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西陶瓷生产历史十分悠久,古时陶瓷制造业最为兴盛之时,由南至北,境内几乎遍地皆瓷。而提起江西的陶瓷又尤以景德镇为最,可以说“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其制陶业“始于汉世”,至唐、五代年间已开始名扬天下,五代时的景德镇更是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明清时期手工制瓷工艺达到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自成一格,火与泥的交融创造出无数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千年窑火生生不“熄”,传统技艺薪火相传,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与陶瓷密不可分,代代守护着瓷都文脉。

 千年窑火铸就辉煌陶瓷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千年窑火铸就辉煌陶瓷文化

传承不断

江西频现各代古窑

江西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历经千余年,景德镇瓷器自古誉满海内外,是江西陶瓷乃至中国陶瓷的代名词。然而,江西产瓷的窑口并非只限于景德镇一地,江西陶瓷的生产历史也比景德镇陶瓷的历史悠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绿釉井

从时间上看,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绳纹粗红陶器,证明早在9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地先民已在使用这种器皿,这也是我国已知的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这一发现把江西的制陶史向前推进了许久。而在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吴城商代遗址、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大洋洲商代青铜文化遗址以及江西省鹰潭市鹰潭角山商代窑址中发现的早期原始青瓷器,则使江西的青瓷生产历史一跃而居于中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

到了唐宋两代,江西的陶瓷生产进入鼎盛时期,洪州窑、吉州窑、七里镇窑、白舍窑以及景德镇窑等都在这一时期开始烧造陶瓷,一时间,江西省内瓷窑遍地。至明代,朝廷将御窑厂设在景德镇,景德镇因此开始成为江西陶瓷生产的主力。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从唐宋一直延续至今,如今的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仍留有一座清时的镇窑。

就地域而言,江西可谓遍地是古窑,因为古时陶瓷烧造比较依赖水路交通,而江西又水网发达,所以基本上江河沿岸都有窑厂林立。考古资料显示,江西境内有关陶瓷的制作与生产活动从来没有中断过,历经远古、先秦,一直到现在,因此说江西的陶瓷生产是一个完整延续的过程。

闻名天下

宋真宗以年号赐名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36万件成瓷,90%都是景德镇烧造的。据史书上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时叫新平镇,说明在汉代,这个地区可能就在烧制陶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沿用至今。从此,“景德”二字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皇帝年号,它与一座城镇相结合,陶瓷贯穿了它所有文化的血脉,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光彩。这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而且已有多彩施釉和各种彩绘。彭器资《送许屯田诗》曾有这样的评价:“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白里泛青、莹润素雅的“影青瓷”(青白瓷的别称),使“景德窑”不胫而走、天下皆闻,从此跻身于全国名窑之列。自宋元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景德镇也因其精湛的制瓷工艺,高超的制瓷水准,独特的制瓷环境,近千年一直为皇家御用瓷器的生产窑场。

融合交流

促进“瓷都”崛起

据了解,唐宋两代,江西名窑林立,吉州窑、洪州窑、七里镇窑、景德镇窑等在当时都非常有名,但随着时代发展,吉州窑、七里镇窑的窑火都陆续熄灭,延续至今的只有景德镇窑。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在宋明之际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瓷都”,也与江西各大古窑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州窑遗址

景德镇窑仿烧很多地方的瓷器,在考古过程中,出土过仿烧吉州窑的黑釉瓷,也出土过与白舍窑、七里镇窑颇为相似的青白釉瓷。不少资料显示,景德镇与赣南吉州窑、七里镇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有“先有永和镇,后有景德镇”的说法。

据了解,景德镇从南北朝的陈朝开始烧造陶瓷,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至1007年)设镇,已具有较大规模,可以生产大量色质如玉的青白瓷。当时的吉州窑也会生产青白瓷。北宋时,景德镇的产品多仿造钧窑、定窑,也生产些黑釉盏,不过没有吉州窑的产品那么有名。

据悉,南宋末期文天祥起兵抗元,吉州是抗元的主战场,永和窑工纷纷封窑出镇,追随文天祥浴血杀敌,留下“十万窑工封窑随丞相”的民间佳话。文丞相以身殉国,大量技术高超的永和窑工也牺牲在战场上,造成吉州窑许多制瓷技艺失传的局面。而此时景德镇窑却持续发展,幸存的吉州窑工陆续迁往景德镇,带去了生产技术。景德镇在明代成为中国瓷业生产的代表,以后一直雄踞天下,庐陵人为此贡献了聪明才智。据《唐氏肆考》记载:“景德镇初多永和陶工。”据说,目前景德镇仍有不少陶瓷业从事者的祖籍是庐陵。

“天时地利人和”

元代景德镇成为世界制瓷中心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打破了中国传统瓷器以青、白、黑为主的局面,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青花瓷自古就以其色白花青、清新淡雅,深受人们喜爱与追捧,其青白二色,更寓意着清清白白、谦逊内敛的君子之风。

“元青花”(文物、古董收藏界习惯把元朝所产的青花瓷器称为“元青花”)凭着精湛的工艺及独特的造型,大量出口东亚、西亚、欧洲等地,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品种之一,景德镇也逐渐成了世界制瓷中心。据悉,在元代,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就已达到全国最高水平,瓷器销量也较宋代大大增加。

中国制造瓷器的地方并不只是景德镇一处,为何景德镇能一骑绝尘呢?这是因为景德镇拥有烧制陶瓷的“天时地利人和”。景德镇温度湿度适宜,还有一种特殊的土——高岭土,这是一种含铝的硅酸盐矿物,呈白色软泥状,颗粒细腻,其化学成分相当稳定,被誉为“万能石”,是制造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原料,景德镇盛产的优质高岭土为其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而景德镇又多山林,为烧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木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山林

迈入顶峰

清代景德镇进入黄金时代

进入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也称作“御窑厂”。御窑和官窑,有联系也有区别。官窑主要作为政府机构为官府服务,而御窑的设立,则是直接和完全为皇宫制造和供奉瓷器,不仅在设计和生产上更加精益求精,还严禁其在社会上流通使用。明代,官方召集一流的能工巧匠,使用最好的瓷土、釉料等材料,不计成本来烧制御用瓷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清代,景德镇瓷业进入了黄金时代。层峦叠嶂的山水可以浓缩在一件直径几寸的瓷盘上,风俗人物可以再现于高不过半尺的瓶壁上,蜂蝶草虫可以飞舞在细小的瓷碗中……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制瓷业更是达到了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顺治十一年(1654年) 将“御器厂”改称为“御窑厂”。尤其是唐英对景德镇陶瓷发展功不可没。唐英自雍正六年(1728年)以内务府员外郎身份到景德镇驻厂协理陶务,到乾隆八年(1743年)离镇,先后在景德镇待了整整15年。他所编撰的《陶冶图说》,对景德镇瓷业在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匣、制坯、炼取青料、彩绘、施釉、装烧、洋彩、包装等作了科学的总结和记载,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翔实的文字资料,为景德镇的制瓷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雍正孔雀绿釉菊瓣式撇口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洋彩镂空蟠螭“福寿”字纹盘口瓶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不仅是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承载了历史、文化、艺术等多重价值,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痕迹,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文化传承的见证和启示。

来源:江西晨报

记者:李小聪

责编:冯智志

校对:朱翔

复审:刘伊

审签:杨鸣

监制:梁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