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4年第9期内容

春季以来,各地争相上新文旅融合产品,纷纷推出以赏花、餐饮、户外等为代表的“春日+”消费新业态,骑行露营、品茗尝鲜、旅游购物等春日经济再度激发消费活力。从“尔滨”爆火出圈引燃冬日经济,到各地竞相点燃春日经济,再到扑面而来的避暑季和紧随其后的金秋季,“四季+”,正在加出全年长红的“季节经济”。

为“开门红”增添新动能

梨花节、桃花节、杏花节、油菜花节……多地赏花节依次上演,积极开拓“赏花+研学”“赏花+音乐”“赏花+非遗”等消费新模式新场景。多地交通、餐饮、住宿、旅游火热,杭州、婺源等地的知名酒店、网红民宿供不应求,至少需要提前半个月预定。

饱眼福更要饱口福,“舌尖上的春天”正当时。有的花不仅好看,还好吃,挑动着四方食客的味蕾。金雀花煎蛋、苦刺花炒青豆、樱花芥末虾……一道道带有春天气息的“花”样美食涌现大小餐馆,而食用玫瑰、鲜花饼、玫瑰酱等花卉制品早已发展成特色产业。在各地农贸市场,新鲜上市的各类春菜通过各大电商平台被发往五湖四海。

游客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踏青赏花 李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客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踏青赏花 李华 摄

除了春花春菜,舌尖上的春鲜,也离不开一口春茶。全国主要产茶区迎来收货黄金期,更有游客慕名前往各大茶厂体验茶文化。

春花春菜春茶抢鲜上市,各类户外运动也热力迸发。自驾露营、徒步骑行、水上运动……春暖时节动起来,越来越多人到大自然体验户外运动的乐趣,入门级房车销售稳中有升,帐篷、气垫床、折叠桌椅等露营装备和冲锋衣、登山鞋、自行车等户外运动装备,均进入销售旺季。

以赛营城、以赛兴业,多地马拉松赛事火热开跑,不仅串联地标、景点等,还与沿途商圈联动,跑出一条条热力四射的消费新赛道。

“春日+研学”“春日+会展”“春日+摄影”“春日+露营”“春日+户外”……春日“+”的虽多是旅游服务业,相比制造业对GDP和财税收入贡献有限,却多是富民产业。

茶农、菜农、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在“春日+”的流量中率先受益,批发零售、物流运输等行业同样获益匪浅。仅清明节假期3天,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春日+”为经济“开门红”实实在在添了一把火。

全年长红的“季节经济

无独有偶,火爆的不只有“春日+”。去年冬天,“冰雪+旅游”火了,“冰雪+运动”热了,“冰雪+产业”更忙活了……冰雪与文旅体商演等深度融合,“冬日+”烟火气满满、活力满满、热情满满,冰雪经济日益形成气候和规模。

在冰雪经济热中,老工业城市哈尔滨火爆出圈,一跃成为这个冬季的“顶流”城市。各地文旅部门更由心动到行动,摩拳擦掌各显神通,争相推出创意短视频、喊话明星为自家城市宣传推介,形成文旅大联欢之势,把冬日经济推上高潮。

冬日、春日能“+”,夏日、秋日自然也能“+”。炎炎夏日旺盛的避暑需求,金秋时节的稻海金浪、瓜果飘香,都能大做文章。夏日+避暑、冲浪、康养、夜经济、沙滩运动等,金秋+采摘、庙会、赛事、会展等,可以延伸出无数消费场景和业态。

比如,春日花海婺源声名远扬的还有秋晒,“冬日+”成功实践的哈尔滨可以完美切换至避暑模式。可以说,“夏日+”“秋日+”的精彩完全不输于“冬日+”“春日+”。“四季+”,完全可以加出全年长红的“季节经济”。

四季可以“+”百业,百业也可以“+”四季。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多元、山河秀丽,东西南北中各有特色,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蕴藏深广力量,中央又连续出台政策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各地发展“四季+”正可大有所为。

湖北省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有机茶园 宋文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省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有机茶园 宋文 摄

夯实基础,练好内功

无论是“春日+”还是“冬日+”的火爆,背后都是14多亿人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夯实基础,练好内功,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宜居,让经济社会发展更有质感、更有温度,才是根本之道。

要在深挖文化底蕴上下功夫。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走马观花式看景点,也不是简简单单地吃吃吃、玩玩玩,多元化、精细化需求愈发强烈,旅行更有文化味。哈尔滨冰雪文化底蕴深厚,更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新晋“顶流”城市天水是丝绸之路重镇,“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就坐落于此。火爆出圈的背后,往往依托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要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淄博明码标价、诚信经营,向缺斤少两说不;天水部分中小学操场、医院面向外地游客免费提供停车位……网络时代,一口美食、一条老街、一个广场,都可能成为某个城市出圈的理由,但想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必须用诚意和服务打动游客。此外,还要做好气象服务和突发事件应对,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衔接,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就能立即出动、迅速开展应急处置,为游客生命财产安全护航。

要在结合本地特色上下功夫。在陕西西安沉浸式街区,游客“变装古人游长安”;在广西阳朔,依托喀斯特地貌打造的攀岩节让运动休闲融入山水观光……各地资源禀赋不一,四季各有各的特色,要深化文旅体融合,盘活资源,根据本地实际,在消费场景营造、文旅产品供给、城市形象塑造、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文化推广等方面发力,严防相互跟风、贪大求洋、急功近利、过度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半月谈记者:姜磊

责编:秦黛新 / 校对:褚孝鹏

原标题《从冰雪经济到春日经济,“四季+”:加出“季节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