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这座城市因为新鲜的陶艺制品和生活体验更早地走红,进入了人们的旅游心愿单。从城市发展和量级而言,景德镇是一个小城市。但作为瓷都,站在历史和陶瓷创作的角度看,景德镇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性。完整的制陶生态,即便是毫无陶器创作经历的新人,也能在此找到学习的渠道,无论是手捏、拉坯,或是涂绘装饰,每个环节都可以在景德镇完成。如果你有创作的灵感,有旅居在此进行创作的念头,景德镇便回应着这种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对景德镇的这句古老描述亦能借喻当下。来自全国甚至世界不同地区的青年陶艺家们,把工作和生活安置在此,他们称自己为“景漂”。对于景德镇的乌托邦幻想是外界凝视和对比下的产物,实际工作在此的陶艺家们各有执着和追求,他们的工作状态并非想象中的躺平,有时会工作到晚上8点、10点甚至更晚,夜晚工作室里常亮的灯光才是常态。这是自由的一种样貌,他们的工作驱动力来源于对于表达的渴望,在捏制陶器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获得进入心流般的专注。

景德镇是一座余韵悠长的城市,一趟旅游能带来强大的后劲。游客们带着对慢节奏生活的期待,和对陶艺的兴趣、好奇前来,流连在景区和市集。其中或许会有人产生前来定居的念头,也会有人从此不再和景德镇重逢。人们留下照片和文字,带走在景德镇深受触动的瞬间,一段文字、一张照片或一段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色织花夹克/Song For The Mute

黑色长裤/Jil Sander

但文字、图像都不是书写景德镇的最好方式,长居景德镇的陶艺家们留下的瓷器,才是景德镇独有的故事。千年瓷都,景德镇和陶瓷的纽带始终紧密,从未间断。厚重悠久的历史和丰沛的青年文化,在这座江西小城汇合,映照着历史与当代,映照着一批又一批为了自由创作和艺术表达而汇聚于此的青年“景漂”陶艺家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条纹亚麻上衣、条纹亚麻长裤、麂皮便鞋/Loro Pian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于好奇,赵磊到达景德镇的第一站便是好友方超的工作室。

赵磊跃跃欲试,上手捏制了几个陶器,有实用的杯子、烟灰缸,还有一件近似于小雕塑的作品:一只猫。赵磊喜欢猫,家里有一只养了七年的猫,他管自己叫“猫爹”。初试陶艺,赵磊没觉得陌生,反而联想到了儿时玩泥巴的心境,“就像小时候,用泥巴捏出自己喜欢的、想要的东西。”但驾驭陶泥,塑造出想要的形状,这个过程也并非想得那么简单,“因为过程中需要你的手、泥巴和你想呈现的形象达到一个契合的状态。能想到,但捏不出来就挺难受的,所以需要不断打磨和练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超(左)

浅蓝色亚麻衬衫/Loro Piana

赵磊(右)

针织T恤、连体工装裤/Hermès

但作为一个陶艺新手,方超还是给予肯定,“我觉得赵磊算是厉害的,因为人和泥巴的互动是很微妙的,有的人和泥巴没有那么亲近,但他和泥巴的感觉还挺对的。因为要捏出一只猫,是比较偏向于雕塑的层面,能捏出来还是挺有天分的。”方超还把赵磊在工作室捏制的杯子和烟灰缸烧制了出来,“我给他的烟灰缸上了一层钴蓝色的釉,杯子就上了一层透明的釉。因为这是赵磊第一次捏制杯子,有一种淳朴的拙,这种拙的感觉是很天真和天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好友方超的陶艺工作室,

赵磊第一次尝试了上手捏陶。

如同所有的艺术创作,制陶也需要纯粹和纯真的表达,而在赵磊此次游历和感受景德镇的过程中,纯真的童趣和记忆中熟悉的怀旧感贯穿始终。尤其是当赵磊来到犀牛工作室,看到此处传统装饰风格时,赵磊联想到了小时候生活的大院,“这里建在一个老瓷厂里,风格有一点年代感,像八九十年代生活的大院,带有小时候的味道。”这正是景德镇受欢迎的特别之处,在各个地区经历着高速发展和建设的时期,在一个又一个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奇观诞生的时期,仍然能够在景德镇寻找到过去的味道。景德镇不仅延续着传统的制陶工艺,也培育着新颖而现代的陶艺自由成长,更允许历史和时间在此留下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仔西装、牛仔裤/Kenzo

