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大利亚作家马克斯·苏萨克,在少年时,常听父母讲二战时的故事:

“城市被轰炸机摧毁,无数士兵死于非命,普通人只能于艰难中求生存。”

这一连串悲惨的故事,让他深感震撼,多年后还记忆犹新。

为了让被苦难蹂躏的人们重拾信心,他把故事写进了小说《偷书贼》

书中,主人公莉泽尔一直处在人生的至暗时刻。

因为社会动荡,她失去了弟弟和母亲,又被送往陌生的家庭寄养,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

然而,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通过读书、友谊和付出,不仅疗愈了伤痛,还给他人带去了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和苦难作斗争的过程。

想要登上山顶,就注定要独自走过荆棘丛生的小径;想要不断成长,就必须要克服生命中的不幸。

读完《偷书贼》的故事,你会明白:

不管命运给了你多少苦痛,只要心怀善良与希望,那么所有的艰难时刻,都是人生向上的拐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莉泽尔人生的艰难时刻,从9岁就开始了。

彼时,德国战火纷飞,生存艰难。

母亲为了让莉泽尔和弟弟活下去,带着她俩上了火车,忍痛准备将她们送给慕尼黑的一户人家抚养。

可就在火车飞速行驶时,体弱的弟弟竟然病逝了。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击垮了年幼的莉泽尔,也让母亲感到万分悲痛。

火车被迫停靠在一座无名小镇,她们在警卫的帮助下,找到了掘墓人,将弟弟安葬在这个陌生的地方。

莉泽尔无法接受事实,她跪在地上喊着弟弟的名字,企图唤回弟弟,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无意中,她发现了一本书,为了记住埋葬弟弟的地方,就把书带在了身上。

随后,她和母亲上了另一辆前往慕尼黑的火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站后,母亲把她交给负责收养孩子的人就离开了,接着她被送往养父母汉斯和罗莎的家里。

在一天中,莉泽尔就失去了弟弟和母亲,这一连串的变故让她惊慌失措、惴惴不安。

因此,汉斯一家虽然对她视如己出,但她还是害怕见人。

在汉斯的家里,她不敢随意走动,白天一个人缩在角落,晚上又不停地做噩梦,还经常被噩梦吓醒。

好在,每次被噩梦吓醒后,汉斯都会跑过来陪她,而她自己则会把那本书抱在身前,仿佛弟弟还在身边。

不久,汉斯发现了莉泽尔的书《掘墓人手册》,便每天晚上带着她阅读书中的内容。

在读书中,莉泽尔拥有了阅读能力,看到了世界的丰富多彩,也明白了母亲的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焚书运动上,莉泽尔又悄无声息地摸回来一本《耸耸肩膀》。

有了文字的滋养,她不再悲伤,而是把回忆珍藏;不再胆怯,而是接纳了生命中的变化。

渐渐地,这些“偷”来的书,疗愈了她的伤痛,让她重新拥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有句话说:“读书,是一场心灵旅行。”

不读书的人,内心是荒芜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轻易地将他击垮。

而经常读书的人,精神世界就像一颗繁茂的大树,即便在穷山恶水中,也能顽强地开花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莉泽尔凭借读书,超越了伤痛,独处时已然和从前判若两人。

但她心中对这个小镇一直有种疏离感,觉得自己是个外地人。

因此她总是形单影只,不敢和人交朋友。

幸运的是,邻居发现了她的窘境,并决心帮她融入属于她的小朋友群体中。

那天,莉泽尔准备去上学,邻居担心她的安危,便叮嘱儿子鲁迪陪着她。

就这样,莉泽尔有了朋友,遇见困难再也不用一个人着急了。

在学校,她总跟不上学习进度,鲁迪就全心全意地辅导她。

当老师检查阅读能力时,鲁迪知晓她读不出来,便悄悄地在桌子下面提醒她。

放学后,鲁迪还会带着莉泽尔去和其他同学踢球。

在鲁迪的帮助下,她的生活丰富起来了,也认识了很多小伙伴。

这份友谊,陪伴了莉泽尔的整个青春,也让她拥有了足够的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和鲁迪的友谊,莉泽尔还和一位年长的夫人因书结缘。

