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从青海到西藏拉萨的路上,时常会看到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的骆驼,而在这些骆驼的身边,还堆着一些粮食。

在这些骆驼走过的路上,许多地皮都被啃开,而那下面本来有埋藏着的草根,但如今都被啃食得一干二净。

到了后来,许多想要去拉萨的人,只要跟着沿路的骆驼尸体就不会迷路。那一具具的骆驼尸骨,像是在对人们倾诉着这条路上的艰辛。

不仅如此,那些与骆驼同行的民工们,也面临着高原缺氧症的威胁。运气好的,在经过漫长的跋涉之后去到了目的地,运气差些的,就被这难以抵抗的高原缺氧症夺去了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这一年里,从青海到拉萨的可可西里、唐古拉山等地相继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队伍:收尸队。

看着路上的惨状,有一个人心如刀割,他开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人便是西藏工委组织部长兼运输总队政治委员慕生忠。

慕生忠,1910年出生于陕北一个破落地主家庭。慕生忠上中学时,受陕北地区共产党员刘志丹的影响而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30年,慕生忠开始参与到革命斗争中,并于1933年光荣入党。

此后,慕生忠还组织起了一支游击队伍,他带着这支队伍铲奸除恶,深受当地百姓的尊敬。但就因为他的行为触及了反动派的利益。这些人趁慕生忠不在家时,冲入他家,杀害了他家中的四口人,而他的父母也在受害者之列。

慕生忠立誓要为自己的家人报仇,他化名艾拯民,亲手除掉了一个又一个的反动派成员。到了后来,这些反动派只要听到慕生忠的名字就十分害怕。

慕生忠就这样带着游击队活跃在晋西吕梁地区的20多个县城,每到一处,当地的恶霸和地主无人能逃脱他的抓捕。但在艰苦的作战过程中,慕生忠的身上也留下了共计27块疤痕。阎锡山还为了抓他而专门贴出悬赏告示:杀慕生忠者,悬赏10万大洋。但阎锡山派出的人岂是慕生忠的对手?他凭借着聪明的个性成功躲过了一次次的追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慕生忠带领队伍去接应了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队伍,他此后还担任了陕北红军第二作战分区司令员、延安以东地区作战司令员等职。

建国后,慕生忠也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做着贡献。而他与青海和西藏的缘分也就此开始。

1951年,中央派西南军区第18军一边修路,一边去西藏。慕生忠作为部队中的政治委员,他带领部队从青海出发,沿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往拉萨走。

他们前行的路上还没有设立供应站,所以行军途中的粮食和驻军物资都要自己带。为了将这些物资带进西藏,他们只得拉来了一万九千只牲口,这其中有马、骡子、骆驼和牦牛。这些牲口的数量甚至比他们的行军人数还多。

踏上去西藏的路后,他们才发现眼前的困难比想象的还大。首先是路上时常会出现的沼泽地。这些沼泽地,人只要一只脚踏下去,没过多久整个人都会陷入,根本就拉不出来。为此,部队里的20名战士牺牲了。

路途遥远,照这样下去,能到西藏的人恐怕不多了。为了解决沼泽地对部队众人的威胁,慕生忠索性喝了半瓶酒,然后往地上一躺,用最快的速度从一块沼泽地上滚了过去。这一滚,他全身都是泥了,但他也就此找到了通过沼泽地的方法。而在半个月后,他们成功走出了沼泽密布的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紧接着,第二个难题来了。有些牲口不慎吃了有毒的草死了,他们的物资也折损了不少。而且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时,有不少战士因缺氧症而牺牲。

等他们好不容易到了拉萨,慕生忠一算,这一路上折损了太多人员和牲口,也花了整整120天的时间。这一次的进藏之行,代价太大了。

在藏区安置下来后,慕生忠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一个难题来了。

驻扎在藏区的部队里约有3万人,而所有人一天就需要约4.5万斤的粮食,这还是没有将别的物资包括在内的计算结果。而中央为了不让部队里的战士们影响到当地百姓的生活,明确规定了不能吃百姓们辛苦种的粮食。

为了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就只有让民工用骆驼将粮食运到藏区了。但一个人一年的粮食和物资,就需要3只骆驼来回送,而且耗时会达到半年以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部队里的物资十分短缺,慕生忠和这里的工作人员们每日都处在饥饿之中。

1953年,中央正式组建了西藏运输总队,向慕生忠所在的驻地运输物资。这个运输队由2.8万只骆驼和1200多名民工组成。他们在进藏时也参考了慕生忠提出的建议后选择了避开沼泽地的路线。

运输途中,一座又一座的雪山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民工们要应对这难以忍受的高原缺氧症,而骆驼则要忍受自带的草料吃完后的饥饿。所以,这些骆驼们开始啃食地皮之下的草根。

但即使是这样,也有上千匹骆驼饿死在进藏的路上。还有不少民工也因为高原缺氧症而牺牲了。

为了让运输队在路上有个接应,慕生忠在沿途设立了4个接应站。这其中就有可可西里站和在唐古拉山的温泉站。但因为条件有限,4个站点都十分简陋,一个站里仅有两顶帐篷而已。