1

不谋而合的东方美学

作为一名在国际上拥有极高知名度的超模,赵磊在工作中能够接触到最先锋的设计和前沿的美学表达。但在他自己看来,无论是性格还是喜好,自己都更喜欢“老厂房”的气质。“我更倾向于一些怀旧的、经典传统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磊(右)

白色麂皮牛仔夹克

沙色亚麻休闲长裤

均为Berluti

方超亦说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赵磊和景德镇的气质有很契合之处,“作为中国模特,赵磊本身就带有一种东方气质,有一种很雅、很内秀的形象。”尤其当赵磊出现在由不同肤色和人种的模特们一同拍摄的广告大片中,他的内敛气质更为凸显。而景德镇的雅和东方美更是不言自明,历史上在此出产的陶器展示着中式的美学精髓,惊艳世界,即便到今日,依然吸引着外国艺术家前来。“景德镇的瓷器自古以来就是扬名世界的,在与明清同一时期的欧洲王室,都以能拥有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为傲,可以说是当时最顶级的奢侈品了。所以景德镇对于国外陶艺创作者来说,依然是有吸引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色麂皮牛仔夹克

Iconic Summer印花短袖衬衫

沙色亚麻休闲长裤

Toujours Soft Hobo Scritto图纹皮革拉链邮差包

白色Shadow运动鞋

均为Berluti

本土的陶艺家和海外的陶艺家在景德镇制作陶器,打磨灵感和技艺,将陶器的东方美延伸出新的解读方式和创作样式。景德镇有这样的魔力,让创作者们在历史的厚度上,依然能够轻盈舞蹈。

2

一种理想生活的可能

从景德镇回到北京,赵磊感受到了旅行带来的后劲。作为模特,因为工作的原因,赵磊无法完全脱离大城市生活,但他十分喜欢景德镇。“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景德镇让我流连忘返,有点不舍得走。我觉得它是一个可以安静休息一段时间的地方。”

赵磊的理想生活是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能够在城市和乡野间来去自如,随着状态和心境的变化,去往不同的地区感受生活。对更多来景德镇短居或旅游的人们而言,这里是快节奏城市的“后花园”,提供一处居所,回避现实的残酷和疯狂,寻找内心的平静,重新沉淀和积蓄能量。直到充完电,再回归忙碌的生活,鼓起勇气迎接下一场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磊(左)

条纹亚麻上衣、条纹亚麻长裤、麂皮便鞋/Loro Piana

景德镇的走红,既在于它承载的东方美学仍在不断生长,活力充沛,也在于这座城市为人们带来的更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或许,爱上景德镇的人都有些理想主义,而景德镇也在用舒适的城市意境回应理想主义的期待,为人们带来一场短暂的逃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卡其色西装、针织上衣、西裤/Zegna

在景德镇的清晨里醒来,去巷口吃一碗拌面,在平淡和平静的日常中,幸福润物无声。除了传统拌面,长居景德镇的陶艺家方超还推荐了一种当地小吃,油条麻糍。原料听起来便是典型的南方食物,不过在这里,麻糍被包裹在油条当中,外面是酥脆的油条,内里是软糯的麻糍,口感层次丰富,值得一试。

犀牛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色织花夹克/Song For The Mute

黑色长裤/Jil Sande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色麂皮牛仔夹克

沙色亚麻休闲长裤

均为Berluti

犀牛工作室是赵磊在景德镇印象深刻的一站,他喜欢这里的怀旧气息,散落在工作室中的制陶工具,原始泥料、完成或待完成的陶艺作品,都让赵磊联想到八九十年代生活的大院,或者看到过的老厂房。造型各异的陶艺作品散落在工作室各处,有些神秘地隐匿于植物中,有些大大咧咧地暴露在空间里,共同营造出别致而漫不经心的艺术氛围。

御窑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条纹亚麻上衣/Loro Piana

御窑博物馆是改造自古代御窑厂的博物馆,红色砖墙的质地继承了窑厂的传统,配合拱形结构让它成为打卡出片的胜地。

随着御窑景区的扩大,其中既有瓷都的古老历史,也包含了上世纪解放后的窑厂风貌,复原了很多解放之后到90年代间的国营老瓷厂,让不了解景德镇的人们近距离接触御窑和其他窑厂的历史故事,也能看到一些过去比较传统的制陶工艺流程。白天在此饮茶畅聊,感受平和。而当夜晚灯光亮起,御窑默默矗立,则流露出与白天完全不同,更为静谧的气质。

ciireal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蓝色夹克、红色泳裤、卡其色长裤/Miu Miu