养母罗莎是替别人洗衣服赚钱的,她总是让莉泽尔去客户家收送衣服。

在洗衣客户中,有个叫伊尔莎的女人。

伊尔莎无意中发现这个女孩爱读书,便在她收送衣服时,邀请她来书房读书。

本来收送衣服是件乏味的事,但有了伊尔莎和书的陪伴,莉泽尔对这件事充满了期盼。

后来,战争愈演愈烈,小镇上的人请不起人洗衣服了,莉泽尔也失去了去伊尔莎书房的理由。

但她对读书的渴望有增无减。

所以,她经常从窗户翻进书房,虽然行为不得体,但莉泽尔保证除了偷书,绝不会弄坏其他东西。

当伊尔莎发现了莉泽尔的行为后,她没有生气,而是大方地邀请莉泽尔来书房。

从此,伊尔莎的书房成了莉泽尔心中的天堂,一有空她就来认真地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伊尔莎的友谊,让莉泽尔的见识愈加丰富,内心也愈发强大。

这些友谊与陪伴,让莉泽尔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也让她的内心有了足够的归属感。

有句话说:“好朋友,是无助时的帮衬,是低谷时的陪伴,更是治愈生活的一剂良药。”

生活中,谁也不能完全避免伤痛,更无法一个人战胜所有苦难。

尤其是身在异乡、举目无亲时,所有痛苦的感受都会被无限放大。

这时,一份真诚的友谊,就显得弥足珍贵。

它不仅能抚慰你的痛苦,还能带给你家人一般的温馨。

无论你遭遇过多么不如意的事,只要有好友相陪,生活中的不愉快都会烟消云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友谊陪伴,有了书籍滋养,莉泽尔懂得越来越多,也变得越发自信了。

但是每当想起他人帮助自己的时刻,莉泽尔总是满怀感激,又略带愧疚。

因为他人对自己的情谊,是无私的;而自己却没有能力,对身边人回报以无私。

突然她想起养父汉斯曾为她彻夜读书,她内心的痛苦,就是在郎朗的读书声中被疗愈的。

所以她萌生了给别人读书的想法,用自己的善良去照亮生活中的黑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家里的地下室藏着一个人,叫马克斯

他是犹太人,为了逃避纳粹的追捕,他来到了汉斯家。

当年,马克斯的父亲曾救过汉斯的命,所以,汉斯即便忐忑不安,还是义无反顾地让马克斯躲在了家里的地下室。

彼时是冬天,地下室不仅阴暗潮湿,而且寒冷透骨。

马克斯无法忍受,被冻得大病一场,严重时直接昏过去了。

为了拯救他,莉泽尔开始给他读书,当年父亲用读书治愈了她,如今她要用读书治愈别人。

在莉泽尔一家地精心照顾下,马克斯很快醒了。

莉泽尔的第一次用自己的善良帮助了一个人,但她还想用这份善意点亮更多人的生活。

那时,战争的危险波及了这座小镇,当地人们为了躲避空袭,纷纷躲进了防空洞。

在防空洞中,众人听着外面炸弹爆破的声音,都吓得面如土色,浑身打战。

莉泽尔却鼓起勇气大声地读起了书,她想用读书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帮大家驱散心中的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招还真奏效了。

原本紧张的人们,都放松下来,心中没有了恐惧,开始全神贯注听莉泽尔读书。

莉泽尔的好意,让所有恐惧战争的人,都学会了坦然面对生活。

但是,空袭结束后,她忽然变得很无助。

因为她发现读再多的书,也无法让战争停止,更无法让人们彻底脱离苦难。

就在她绝望时,伊尔莎送给她一个本子,鼓励她说:

写下自己的故事,把善良和希望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于是,她开始写书了,名字就叫《偷书贼》。

她要用自己的经历,给别人送去希望和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结束后,莉泽尔的生活安稳了,她的故事也漂洋过海地传播到了很多地方。

后来,很多被生活蹂躏的普通人,都靠着她的故事看到了希望,并走出了生活中的苦难。

人活一世,谁都希望能顺风顺水,可世事的变化总是不遂人意。

但是,不管经历了多少寒风冷雨,善良与希望,都是永不枯竭的精神支柱。

善良为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希望让我们在面对磨难和痛苦时,坚定信心永不言弃。

心中怀着善良与希望的人,即便经历再不堪的生活,也能开辟出一片光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哲学家叔本华说:

越是不顺的时候,越要沉住气,做足够多的努力,才能让自己有足够多的选择。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很多的艰难时刻。

或是身在异乡的孤单、或是失去工作的焦虑,哪一样也会让我们辗转反侧。

即便我们暂时无法改变当下的处境,但是我们可以用行动缓解内心的不安。

当你痛苦不堪时,就用阅读滋养内心。

当你孑然一身时,就用友谊丰富生活。

当你变得强大起来后,就怀着赤诚之心,传递善良和希望。

向上行走,保持节奏,你就对痛苦产生了免疫。

如此,人生不偏航,内心不迷茫,哪些难走的上坡路,总有一天会将你打磨成理想的样子。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陆游《示儿》

作者 | 金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主播 |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专家,公众号:北辰在找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