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宋氏家族叱咤风云二十余年,可谓出尽风头。除了大名鼎鼎的宋氏三姐妹外,宋家长子宋子文也是一个人物,他是宋霭龄和宋庆龄的弟弟,宋美龄的哥哥。

他长年担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一职,被称为国民党“金融之父”。

一直以来,世人对名人之后都很感兴趣,显赫的宋家自然无法例外。

但遗憾的是,宋家的香火并不很旺,宋庆龄和宋美龄都没有生育,于是大家便将注意力放在了大姐宋霭龄的几个孩子身上。

至于宋子文的后代,似乎被关注得相对较少。

其实,宋子文的后代生活得才真不错,她们是三个女孩,人们称其为“第二代”宋氏三姐妹或“新”宋氏三姐妹。

不同于宋霭龄家几个骄横跋扈的孩子,宋子文的三个女儿要温顺低调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子文全家福

宋子文的妻子是九江庐山建筑商人张谋之的女儿张乐怡。他们的相识,是在1927年。

那一年,宋子文33岁,已担任了两年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而张乐怡当时年方20,从南京金陵大学刚毕业没多久。男才女貌,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并于1928年喜结良缘。

也就在这一年,他们的大女儿宋琼颐在上海出生,宋子文给她取英文名“Laurette”,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张乐怡的英文名“Laure”,Laurette即little Laure(小Laure)的意思。

1944年12月18日,宋子文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在这期周刊中,与宋子文名字一起出现的,就是他的大女儿Laurette。

报道中讲到宋子文从莫斯科飞到美国,在见了自己的宝贝女儿Laurette之后,就接着去华盛顿为中国的国事忙碌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4年,以宋子文为封面的《时代》周刊

除了Laurette宋琼颐,宋子文还有两个女儿,她们分别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早期和后期。宋子文给她们取名“曼颐”和“瑞颐”。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二代宋氏三姐妹的名字都带了一个“颐”字,正如她们的姑姑都带一个“龄”字一样。

虽然“颐”和母亲“怡”字的读音一样,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汉字。那这个“颐”字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这还要从宋子文的初恋说起。

在张乐怡之前,宋子文曾有过一个深爱的女子,她就是晚清首富盛宣怀的七女儿——盛爱颐。人称“盛七小姐”。

从照片上看,盛爱颐没有张乐怡这么惊为天人,但也不失大家闺秀的端庄秀气。

盛七小姐自幼见多识广,能诗会绣,还写得一手好字。很多名门公子为见她一面而踏破了盛家的门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盛爱颐(右)

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宋子文回到中国,决心施展满腔抱负。

他来到盛宣怀创办的汉冶萍公司工作,当时的公司经理是盛宣怀的四子盛恩颐,宋子文就给他当秘书。

因为经常出入盛府,他与盛七小姐结识了。

盛七小姐渐渐为宋子文超人的才学所倾倒,动了芳心,并向其吐露了心声。宋子文虽认为盛家高不可攀,却抵挡不住一颗与盛七小姐同样的对对方的爱慕之心,于是两人很快相恋了。

果然,二人的恋情受到盛家人的一致反对,尤其是盛七小姐的母亲和兄长,反对尤烈。宋子文不管不顾,对盛七小姐追得更紧。

盛家人干脆将其调到汉阳工作,宋子文一气之下辞了职,并回到上海出任联华商业银行总经理,同时开办大洲实业公司与神州信托公司,从事金融商业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3年,急需财政人才的孙中山在宋庆龄的引荐下,给宋子文发出一封封急电,催他南下广州助自己一臂之力。

宋子文想让盛七小姐和自己一起去,但由于各种原因,盛七小姐拒绝了。她与宋子文约定,她在上海等他回来。

然而这一等,就是好多年,直到1930年,身为财政部长的宋子文再出现在盛爱颐面前时,身边已经有了娇妻张乐怡。

受到巨大打击的盛爱颐大哭了一场,她可是一直在等宋子文啊!就这样又过了两年,32岁的盛爱颐才嫁给了母亲的内侄庄铸九。

宋子文对盛七小姐是心存愧疚的。他一直试图找机会接近她,并主动跟她说话,然而盛七小姐却对他冷若冰霜;

他还曾动用关系,救盛老四的儿子,即盛七小姐的侄子出狱,只因盛七小姐在家人的央求下给宋子文拨了一通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盛爱颐(后右)

所以宋子文的三个女儿名字中都有一个“颐”字,颇耐人寻味。

1937年抗战爆发。为躲避战乱,父母将9岁的宋琼颐送出上海,先到香港,再到美国去上学。所以她后来对大陆时期的生活印象并不太深,面对媒体,她回忆道:

“小时候,我背过《长恨歌》,但现在都忘记了。我不记得中文老师的样子了,只记得她是一个中年女老师;我也不记得家里有多少佣人了,只记得有卫队、有烧饭的人。”

宋子文对宋琼颐非常宠爱,有一张老照片:童年时期的宋琼颐扎着羊角辫,穿着连衣裙坐在父亲怀中,幸福浅笑,那个模样,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小张乐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子文怀抱宋琼颐

但是据说,宋子文最喜欢的,还是小女儿宋瑞颐。不仅因为她年纪最小,而且她最会看父亲的眼色行事,所以很少受到父亲的批评。

每当父亲高兴的时候,她就叫着嚷着跑来了;每当父亲不高兴时,她又悄悄走了。所以家人给她取绰号“小喜鹊”。

宋家三姐妹的婚姻都很不错。

宋琼颐嫁给了上海永安公司创办人郭彪的外孙冯彦达。上海永安公司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百货公司。