景德镇陶艺家们的作品千人千面,工作室亦然。周越的ciireal工作室呈现出和他的作品相辅相成的美学氛围。专注制作花器的他,用木材和植物装点工作室,踏入他的空间,便被包裹在纯粹而质朴的美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越作品

这份自然和原始是人们向往景德镇的原因,也是让景德镇的陶艺家们长居在此的原因。植物、泥巴携来自然的气息,这就是手工艺的魅力吧,迥然区别于钢筋混泥土森林的冷漠,让我们知道,此刻和自然如此亲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超:

安然的一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晨是陶艺家方超相对私人的时间,他会用来阅读、做饭,陶艺创作一般从下午开始,直到晚间结束。2021年从北京移居景德镇,3年的时间,方超每天的生活平静而规律。

在此之前,他的人生经历没有和制陶或艺术挂钩,直到十多年前,方超去到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中国馆的走廊中看到了很多中国古代的陶瓷,“当时看到我就觉得太美了,有很多单色釉的瓷器花器,还有青花,那是我第一次非常近距离地看这些制作精美的瓷器。”之后,方超产生了去景德镇看看的念头。

2014年,方超第一次来到这座瓷都。“当时景德镇就有很多年轻的陶艺创作者和市集了,乐天市集那时候也已经有了。当时我认识了一些年轻陶艺家,还去看了他们的工作室。”比起激烈地展示自我个性,陶艺家们向内收的创作状态触动了方超,“你在他们身上能感受到很温和、很内敛的东西。这种状态很吸引我,当时就给我埋下了一颗种子。”

彼时的方超在北京从事媒体的工作,这趟景德镇之行,让他萌发了想要自己做东西的想法。2016年到2017年,方超正处在对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质疑的节点,他对于自我和自信心的建立产生了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感。当意义感逐渐缺席,对生活和工作的本质便产生了“信任危机”,眼前的生活状态开始动摇。“当时很想自己做一个东西,它是真真正正属于我个人的。”

之后方超去了一趟日本,接触到了日本的陶艺,它们的风格更加粗拙,但是仿佛能透过器具感受到背后的创作者,“已经不是美不美的事情了,而是让我产生了一种感动,或者是一种感受—能透过陶器的痕迹感受到制作者的气质、想法或者精神。”至此,方超确定前往景德镇尝试自己制陶的想法。

刚到景德镇,还在初期上课时,方超就发现自己能很快地进入这个状态。制陶的方式有很多,方超喜欢手捏成型,“我在捏泥制作的时候,感受到跟泥巴有一种很亲近的关系。然后在做东西的时候,我整个人能够自然地静下来,安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超作品

现在的景德镇,相比2021年方超刚来的时候,多了更多的游客。但对于长居在此的人们来说,喧闹浮于上,生活沉于下。方超并没有过多地在景德镇探索新鲜去处,甚至有些刻意屏蔽,他更喜欢拉近和自然的距离。“景德镇这个城市比较小,跟自然的关系很亲近。不管骑电动车也好,开车也好,二三十分钟一定能到城外去。”城外紧邻的就是山林,景德镇湿润的气候抚育了茂密的植被。

方超喜欢去爬山,去徒步。附近的山里有一间小寺庙是方超常去的地方,“它建在一个山脚下,寺庙里就只有一个师父,师父人特别好,特别开朗,有时候就会到他那去吃午饭,然后就溜达到山里。寺庙不远处还有一个瀑布,也会去瀑布那坐一坐。”方超选择了景德镇生活中静谧自然的一面,他能够自由感受属于自己的时间,与其讨论随之而来的孤独感,方超说他安然于这样的状态。

景德镇生活的另一面,是向这里涌来的大批年轻创作者们,他们构成了城中热闹的青年文化,方超亦观察和感知到了这种氛围。“有很多年轻人,除了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留下来的学生,也有很多国内外艺术院校的学生会到景德镇来,另外还有很多做插画甚至平面设计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换了一个创作的媒介和载体,从平面换到了器皿上。”

景德镇的青年文化是流动的,早先的陶艺家们建立了自由活跃的氛围,辐射到更多艺术创意产业的年轻人,他们的加入继续为当地的青年文化加码。从制陶和创意的产业链上看,景德镇作为瓷都,早已积累了独特的人文环境,也搭建了完整的制作生产体系,“来此制陶是非常便利的,过程中的一切都能便利地获得。”从原料、烧制、寻找模具,到寻找匠人师傅,在景德镇都可以实现。这座不大的城市,为创意人士们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空间,也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后盾。

