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言

贝尔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南部,此湖对当地的牧民极为重要。

即便如此,贝尔湖还是被强盗霸占了百年之久。

1954年,我国对蒙古国提出谈判,可是在苏联的干预下,谈判变得异常的困难。

好在经过8年的努力,我国和蒙古签订了《中蒙边界条约》,迎来了最终的结果。

经过这次艰苦的谈判,我们到底拿回来了多少面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贝尔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蒙交界的绿色草原上。

这个世界级的淡水湖呈椭圆形,宛如一面巨大的蓝宝石,长40公里、宽20公里,面积广达608.78平方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水清澈见底,平均深度8米,最深处有50米,贝尔湖内蓄水量高达55亿立方米。

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几个大型淡水湖之一,贝尔湖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经济和环境具有非同凡响的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不仅是当地居民重要的淡水资源,也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提供了生命线,哈拉哈河汩汩注入湖中,为贝尔湖源源不断地补给淡水。

湖畔周围绿草如茵,是当地牧民放牧的优良场所,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牧民与其羊群驻扎,为他们贫瘠的生计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贝尔湖还有着极高的生态价值,它孕育着许多珍稀动植物,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贝尔湖中心,矗立着一座神奇的小岛,被亲切地称为"雁岛",雁岛上郁郁葱葱,树木苍翠,是众多雁鸭和其他候鸟栖息的乐园,素有"鸟儿的天堂"之称。

每年春夏季节,成群结队的鸟儿飞抵雁岛,在这里筑巢、繁衍、栖息,营造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生态爱好者和摄影师前来一睹鸟类的生存奇观。

贝尔湖周围流传着一个悠远而浪漫的传说,从前有七位仙女从天上下凡,她们化身为七只洁白无瑕的天鹅,在湖面上嬉戏游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年轻的牧民巴特尔恰巧目睹了这一幕,美景当前,他霎时陷入了痴迷,机警的巴特尔藏起了其中一只天鹅的羽衣,想要挟持她做自己的新娘。

其他六位仙女无可奈何,只得化身离开贝尔湖,只留下那只身陷囹圄的天鹅无助地拍打翅膀。

无计可施的天鹅终于屈服,化身为美丽的仙子,与巴特尔新郎步入了红尘,过上了相亲相爱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早在几千年前,北亚地区就出现了游牧民族,他们以放牧和狩猎为生,常年在贝尔湖周边的草原上徙薪耕读,追寻着水草丰美的栖息地。

在公元前3世纪,强悍的匈奴人横扫中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匈奴帝国,贝尔湖一带正是匈奴人的核心活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说中,匈奴人善于骑射猎捕,他们虽身着狰狞,却拥有高尚勇猛的品质,被后人尊称为"胡人之君"。

每到春季,成群的匈奴勇士就会驰骋在贝尔湖畔,放牧、驱赶、捕猎,度过他们粗犷而自由的游牧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6世纪,随着突厥族崛起,这个曾经雄据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也在贝尔湖一带落脚。

值得一提的是,突厥族是最早使用"土耳其"名称的民族,他们身披钢铠,骑着矫健的战马,民风彪悍,很快就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上雄踞鹿得鹿失。

进入13世纪,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帅下,开疆拓土,征服了亚欧大陆,贝尔湖地区也被纳入了铁蹄所至的版图。

想象一下,曾经在这里驰骋的不再是些许匈奴人或突厥人,而是浩浩荡荡的蒙古铁骑。

他们的帐篷遍布贝尔湖畔,马匹在湖边嘶鸣饮水,整个湖区一时间充斥着令人生畏的铁马锵锵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元朝末年,蒙古帝国已经力竭日渐势微,在中原,元朝已被明朝取而代之,而在贝尔湖地区,蒙古残余势力仍苟延残喘,不肯就范。

1653年,为了彻底铲除祸根,明英宗派出大军远征,就在贝尔湖畔,发生了著名的"捕鱼儿海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军最终痛击了北元残余势力,一统中原,这场战役也被认为是贝尔湖地区明朝统治的最后注脚。

20世纪初,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蒙古人民独立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1年,喀尔喀代表在钭博锭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人民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告了外蒙古自治。

随后又经历了短暂的自治时期,最终于1924年彻底独立,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

在外蒙独立的过程中,贝尔湖一度成为中蒙双方的主要争议地带,根据之前清代的划界,贝尔湖属于外蒙古统辖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新生的民国政府对此存在较大分歧,他们认为这片湖泊及其北岸应该属于中国主权,为此双方曾多次就贝尔湖问题进行过谈判,但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蒙互为邻邦后,贝尔湖领土问题才重新回到谈判桌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一开始,蒙古国放出狠话,试图单方面占领整个贝尔湖地带。

他们声称,根据清朝时期的划界,贝尔湖及其北岸地区应该全部隶属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管辖。

作为一个刚刚独立的小国,他们渴望通过扩大领土来巩固国家主权,对中国这个古老的邻邦也难免存在一些戒心。

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我们认为,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地理位置来看,贝尔湖的主权都应该属于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它不仅是中国边疆的重要水源地,也是繁衍生息于此的布里亚特人的世代家园,如果割让给蒙古,不啻是把祖先的土地拱手让人。

由于双方谁也不愿意让步,僵持不下的局面迅速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领土纷争。

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中蒙双方曾无数次在谈判桌上争论不休,争夺对这块湖泊及其周边地带的主权归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到谈判,双方代表团都会竭尽全力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诉求,中方代表常常据理力争,列举大量历史和法理依据,力证贝尔湖应该属于中国领土。

蒙方则咄咄逼人,以一个新生国家的姿态,对这块母亲湖泼墨进行宣示主权,双方都坚持己见,决心捍卫国家利益,气氛往往剑拔弩张。

在僵持了近8年之后,双方终于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就此问题达成最终共识,于是,苏联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介入其中,担任起了双方的调解员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苏联的斡旋,中蒙双方终于做出了一个共同让步的决定:将贝尔湖一分为二。

其中,湖面的93%以及绝大部分陆地被划归蒙古国,剩余的6.6%湖面以及少部分陆地则仍在中国管辖。

这无疑是一个对中国不太公平的结果,但当时的中国政府也望洋兴叹,别无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新中国,它当时的实力和国力都还很有限,难以对一个已成事实的蒙古国硬着头皮较量到底。

再加上苏联作为蒙古国的"老大哥"在背后唆使,中国别无他法,只能将主要主权拱手相让。

不过,从苏联的角度来看,将大部分湖面及湖区割让给蒙古人,或许也有自己的考量。

作为中蒙两国共同的友邦,苏联希望在这块特殊地带扮演一个缓冲角色,避免两国因领土之争陷入更大的冲突纠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割让给蒙古后,它便成为了苏联战略上的一块"屏障",阻隔中蒙两国进一步对峙。

就这样,贝尔湖这块富饶滋润的土地上,再一次上演了一幕从属权的转移。

尽管分割的结果并不完全公平,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维系与两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似乎也是中国政府不得不作出的艰难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贝尔湖主权之争,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当年西方阵营对新中国的战略压力。

在国力不济的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在重大领土问题上做出了一些妥协和退让。

但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抉择,中蒙两国之间的关系才得以缓和,为后来的睦邻友好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贝尔湖——抖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