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今天,我们把最新水稻品种拿到长顺县进行科技攻关,希望在去年的经验上,总结一些新方法和技术。”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武说。

近日,“黄埔区·长顺县水稻科技攻关活动暨现代农业装备展示活动”在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理事长柏连阳院士,贵州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粤黔协作工作队领队肖南龙等出席,长顺县委书记贺聚轮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理事长。长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切入重点,解决耕种方面普遍问题。近年来,为解决西南高原山地小农机装备短缺难题,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推进农机装备作业建设,针对特色作物种植相关需求进行引进,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一系列农机装备的应用,当地农作物耕、种、管、收等环节的难题逐步得到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底气更足。

“大家看,这个无人驾驶水稻精量穴播机是我们华南农业大学的成果,插秧起垄同步开工,1小时能播种五亩以上,每亩可节省成本100元以上。”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在满指引说,另一台机器还搭载了北斗无人驾驶系统,以后会实现一人操作多台机器的作业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能自动插秧机插秧。长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仅就“耕”这一环节而言,一般涉及翻地、碎土、平整、起垄等。“以前用人力,一天只能做一点活。现在用机械化种植,不仅省劳力,速度更快,一天可以种好几亩,成本比以前减少了很多。”谈起农机下乡带来的变化,长顺县长寨街道付家院村摆龙组农户韦汉井深有体会。

山大、沟深、坡陡,“九山半水半分田”,这就是地处黔南州腹地的长顺县,长顺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不仅地势起伏,土层也错综复杂。韦汉井介绍,过去犁地、插秧,主要靠人力,效率低、成本高,效果不好,深度很难达到要求。

过去,贵州长顺县农户种植的水稻,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只能一只手种,另一只手得挡着秧苗,一个不注意,腰都直不起来。”说起当地耕作的艰辛。贺聚轮表示,热切期盼专家学者,能更多地给长顺把脉问诊、开出良方,帮助当地把乡村振兴“埔顺模式”做得更出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顺县委书记贺聚轮致辞。长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前,长顺县把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目标,持续推动农机智能化,在全县推广“1+7+N”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总动力达 27.53万千27.53万千瓦,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57%。同时,该县持续做强农业“芯片”,油菜、水稻、玉米、绿壳蛋鸡等种业工作稳步推进。2023年,长顺率先在贵州南部寡日照区域突破水稻亩产1000公斤目标。在提升农产品质量方面,长顺县紧扣“土特产”做文章,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还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典型样板”。

“当前,黄埔正大力发展农业装备创新智造,好种子、好技术、好装备竞相勃发。”黄埔区援建和对外经济合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辉龙表示,自黄埔区东西部协作长顺县以来,两地紧紧围绕长顺所需、黄埔所能,在喀斯特地貌深山区的长顺交麻村合作开展“旱改水”项目,目前亩产已突破1328斤,让“交麻群众从此吃上了自己种的大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埔区援建和对外经济合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辉龙 。长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通过“零改整、旱改水”,村里原有的土地经过砌堡坎、清乱石、修堰渠、填肥土等改造程序,整合成了大块良田,加上科技攻关成效初显。韦汉井说“县农业农村局为我们引进了高端品种,比传统农业产量翻倍了一倍多,我们也得到了实惠,今年还会继续种。”

据介绍,长顺县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3年保持正增长,稳定在36万亩、10万吨以上,被评为了“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签约仪式。长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土地整治让全县的土地数量、质量都得到了提升,也让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长顺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改造,不仅有效提升了土地耕作条件,灌溉抗旱、土壤蓄肥等能力也明显改善。

如今,广东贵州两地构建的“黄埔科研+长顺基地”模式,主攻超高产良种推广转化,使两个优势充分发挥,为科技试验、群众自种、农机推广、良种推广、商品育种、品牌打造提供了技术支撑,减少了科技转化周期,提升了科技转化实效。(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