来景德镇之前,方超在北京生活了很长时间,比在故乡的时间更久。但在景德镇的三年,他没有再回过北京。离开久居的城市,离开一种习惯和熟悉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打开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需要极大的勇气。回想当初下定决心来景德镇,放弃一切去做一件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方超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我不是那种太未雨绸缪的人,没有想太多,虽然不知道这是好是坏。反正我觉得这是顺其自然的,突然出现了这样的想法,就顺势去做。我不太会想以后我做不到怎么办之类,如果想很多,我可能也不会来了。”

把自己从过去的生活中剥离,开启人生的新可能,方超的顺其自然曾是一种勇敢。而在当下,在生活和创作间穿梭,方超的顺其自然,更是一种平静和安然。

周越:

INFJ的“理性化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周越搬到了景德镇。周越本科在美国学习艺术,自主选择了很多感兴趣的课程,例如陶艺课、油画课、水彩、人体和石雕等。回国后,受朋友启发,他想尝试手工类的创作,觉得景德镇是一个合适的地方,就来到这座城市待了两周左右的时间,捏制了一些花器。“我很想在回国后找到做手工艺的状态,想要回到学生时代的样子,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定居景德镇前,周越在深圳做平面设计、拍摄等与美学、创意相关的工作,开始制陶后,他发现,在做陶瓷之外,也可以通过平面视觉和文字表达等方式,把陶艺作品完整地传达出去。制陶,串联起了他喜欢的所有事情。

从深圳搬到景德镇,从快节奏到慢生活,两个城市从体感上是有时差的,带给周越最大的“后遗症”是要重新校准工作节奏。“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在工作室一天就只做了两个东西,会有一点心虚,觉得如果在深圳的话,这是很奢侈的事情。这个心态花了很长时间调整,我逐渐意识到,在这里,慢下来是被允许的。”

除了在自己的ciireal工作室制作手工花盆之外,周越每年会为自己布置一项作业,让自己能够在商业运营之外,保持陶艺家身份对于艺术性创作的敏锐度。“今年会盘一些罐子,大前年我做了一个雕塑系列。我还是有一些自我表达的欲望去驱动这件事。”但规划ciireal的产品时,周越的考量更为严谨,“从产品出发的话,我自己还是蛮理性的。因为我觉得稳定性、可持续地生产,以及能够触达更多的受众都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越作品

商业视角和艺术逻辑有所不同,因此制作的出发点也不一样。比起跟着灵感走,周越选择跟着材料走,“景德镇像一个大型的美术用品店,看到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材料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个过程类似产业调研,周越发现自己偏爱粗糙一些的泥料,或者没有上釉的器皿。意识到这一审美倾向后,他会在制作喜欢的东西之前烧制试片。现在,我们能在品牌的官方社交媒体上看到那些五颜六色的试片,它们排列在一起,形成ciireal独特的美学表达。

不过,随着市场的扩大,周越的个人喜好也会和大众消费者产生错位。“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工作室最新出的,有一点雾的大号雨滴花器。它结合了最多工艺,制作成熟且好生产,我特别自豪。但消费者们好像更喜欢彩色的东西。”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是需求和供给,消费者的审美倾向受需求左右。花器既有装饰作用,也具备使用价值,周越深知不同的使用诉求和运用场景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决策,他并不纠结,只是继续着有趣且能实现商业转化的陶艺产品。

周越对景德镇的探索,和对产品制作的摸索,像在实验室做实验,所幸并不枯燥,也不是只有成功与失败之别,过程中萌生的新鲜想法和意外成品,都为自己的陶艺世界添砖加瓦。

杰纳斯:

绘画为木,陶艺为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陶之前,杰纳斯是一名插画师,对于制陶,他是零基础,现在正在努力磨练技艺,以实现自己天马行空的灵感想象。

杰纳斯认为绘画和制陶是相辅相成的,重要的是学会取舍。“绘画是平面的,如果你的画面细节很丰满,作品就很细腻,但做陶的思维不太一样,就算脱离了精美的釉料或者图案花纹,仍然可以靠造型变得好看。所以制陶的时候需要取舍,要考虑怎么让图案精简下来,去配合外观造型。”

当然,杰纳斯也并未放弃绘画创作,甚至可以说,绘画才是他创作的主轴。“我觉得绘画一直在主导我生命中的每一步。可能某个阶段我停下来了,但没有关系,最终还是会继续的,怎么都会回归到绘画上面。”前不久,他拿了张包装纸贴在家里的墙上,即兴随手画了几笔,效果不错,便一直贴着。

