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佳桂(安徽合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来吧乡魂!——下放农村旧居回访记(之三)

回访下放农村时居住了两年的舒城县原杭埠公社六圩大队王家祠堂,返家已经很多天了。然而,不知是由于自然的风雨,还是社会风暴将王家祠堂荡平后遗下的那一片黄土高台;那黄土高台之上的杂树林;那隐在杂树林间新的砖瓦房,以及高台下依旧存在的一方老塘和周边碧浪滚滚的稻田……还总是在我眼前晃悠。情意绵绵,思念无期。不由得不让你发出“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回首往昔空惆怅,唯留感慨寄心扉”的感叹。

我一下子意识到,作为从年轻时即已做了城里人的父辈的后代,且已经做了七十多年城里人的我,其实,灵魂深处还深埋着“农耕文化”的基因。如今,她被杭埠、六圩那一片广阔稻田的碧波轻轻地撩了一下;被王家祠堂遗址下那一方老塘里的绿水狠狠地滋润了一下,她开始发酵了、膨胀了。

果如此,我很为自己感到庆幸,并引以为傲!我没有忘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业,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天人合一”;“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和谐共生”;“和而不同”;“耕读传家”;“自强不息”。这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和现代文明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勿须细想,城市里的芸芸众生不都是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吗?都市文化、工业文明不都有着丰富、深邃的“农耕文化”的基调与本色吗?自古至今,社会经济、社会文明和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不都是由“农耕文化”根基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吗?

农耕文化产生于乡土乡村,与土地紧密相连,与农村百姓共生共存。特别是古村落、传统民居和由历史积淀所形成的村庄文化景观,是一地、一族百姓,乃至无数国人共同的生命记忆;是增强历史认同感、文化归属感,认祖归宗,凝心聚力无可替代的重要标识,也是抗御文化发展进程中外来文化、流行文化冲击、侵扰、同化,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根基稳固的载体。她好似天上的北斗星昭示着游子回家的路;她如同幽暗茅舍里的油灯,给千家万户送上光明;她像江河湖海中的风帆,给人们带来力量和希望。

农耕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德厚流光,我们与她的不期而遇,被她真水无香般深情拥抱,难道不该深情的怀念,却要一辈子都在那里作一声声“蹉跎岁月”的叹息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为什么,在漫漫人生进程中,仅仅一小段走进祖屋,亲近自然,拥抱山水,接受古老传统文化洗礼的岁月,被意味深长的“蹉跎”了,形成许许多多人心中挥不去、理还乱的结!如果说,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一种“蹉跎”,那么,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就没有“蹉跎”?农耕者在“蹉跎”,打工者无“蹉跎”?农村生活就是“蹉跎岁月”,那么,都市生活就没有“蹉跎岁月”?人生一世,哪一段有“蹉跎”,哪一段没“蹉跎”呢?

天涯何处无芳草,世间如何不荆棘。“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秦观)。当你埋怨、甚至诅咒那段“蹉跎岁月”时,当今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众精英、才俊;国之栋梁,不正是从那样的岁月里走来的吗?

当然,我们怀念那一段农村生活,并不是去怀念破旧的村舍、泥泞的道路、原始的劳作,以及由小农经济形态所产生的某些守旧、愚昧、狭隘,甚至封建迷信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绝不是以艰苦、贫穷为荣耀。而是怀念和崇敬中华传统文化根基里、由皇天后土滋生的淳朴、真诚、善良、和睦、仁义的美德、善为;而是怀念和崇敬被城市之光下的物欲横流冲淡的、而从远古走来的先人们视为可本固邦宁的大道至简、还璞归真、宁静致远、黜奢崇俭的一种哲学理念,一种境界与理想。

繁华看尽,流年看老。生命中的每一次天假其便的际遇都是一种文化洗礼;生命历程中,吃过的每一枚黄土地里结出的青涩的果、每一片苦涩的瓜都意味深长;贫穷也好,富裕也罢,困顿也好,畅达也罢,相遇的每一回善缘都是心中的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访记”之三俚诗写好后,本想着诗实陋、文来凑,写上一点“畅怀”的文字,作为诗序,不料,却因内心深处文化基因的被激活而发酵,竟呼呼拉拉写出这么一篇东西,似乎有些不入流、不搭调。但于我却感觉到释然后的快意爽心!一缕情丝,敝帚自珍,就让她留在这儿吧!

稻禾扬波旧时风,村道田舍景不同。

青壮蜂拥工业园,城市乡镇大一统。

古祠老宅换新貌,文心血脉根无踪。

时事沧桑迷望眼,谁人穷通善始终?

(2024年5月18日于合肥“榆木柴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佳桂简介:李佳桂,男,号“榆木”,1951年生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一央企从事管理工作至退休。现居合肥市。有多种企业管理著作和论文出版和发表。业余创作诗歌、散文、文艺评论散见报刋、文集。

编辑:李家文/李勋修《青烟威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