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从青海到拉萨的路上堆积了不少骆驼的尸体,于是,一支专门收尸的队伍就产生了。而这个队伍也时常活动在可可西里和唐古拉山等地。

那些好不容易走到拉萨的民工,大都瘦得不成人形。因运输队中实施军事化管理,他们即使再饿,也只是吃运输队里的食物,不会动用即将送到藏区驻地的粮食。而因为大量骆驼的死亡,最后抵达驻地的物资也少了一半,部队里的战士们和那里的工作人员们,常常处于食不果腹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慕生忠看着眼前的情形,寝食难安。

而且骆驼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如果一直这样消耗下去,没多久,全国都没有骆驼了。所以,慕生忠决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修一条从青海到西藏的公路!用汽车运输物资!

慕生忠先是派总队副政委任启明带着和汽车差不多宽度的两辆马车在沿途探了路,发现马车走这条路在宽度上刚好合适,所以汽车应该也能走这条路。

随后,他去了公路局长那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还拿出了从任启明同志那儿传回的电报。但因为当时正在修康藏公路(今川藏公路),国家已经投了不少钱。在这个国家建设刚刚起步的时期,怕是没有更多的钱来修公路了。于是公路局长只能婉拒了他的建议。

慕生忠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而在去找公路局长之前,他还曾动员运输总队队长,让民工们帮着修路,但被拒绝了。

正在慕生忠郁闷之时,他看见西藏工委副书记范明回来了,而且两人是曾一起作战的老战友。慕生忠便把自己的烦恼对他说,范明就建议他去找彭老总想想办法,且彭德怀又是他的老首长。

彭德怀听完了慕生忠的汇报,然后在中国地图前看了良久。正在慕生忠有些担忧之时,彭老总告诉他:

“从长远看,是需要修一条路!”

慕生忠听完这话,高兴不已。然后,彭老总又问他,对修路有什么打算。慕生忠早就想好了,他说,计划先从格尔木修到可可西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彭老总让慕生忠写了个报告,然后他将报告转交给了周恩来总理。

慕生忠便带着满心的期待回去了。到了第三天,彭老总告诉慕生忠,周总理同意了他的请示,并先发给他30万元,让他节约着用。随后,彭老总又问慕生忠还有什么要求。

听到周总理已经同意了自己的请求,他已经很高兴了,但为了保证修路计划正常进行,他便只能再开口要十辆卡车、10个工兵和一些修路工具。

彭老总十分干脆地答应了他,并还说会给他1200把镐、1200把锹,以及3000斤炸药和一辆吉普车。

慕生忠便满心欢喜地领命回去了。

因为怕彭老总为难,慕生忠当时只向他要了10个工兵,但仅靠这点人修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慕生忠便想着动员运输队的民工修路。

慕生忠先去了格尔木,将这事儿告诉了那些民工,他还站在汽车的踏板上说:

“同志们,这是彭老总拨给我们的车!周总理亲自批准了我们修路的计划!大家要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在青藏高原开辟出一条交通大动脉,做第一代格尔木人!”

然而因为许多民工都是为了养家糊口才来运输队工作的,所以他们一时不能接受修路这件事,毕竟这可比拉着骆驼走要累多了。

还有个小伙子忍不住问慕生忠:

“做第一代格尔木人,格尔木在哪儿呢?”

慕生忠说:

“我们的帐篷扎在哪儿,哪儿就是格尔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大家都不愿做这个苦力活儿,所以慕生忠晚上去民工住的帐篷串门时,还听见他们说要走。

慕生忠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告诉民工们:

“你们要走,我也不拦着,但走之前能不能帮我一个忙?”

民工们一听能走,就来了兴趣,问他是帮什么忙。慕生忠说:

“帮我开点地、种点菜,给留下的人吃。”

民工们齐声答应。第二天,慕生忠在一处草地上划出了9块地,每块约占地3亩,让那些想要离开的民工们去开垦。

民工们想着做完这个活儿就能走了,于是抡起镐头卖力地做了起来。他们还没到晚上就将这9块地全部开垦好了。

慕生忠验收了成果,然后笑着让他们今晚好好休息。

第二天早上,想走的民工们都等着慕生忠发话,但他却说:

“昨天大家开了27亩地,我们准备种上菜,就叫它二十七亩菜园吧!将来我们的子孙会记住你们的功劳的。开地是重体力活吧,谁病了?谁死了?一个也没有!你们留下来修路,半年多的时间就能把路修好,到时我亲自送大家回家!”