“我觉得自己一进入创作的状态,就感到无比幸福,比做任何事情都要幸福。好难形容那种感觉,猛烈、亢奋、自傲,但又小心翼翼。”创作者的敏锐如此珍贵,那是他们链接世界的触角,脆弱而坚韧。城市生活的锋芒难免会伤害到敏感的神经,激发防御机制,阻断他们的自我表达;但在景德镇的生活,自然而真实,如潮湿的气候滋养植被,也滋养着杰纳斯,让他的创作得以在乡野的寻常生活里,发芽开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杰纳斯作品

初到景德镇时,杰纳斯只觉得这里生活的人们很放松,渐渐地他发现这里的创作者们其实都有自己的热情,并不是完全的躺平。“有一天晚上10点多的样子,我穿过村子回住处,沿途看到村子里还有开着灯在努力做陶的工作室,我突然有点惊讶,原来这么晚了他们都在那么努力地做东西。”

青年陶艺家们带着创作的一腔热情和梦想来到景德镇,景德镇完整的陶艺产业,为他们提供了追梦和造梦的后勤保障。杰纳斯告诉我们,“景德镇的生活成本比较低,制陶产业完善,大家能够轻松地专注在做陶艺制品上。大家也都是奔着这个梦想来的。”

最开始影响杰纳斯来到景德镇的那位朋友,在待了两年后,已经离开这里了。问及是否了解这位朋友离开的原因,杰纳斯说,“他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那么杰纳斯自己呢?体验旅居之后,景德镇作为落脚的一站,会在什么时候离开?杰纳斯暂时对现状感到满意,觉得自己是自由的,

“如果我在景德镇获得了想要的状态,就可以换一个地方去做别的事情了。”一切随心而动,比起担忧和规划未来,眼下的美好更值得专心享受。

Kendre:

陶艺于我,是生活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Kendre对于色彩的感知,一方面受到了故乡新疆的人文和艺术熏陶,另一方面也调和了她的个人性格。

在她小时候,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民族服饰和店铺陈设随处可见,因此让她喜欢上了颜色和颜色的碰撞。但Kendre从小又是一个安静的人,温和的性格影响了色彩审美。她在创作中,把西域的浓郁色系调和成了轻盈的浅色,从而使其作品的观感更为舒服温暖。

Kendre的陶艺作品也有丰富的图案元素,但她在绘制时无需进行复杂的构想,一切都是自然流淌的,“本身我对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就特别上头,所以我在陶器上画画时,从来不用去构图,很多图案已经在我脑子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Kendre作品

Kendre在2014年来到景德镇之后,这里的热度不断上涨,但城市的人流和涌来的喧闹并没有太影响到Kendre的生活。她不是完全定居在景德镇的,作为母亲的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深圳陪女儿,也算给自己放个假。景德镇于她而言,更像工作室,当她需要集中精力创作时,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我待在景德镇的时候也是专心创作的,不太出门,和城市本身的连结感比较弱,城市火不火这件事,没有特别影响到我。”

相比景德镇的热闹,Kendre真实感知到的变化,来自周围人的状态。来此十年,Kendre身边不乏朋友离开。“2016和2017年的时候,就有很多朋友走了,可能回家找工作,可能父母施压,也可能觉得自己在景德镇看不到好的前景,就离开了,这里其实还是很流动的。”

当景德镇被外界描绘为创作者的“乌托邦”时,这座城市也和其他任何一座城市一样,见证着人来人往。有人满怀憧憬和热血前来,有人失意离开。经历过很长一段创作探索期的Kendre清楚制陶需要时间的积累,“因为做陶艺是跟时间有关的,没有做到一定时间,你的东西不会那么容易被人记住。”

Kendre目前已经找到了一个稳定的状态,建立了对陶艺创作的自信。因此,即便度过了十年的创作生涯,她仍然觉得自己在面对陶器时,有充足的能量。“我没有把制陶当成一个会退休的工作。我觉得这一辈子,到我70岁、80岁,如果还能创作的话,可能依旧在做这件事。”Kendre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拉得很长,陶艺不是一件需要work-life-balance的事情,而是她的生活本身。

陶艺创作记录了Kendre创作上的成长,也将见证她未来的人生,无论是精神世界,或现实生活,都陪伴她继续走很长很长的路。

特邀出镜-赵磊

摄影-Mario Wang

策划&造型-石大昭

编辑-代晶地

新媒体编辑-锦鲤

文字-杨萧榆

化妆、发型-丁少凡

制片-水颜

插画-杰纳斯

制片助理-小蕊

服装助理-Felix、小黄

场地鸣谢-景德镇窗外民宿(三宝国际陶艺村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