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1953年的古建筑保护座谈会上,林徽因对诋毁她的吴晗甩下一句话,她说:“我侯官林氏满门忠烈,你算个什么东西?你们要拆就拆,早晚有你们后悔的一天。”

多年后,林徽因的话一语成谶。进入21世纪后,永定门被重新进行了复建。本期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百年前原汁原味的北京城墙的老照片。(原版黑白照片均进行了上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5年,北京内城东南角楼,(英)诺曼·亨利摄。

北京内城墙始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历经三代,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竣工。而照片中的主体东南古角楼,则建造于1437-1439年间,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北京城角楼,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角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4年,朝阳门城楼,(美)西德尼·甘博摄。

朝阳门元朝时称齐化门,明清两代为京城运粮之门,京城百姓的口粮基本均来源于此。1956年10月9日,朝阳门城楼拆除完毕;1958年,箭楼拆除完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9年,朝阳门与东直门间的城墙,(美)西德尼·甘博摄。

城墙高大而厚重,砖石间流露出岁月的沧桑。与城墙相依相偎的,是那条蜿蜒曲折的护城河。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映照着城墙的倒影。河岸边,杨柳依依,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9年,前门站西站,出自《京师环城铁路工程摄影》。

正阳门,俗称前门,在明清时是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最南端。前门西站为京汉铁路的起点,1905年启用,1958年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9年,广安门车站,出自《京师环城铁路工程摄影》。

广安门车站是京张铁路的起始站,照片中可以看到正立面上方题有“广安门车站”“KUANGANMEN”字样。1956年,由于年久失修、阻碍交通被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8年,内城东南角楼两侧城墙开辟券洞,供环城铁路穿过;出自《京师环城铁路工程摄影》

当您坐着2号线,在北京城下穿行时,一定不会想到百年前,在这条路线上,曾有火车呼啸而过,那就是京师环城铁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5年,前门附近的煤市场,出自《京师环城铁路工程摄影》。

当时由骆驼从京西门头沟煤窑运进北京城里的煤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前门附近的煤市堆放销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8年,城墙下的骆驼商队,(日)山本赞七郎。

当时的日本照相业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山本注意到清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遂于1897年迁往北京,在霞公府(今贵宾楼饭店后)开设了照相馆——山本写真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航拍城墙,美国《life》杂志的记者摄。

从空中俯瞰,城墙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蜿蜒盘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不仅是城市的一道坚固防线,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与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0年,永定门,照片来源不详。

老北京的外城曾设七座城门,永定门是外城最大的城门。其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当时只修建了城门楼,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补建了瓮城。

1951年为改善永定门交通,拆除了瓮城和东西两侧的城墙。城门及箭楼于1957年被拆除。2003年在原址重建了永定门城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1年,崇文门,(瑞典)喜龙仁摄。

1921年,瑞典人喜龙仁爬上了崇文门瓮城,记录下了火车穿过崇文门城楼的这一幕。这是喜龙仁第二次到访中国,他为此放弃了斯德哥尔摩大学收入丰厚教师工作。曾先后六次来访中国,短则停留一个多月,多则两年有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崇文门楼下的百姓,(美)史迪威摄影。

从照片中不难看出,这两名女性应该是满族女性,她们身着传统的服饰边走边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86年,崇文门全貌,拍摄者不详。

这张照片记载了崇文门的全貌,包括城楼、闸楼、翁城、箭楼、护城河。随着岁月的流逝,崇文门已经消失,在档案中,却留存有“古代天下第一税关”——崇文门税关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1年,永定门外护城河,拍摄者不详。

北京的三伏天是十分炎热的,当时人力车、马车的车夫们在这里洗车之余,多半也会和照片片里的儿童一样,在这里游游泳、洗洗澡,以达到消暑降温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3年,内城东南角楼,出处不详。

城墙下,一条宽阔的护城河静静地流淌,水面上泛着淡淡的金光;两岸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花草,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远处的角楼巍峨肃穆,在夕阳下更显大气。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让人沉醉在这美丽的画卷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1年,广安门,出处不详。

广安门,又称彰仪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当时作为外城七门之一而建立。

五十年代,因为年久失修成为危险建筑等原因,曾经联通外省和北京城的广安门被彻底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西直门箭楼,美国《life》杂志的记者摄。

西直门原址为元大都和义门,明永乐十七年改为现名;清乾隆五十四年曾大修西直门城楼、箭楼。照片中可以看到城楼上写有标语:“巩固统一,保障和平”。六十年代末期瓮城、箭楼、城楼均被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年代末,正在被拆除的西直门

上文我们谈到西直门曾说过,该门是在元朝和义门的基础上修筑而来的;西直门被拆掉墙皮后,这个只存在于史书中的和义门终于重见天日了。

此时已经风烛残年,行动不便的梁先生听闻此事,格外兴奋。他试图嘱咐妻子去现场拍张照片,但被拒绝了。

写在最后:时光匆匆,恍若行云流水,恰如弹指一挥间,转眼便已随风轻逝!就算是一百年的时光也好不经用,正如贾樟柯导演在《山河故人》里说的:过去、现在、未来,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迟早是要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