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国庆节假期刚过,中国空军在北京通县附近击落了一架国民党的侦察机,残骸落在北京通县东南方向的一块玉米地里。

与往常不同的是,过去击落敌机,中央领导基本不会去现场看残骸,但空军这一次击落敌机后,朱德、聂荣臻、贺龙、罗瑞卿、谭政等几十名开国将帅,接连到现场察看飞机的残骸,一波接着一波,让平时并不起眼的小村庄,一时变得热闹了起来。

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这么多的开国将帅,一下子都聚集到通县这个不知名的玉米地去看空军击落的敌机残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振华与徐向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的军工业迅猛发展,各种类型的新式武器层出不穷,尤其是战机越来越先进,速度越来越快,高度越来越高,普通的高射炮很容易被突防,因此催生了防空导弹。

众所周知,解放军是一支从山沟里走出来的人民军队,虽然陆军战斗力很强,但海空军的起步比较晚,也比较薄弱,台湾方面利用这个弱点,派出高空侦察机深入到大陆腹地侦察,虽然我军的雷达可以发现,但对其无可奈何,高射炮打不着,现有战机的飞行高度与其相差甚远,同样是看得见摸不着。

中央深感防空问题的严峻,绝对不能让敌机在新中国的领空上肆无忌惮地飞行,因为当时与苏联的关系还没有破裂,中央决定向苏联求助。面对当时美军装备的高空侦察机,苏联最新的高射炮也够不着,能打到的只有苏联刚列装不久的萨姆2地空导弹。

1957年聂荣臻元帅率代表团访问苏联时,就请求苏联援助中国一些高科技武器,在聂荣臻等人的努力下,苏联最终答应向中国提供一批萨姆2地空导弹,并派出一个完整建制的地空导弹营到一对一地教学,即营长对营长、操作员对操作员,以此类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弹

有了装备,还需要优秀的官兵来操作,因为这是一支绝密的部队,空军司令刘亚楼要求在全空军范围内,挑选出一批业务水平高政治绝对可靠的官兵,来组建地空导弹部队。就这样,一道道调令飞向雷达部队、高射炮部队、探照灯部队等,所有干部高职低配。

1958年10月上旬,刘亚楼在北京清河高级防校的礼堂宣布中国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成立,代号543,地空导弹部队一营组建不久后,二营、三营陆续组建,其中岳振华担任二营的营长。

岳振华是河北人,在抗战时期就参加了革命,长期在炮兵部队任职,参与过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岳振华就曾带着高炮部队,击落过一架美国先进的B-29轰炸机,当年美国往日本投放原子弹时,就是用这款轰炸机运输的,所以能够击落一架B-29轰炸机,自然是大功一件,在地空导弹部队组建时,岳振华已是空军高炮部队某团的团长。

当时岳振华面对敌人的高空侦察机束手无策,手中的武器根本打不到,作为一名军人,让敌机在中国的领空肆无忌惮地飞行,犹入无人之境,岳振华心里非常地着急,当得知要把他调入543部队后,岳振华很激动,终于有机会可以击落敌人的高空侦察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弹

二营组建完成后,岳振华就带着部队开始学习如何使用导弹作战,因为当时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是赫鲁晓夫,他对中国的态度与斯大林比较不同,阴晴不定,在帮助中国组建地空导弹部队时非常地谨慎。

苏军要求,官兵只能在教室学习,下课离开教室后,所有书本以及个人的笔记,全部都不能带出。导弹一营在组建的时候,从空军中抽调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官兵,所以学习得比较快,但二营、三营组建时,有一些官兵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面对导弹这种尖端武器,课堂上不一定能完全消化,想要课后复习,又没有教材和笔记本,怎么办?

岳振华想来想去,认为可以一人记一点,下课之后聚集在一起,你凑一点他凑一点,最后统一整理,岳振华的这个办法果然奏效,基本上能凑出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二营的学习进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按照苏军的计划,官兵至少要学习六个月才能上战场,但因为台湾对大陆的侦察越来越频繁,而且美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台湾大力支持,不断提供先进的战机,大陆的防空任务非常紧,官兵们主动加班加点,最后只用了三个月就基本掌握了这套导弹系统的操作方法,苏联专家惊叹道:这些中国军人实在了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振华

因为之前主要都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保卫首都北京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建国十周年国庆前,543部队集体到西北地区的某靶场试射导弹,检验学习的成果。

当轮到二营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岳振华按照相应的程序,下达了导弹发射的命令,起初一开始都很顺利,但导弹飞行几秒钟后,却失控了。原本导弹应该沿着显示屏上的垂直标线飞行,但却逐渐飞出了屏幕,向右飞去。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还好这在靶场,如果是在实战中出现这种意外,导弹很有可能就落在北京市区内,后果可想而知,有一同志不禁在质疑,难道中国人真的无法操作这些尖端武器,必须依靠苏联的保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