冯彦达的父亲冯执正是宋子文青年时代的朋友,哥伦比亚大学肄业,曾任驻德国汉堡领事、驻荷兰阿姆斯特丹领事等;抗战时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抗战胜利后任驻墨西哥大使。

冯彦达与宋琼颐都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他们结婚时,宋琼颐才24岁,宋子文本希望他们晚两年再结婚,但也没有太大异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琼颐(后右二)与丈夫冯彦达(后右三)

后来宋琼颐生了两个儿子,有了外孙的宋子文非常高兴。

宋琼颐婚后主要做全职太太,除了照顾两个儿子外,她也会干一些兼职。

如参与创办了一个以教授烹饪、中文为主的华美协进社人文学会,并在里面当志愿者;再如身任美国帕金森症医学研究基金会理事、志愿者。

1971年4月,宋子文在旧金山去世。他的档案保管人是宋琼颐。

当杜鲁门图书馆和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都联系宋琼颐,希望得到宋子文档案时,宋琼颐选择了有更多华人的,位于加州的斯坦福大学。最终,胡佛研究所获赠宋子文档案共58盒。

此外,她在08年重游上海,祭扫祖父母墓地与走访宋家老宅时,还做客复旦大学,首度公开了父亲生前的大量信件、家族照片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琼颐(中)

老二宋曼颐,是二代宋氏三姐妹中颜值最高的。

她长大后,在加拿大邂逅了新加坡华裔余经鹏,两人相爱并结婚。余家世代经商,在新加坡从事的是中药材生意,家境殷实。

婚后,宋曼颐随夫到香港定居,二人在那里创建了多家百货公司,并育有一子二女,生活其乐融融,非常幸福。外界关于他们的报道,远没有宋琼颐那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宋氏三姐妹,左起依次为:琼颐、曼颐、瑞颐

宋家老幺宋瑞颐,是宋子文生前最宠爱的孩子,也是分得宋家遗产最多的孩子。

据胡佛研究所对宋子文档案的研究整理,宋子文的遗产共计272.9万多美元。

其中,遗孀张乐怡分得180万,大女儿宋琼颐一家三口(除长子)各得9万,二女儿宋曼颐一家四口(除儿子)各得6万多,三女儿宋瑞颐独得27.1万多。

而且宋瑞颐嫁的丈夫是宋子文几个女婿中最有钱的。他叫杨成竹,毕业于密歇根大学,是菲律宾华侨富家子弟。宋瑞颐18岁时就嫁给了他。

为什么说杨家最有钱?杨成竹的曾祖父叫杨在田(即杨知母),清末时,其远涉重洋到菲律宾继承父业,并创立了著名的“瑞隆兴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曼颐(左一)与父母

后来,铁业传给了杨成竹的父亲和大伯共同管理。杨成竹的大伯叫杨启泰,当年支持抗战,捐赠了飞机,曾任菲律宾商联总会理事,兼菲律宾交通银行董事。

所以说,宋家三姐妹,最不缺钱的就是小女儿宋瑞颐了。

她后来生育了二子二女,与丈夫常年在菲律宾定居,因此国内的媒体对他们的事情知道得也不多。

关于二代宋氏三姐妹的后人,大家比较了解的只有老大宋琼颐的两个儿子,他们分别叫冯英翰和冯英祥。

冯英翰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新闻专业,后来从事媒体广告工作,并担任《华盛顿邮报》媒体集团经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英翰及其夫人在参观展览

相比英翰,次子英祥与外祖父在一起的时间更长,感情也更深。

他在10岁那年,有一天放学,被几个外国男孩盯住钱包跟踪了很久,他吓得到公用电话亭给外祖父打电话。

5分钟后,外祖父就带着秘书行色匆匆地开车赶到,并随身带了一把已经上膛的手枪。

在《宋子文的晚年生活》一文中,记录了宋子文给冯英祥写的几封信,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对这个外孙的宠爱与关心。

尽管冯英祥在滨州大学读的是政治学,但毕业后,他没有选择从政,而是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进了瑞士信贷银行,后来任瑞士信贷集团美国私人银行部执行长。

他说:“我继承的是父亲的事业,其实跟母亲所在的宋家并没有什么关联。美国的企业界很少有人注意到我来自宋家,更重要的是要靠个人后天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英祥与外祖父在一起

2006年,冯英祥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第一次回到上海宋家故居,他被吓了一跳:

感慨自己不能想象宋家以前在上海居然有那么大的花园,外祖父以前住的房子居然那么大,因为他在纽约的房子面积连这里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英祥(中)与其两个儿子在祖居前合影

宋氏家族,曾经在民国的历史天空中如此闪耀,现在也已归于平淡。

宋子文家的新宋氏三姐妹,虽然不如她们的姑姑们那样在政坛上颇有建树,但是在个人生活上绝对是赢家——儿孙绕膝、安逸幸福。

反观宋家第一代,有权有势有钱,结果却闹得四处飘零,终老异乡,只有宋庆龄一人葬在了父母的身边。

所以说人生终究有缺憾,你有了这样,就会缺失那样。人事如月,有阴晴、有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家后人最终都没有选择从政这条路,他们低调做人,或经商、或从事金融,在自己的领域默默耕耘着,这未必不是人生的另一种成功与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