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秦国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当时那个时代,秦国可以说是当时经济、军事、法制都最强大最完善的国家。但是,在秦国创立之初,却并不是如战国末期那样威风八面的。

秦国的崛起也是经历了前期的艰难起步和中期的持续衰落才成为了后来战国时期那样强大的秦朝,才打败了其他六国实现了中国第一次的大一统。让秦国由衰落到崛起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秦孝王在位时期,力挺商鞅的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扭转秦国逐渐衰落的局面。商鞅可以说是为了秦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最后却被诬谋反,甚至战死后的尸身还经历了车裂之刑,全家被灭族。这又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来到秦国

商鞅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公族,自小就喜好学习有关于法学方面的书籍。商鞅年轻时曾经在魏国的国相公叔痤的府上侍奉。然而,当时公叔痤年事已高重病缠身,身体早已是强弩之末。

尽管他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的治世之才,魏惠王却并没有当真,商鞅在魏国并没有地方施展拳脚。此时的秦国还在位置偏远的雍州,与中原的各个诸侯国距离很远,不仅无法与他们形成联合之势,还被中原的众诸侯国疏远排斥。

秦孝公继位秦国的王位,秦孝公心怀大志,希望可以光复秦国。为了施展自己的宏图伟业,秦孝公在全国上下颁布求贤令,广纳贤才,希望可以吸引天下有才学有能力的人来为秦国的未来献言献策。

此时公叔痤已死,商鞅本来就在寻觅自己未来的去处,听到消息说秦孝公正在广纳贤士,便来到了秦国投奔秦孝公。希望可以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本领。商鞅来到秦国后,通过景监的引荐得以面见秦孝公。

商鞅共拜见秦孝公了四次,前两次秦孝公并不满意。直到商鞅第三次来拜见秦孝公,商鞅与秦孝公探讨了霸道之术,秦孝公这次没有否认商鞅的说法,但也还是对他的方法不予采纳。

但经过了这三次,商鞅已经了解了秦孝公广纳贤士的意图。到了第四次,商鞅与秦孝公探讨了富国强兵之策。这次,秦孝公听得十分投入,连连赞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次商鞅的进言对秦孝公十分受用,商鞅与秦孝公二人对于富国强兵之策连续商讨了好几天。景监对此十分不解,他忍不住问商鞅,为什么秦孝公对于商鞅前几次的进言都无动于衷,对于第四次的富国强兵之策却如此热衷。

商鞅向他解释到,这是因为秦孝公继位后胸怀大志,广纳贤士的意图在于强壮国家争霸天下,而不是固守一隅徐徐图之,帝道与王道并不能帮助秦孝公当前的困境,他不会在意,但富国强兵之策却是对应秦孝公需求的直接方法。

开始变法

经过多次探讨和商议,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变法来兴盛国家。提出变法的决定后,遭到了很多秦国旧贵族的反对,变法虽然会让社会进步,但更是会削弱他们的势力,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秦国旧贵族势力都纷纷表示反对变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则直接与这些旧贵族势力针锋相对,舌战群儒。坚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旧法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社会想要更大的发展,就势必要实行与现在社会适应的新法。

变法不仅要驳斥旧贵族势力的反对,更要改变秦国百姓的想法,得到秦国百姓的支持,日后的新法才能顺利推行。因此,商鞅在秦国都城城门立木为信,无论是谁,只要把一根木头从城南搬运到城北,就可以得到十金。

一开始百姓们不解其意,无人敢动。商鞅又把价码升到了五十金,重赏之下,有百姓虽然不知道在做什么,但还是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去了城北。商鞅当即给了那位百姓五十金的赏金。自此,商鞅的信用在百姓心中立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变法的功过

商鞅变法最开始便是颁布《垦草令》,《垦草令》迅速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每家每户都有土可耕,小农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在农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秦国旧贵族势力的特权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