听完他这话,人群中出现了一阵骚动,其中还有民工说慕生忠骗他们。慕生忠便让大家安静下来,然后给他们讲了用汽车代替骆驼运输物资的好处,还讲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他告诉民工们,作为一个大男人,不能不如文弱的文成公主……

开了这个会后,慕生忠终于把这些民工留下来了,共有1220人。他将民工们分为了6个队伍,每队200人,还为每个队选出了队长和指导员。剩下的20个民工就自发组成了一个测量队。

一切准备就绪后,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在格尔木开始修。当时他们手里的工具只有镐和锹,没有大型器械,没有工程师,他们就靠自己的双手开始修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在一条河的两岸开出慢坡公路。

慕生忠叫来两个民工队伍,将他们安排在两岸修路,并下了命令:

“一个星期后一定要保证通车。”

负责在河两岸修路的队伍就自发开始了竞赛,想要用更少的时间修好路。于是,有的民工工作了12个小时也不休息,就是为了比对方先修好路。

而且民工们都说,既然留下来了,就要做出个样子来,绝不服输!

在这样的情况下,河岸两边的路如期修好了,慕生忠也坐着吉普车成功通过了这条路。他还将这两个民工队伍命名为“老虎队”。

然而,公路修到前方时,又遇到了一处断崖。断崖间还有喷涌而下的激流,在崖壁上形成了一条瀑布。如果绕过断崖,在瀑布的下游修路,那就要绕很远的路,而且汽车也不好通过。于是慕生忠便决定在断崖上建一座桥。

他和工兵连副连长王鸿恩去断崖上反复查看,最后才选好了建桥的位置。为此,他又从陕北请来不少石匠、木匠,让他们和10名工兵一起建这座桥。

人有了,现在就缺水泥、砖头等工具了。慕生忠便让工兵和木匠们自己想办法。

慕生忠先是请来了工程师邓郁清,邓郁清曾和慕生忠一起进藏,他又参与过解放前一段公路的修建工作,所以慕生忠十分信任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郁清去到修路工地看了看,发现两处断崖之间有9米宽,而他们的红松木刚好也是9米,这样就无法将红松木搭在岸上。只有红松木再长出3米,才有可能实现这个计划。

于是,邓郁清让慕生忠再去运些木材来,但慕生忠不肯,他说时间来不及了,必须在3天内把桥建好。慕生忠对路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通车就行,他想尽快将路修通,以解决驻地的物资问题,后面再慢慢地完善这条公路,所以在时间上要求得很严格。

邓郁清只能研究起怎么利用现有的东西建桥。他和工兵以及匠人们商议过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两处断崖边往下凿80厘米,再把顶柱立在凿开的平台上,然后柱子和崖壁就会形成一个夹角,用石块填满这个夹角就好了。因为断崖间的距离上宽下窄,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桥的支撑问题,两个崖坡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3米,变为了6米,红松木刚好可以搭到岸上。

计划一出,他们就开始建桥了。在3个昼夜的忙碌过后,青藏公路上的第一座桥就建好了。

桥建好后,谁来试车?邓郁清第一个爬上汽车,但他很快被慕生忠拉了下去,慕生忠说,他是这里唯一的工程师,是“宝贝疙瘩”,所以不让他去。

随后,慕生忠自己爬上了车。他和驾驶员在众人的注视中过了桥,大家都兴奋不已。

后来,这座桥被路过此地的陈毅副总理命名为昆仑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格尔木往南修公路时,每前进100公里,海拔就增高1000米,而昆仑山顶的海拔有4800米,氧气含量比我国内地少了一半。

在这样的环境下,民工仍是加班加点的干活,其中有不少人做着做着就晕倒了。慕生忠便下了命令:不准他们搞内部竞赛,注意休息和营养。

因为他们的伙食只有面饼和盐水,所以不少民工身上都溃烂了,还有人身上到处都是肿的。慕生忠看见菜园里的萝卜长得有鸭蛋那么大了,便拔出来给民工们吃,吃了几天后,他们身上的伤竟然都好了。他们才知道,这就是大家身体里缺乏维生素所导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修路的过程中,也有民工牺牲,慕生忠就会用牺牲的民工名字来命名那个地方,以此纪念他们。

在慕生忠和大家的努力下,1954年7月30日,这条公路已经通到了可可西里,比原计划还早两天。

慕生忠立刻给中央发去了电报。大家还在八一建军节这天庆祝了公路修到可可西里一事。

几天后,班禅额尔德尼活佛、范明和西北行政委员会以及不少干部都来到了这里,曾经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终于热闹了起来。而这条曾经躺着骆驼和民工遗体的“死路”也终于变为了充满生机的道路。一辆辆汽车从路上驶过,承载着驻地战士和工作人员们生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后,慕生忠又向中央表示,他要实施建路计划的第二步:让公路直通拉萨!

这次,中央给他批了200万元、100辆卡车和1000名工兵。

慕生忠又带着工兵和民工们,没日没夜地修起路来。遇到困难,他就说:

“怕什么,死,也要头朝拉萨!”

慕生忠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修路的工兵和民工们,他们最终在12月15日这天将公路修到了拉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慕生忠和这批工人们,仅用了7个月零4天的时间,就修好了青藏公路,青藏高原上的那段路还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

而他,也是第一个开着吉普车驶过这条公路到达拉萨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12月,慕生忠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也被人们称为“青藏公路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