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有明一代276年,从建国的那一天起,至灭亡的那一天,国家的第一要务都是北部边防问题。

有一个问题,明朝在建国的初期为何不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解决北部边防呢?

在这个问题上,朱元璋当然做过。朱元璋开始的时候还在想与北元谈和,所以多次派出使者,但都被直接无视。既然和谈不成,那就用拳头说话,洪武五年,朱元璋派遣15万明军,兵分三路进攻北元,未曾想却大败而归。

到了洪武二十年,明军终于由蓝玉在捕鱼儿海一战中大败蒙古,元主仅仅带着数十骑而逃,明军俘获7万多人,马牛驼羊多达15万。

但蒙古依旧没有投降。

朱棣则相比其父更为激进,一共五次北伐,自己都死在回国途中,算是把自己的性命都搭在了北伐之上。永乐时期,全国兵力高达270万,远超洪武时期的120万,朱棣为了完成大业,一次北伐就动用50万大军。

很显然,朱棣就是要用军事力量来一劳永逸地解决北部边防问题。事情的发展也基本跟朱棣所想象那般,第一次北伐,朱棣打残了鞑靼;第二次北伐,狠狠地教训了瓦剌;第三次北伐,鞑靼远遁,朱棣又对给予了兀良哈沉重的一击。就这三次北伐,就基本把蒙古三部打得落花流水。到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之时,蒙古人根本不敢迎战,听说明军来了,早早的就逃之夭夭,明军算是无功而返。

但这样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根本不可持续,早在第三次北伐之时,户部尚书夏原吉、刑部尚书吴中、兵部尚书方宾都集体反对,因为国家根本承受不住了。面对重臣的反对,朱棣铁腕打击,将户部尚书夏原吉、刑部尚书吴中下狱,兵部尚书方宾则自杀。

即便如此,朱棣还是无法彻底消灭蒙古,蒙古依旧在大漠之中虎视眈眈。这也说明,军事进攻根本不足以解决边防问题。

所以说,明朝和蒙古只能是并存。

朱元璋其实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他曾派出使者对元主说:朕主中原,大汗主漠北,岂不美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既然进攻无法解决问题,那就采取守势,总可以了吧。朱棣一死,仁、宣二帝就开始收缩防御,采取固守之势了,这种策略一直延续到明亡。

明朝在北部边防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洪武和永乐是采取攻势,后面13位皇帝全部采取守势。

若论防守,我们打开地图一看,就会发现明朝的北部边疆太过辽阔了,从辽东到宣府、大同、甚至到哈密,横亘万里,这么长的边境线,怎么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实行了军镇制度,一个军镇也就是一个军区,在北部边疆陆陆续续设立九个边镇,简称为:九边。当然,边镇的数量后来也有所增加,但还是按照惯例称呼“九边”。一镇的兵力是很雄厚的,甚至超过10万,九边的总兵力达到近百万之多。

没有一个王朝如同明朝一样,长期在边境线上驻扎着如此庞大的军队,但即便是这样,也往往不能抵御蒙古的进攻。

但凡蒙古结束分裂,完成统一之后,就会南下,进而威胁到明朝的北部边疆。蒙古甚至两次打到北京城下,土木堡之变中,统一蒙古的也先率领10万大军先在土木堡大败明军,俘虏明英宗,继而攻到北京城下;庚戌之变中,只部分统一蒙古的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领10万大军同样来到北京城下。

明朝对于北部边患是十分头疼,蒙古若分成小股,骚扰抢掠,明朝不堪其烦;若聚集到一块,组成几万甚至10万人的军队,边镇往往无法阻挡,甚至连首都都会遭到袭扰。

03

北部边患问题在嘉靖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俺答汗要求封贡,也就是向明朝称臣,然后要求明朝开市,准许贸易,但明朝不允许。俺答汗随即发动了对明朝的大规模袭扰,双方损失都十分惨重,就拿辽东来说,连续三位总兵战死疆场,战场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而国家的财政也严重受压,隆庆四年(1570),户部报告说全国一年的岁入才230多万两,而仅仅是边饷就已经超过了一年的岁入,隆庆二年(1568)用了440万两,隆庆三年(1569)是379万两。户部不得不派遣人员去清理天下的库藏,大明200多年的收入全部归到户部的太仓,除了老库里面的100万两,太仓还有210万两,二者合计310万两,还不够一年的战争花销。

而蒙古的损失同样不轻,俺答汗后来在上奏说及自己部族的艰难:

臣等生齿日多,衣服缺少……各边不许开市,衣用全无,毡裘不奈夏热,段布难得。每次因奸人赵全等诱引,入边作歹,虽尝抢掠些须,人马常被杀伤。近年各边时常调兵出捣,杀虏家口,赶夺马匹,边外野草尽烧,冬春人畜难过。 俺答汗:《北狄顺义干俺答谢表》

仗实在打不下去了,当反对和谈的最大障碍嘉靖帝去世后,双方在隆庆年间逐渐达成了和谈,也就是著名的隆庆和议,双方的战争终于告一段落。

但蒙古这边的问题刚刚解决,辽东女真的问题又开始出问题,明朝的北部边防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关于女真对辽东的袭扰,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总之,明朝在北部边防问题上,没睡过一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