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老的坟墓是历史的见证,其中记录着兴盛与衰落。

陕西博物馆于2011年6月20日盛大开馆,展示了唐代壁画的珍贵收藏。随着这个展馆的打开,一段唐朝的历史也随之缓缓呈现在现代人眼前。

永泰公主。

本名李仙蕙,是唐朝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

在久视元年,李仙蕙荣获封为永泰郡主,并嫁给了魏王武承嗣长子武延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仙蕙生前一直担任着郡主的职位,直到其父亲唐中宗复位,才被追赠为永泰公主。

她的下葬按照郡主的仪式进行,直到唐中宗追赠永泰公主后,墓地的仪式才改为公主级别。李仙蕙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以陵号命名的公主。

上世纪60年代初,李仙蕙墓地在陕西西安被发现。

然而,彻底发掘永泰公主墓花费了考古专家近两年时间,自1960年8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62年4月才完成全部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泰公主墓宏伟壮观,令许多考古专家都感到惊叹。

历经近两年的辛勤工作,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以陵为墓”的公主墓得以完整呈现于世。

这座永泰公主墓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全长达87.5米,宽3.9米,最深处约16米,朝向北面,墓道则面向南。

墓葬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墓道、前后甬道以及前后室。墓道长达26.3米,包括长斜坡墓道、五个过洞、八个小龛以及六个天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中国人相信人生的荣华富贵可以延续到身后,尤其是对于有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封建贵族而言。

永泰公主墓的复杂内部结构恰恰映射了她生前显赫的地位。

墓中的六个天井模拟了永泰公主生前宅邸中层层递进的结构,展现了她显赫身份的华丽。

虽然天井的数量并非与墓主人生前宅邸的庭院数量严格对应,但数量往往代表着尊贵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墓内的过洞上方装饰着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

在永泰公主墓中,第一个过洞上方描绘了五开间门楼图,模拟宫殿的氛围,而随后的过洞则装饰了各种不同的建筑图案。

永泰公主墓的结构是长斜坡墓道,带有天井和砖砌的弧形双室墓。《西安地区唐墓形制》中将西安发掘的唐代墓分为了三个时期和四种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三期”指的是不同的年代,第一期是从唐高祖李渊到唐太宗李世民时代,第二期是从唐高宗李治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代,第三期则从唐玄宗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而“四型”则描述了不同墓穴的结构,包括双室弧形砖墓、单室弧形或方形砖石墓、单室方形土洞墓以及单室长方形土洞墓。

墓穴结构的复杂程度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墓穴结构越复杂、墓室数量越多的墓主人在生前的地位就越显尊贵。

因此,从永泰公主墓的结构来看,她的身份地位非常尊贵,甚至超越了唐朝许多其他公主墓的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泰公主墓中不仅仅是墓穴结构错综复杂,内部装饰繁丽,更有丰富的随葬品堆积其中。

这些随葬品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丧葬制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紧密关联着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透过永泰公主的墓穴结构,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李仙蕙的崇高身份。

永泰公主墓中的随葬品包括各类华丽珠宝、俑群和瓷器,总计超过一千两百件,巧妙地摆放在墓道两旁的八个小龛之中。

在这庞大的收藏中,俑群占据主导地位,数量接近九百件,其中包括陶俑777件、三彩俑68件以及木俑33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种俑的形态各异,制作工艺无不精湛。

以三彩女立俑为例,这些女立俑完全采用高岭土制作,质地细腻,胎质相对坚硬。

在外观方面,三彩女立俑呈现出圆润明亮的轮廓,发髻、衣着等装饰纹路清晰可见,双手或捧方盒,或拎包袱,神态生动。

这些三彩女立俑代表着永泰公主生前供奉她日常起居的女侍,她们的地位更为尊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泰公主墓中的陶制女俑在外形和制作上稍显逊色于三彩女立俑,姿态呈现为笼袖拱手。这些女俑代表着并非亲密照顾永泰公主日常起居的女侍,其地位自然较为低下。

数量方面,陶制女立俑总计有100件,而三彩女立俑仅有6件。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因为专门负责照顾永泰公主近身的女侍数量远低于一般女侍。

根据《唐六典》甄官署条的规定:“凡砖瓦之作,瓶击之器,大小高下各有程准。凡丧葬则供其明器之属,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说明在唐朝,明器的数量是受到相关规定约束的,并与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品级有直接关系。

考虑到李仙蕙在去世后被追封为公主,根据《唐六典》尚书吏部条例:“外命妇之制,皇姑封大长公主,皇姊妹封长公主,皇女封公主皆视正一品;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视从一品,王之女封县主,视正二品。”李仙蕙作为永泰公主,应该被认定为正一品,身份品级在三品以上,因此随葬明器的数量应该为九十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实际情况却显示,永泰公主墓中的随葬明器远超过了九十件的限值,属于所谓的厚葬。

这一现象一方面与当时唐朝盛行的厚葬风气相关。尽管《唐六典》中明确规定了随葬明器的数量,但太子、公主等王公贵族以及高品级官员的随葬明器往往都会远远超出规定的范围;

另一方面,类似永泰公主墓中如此庞大数量的随葬明器在当时实属罕见,这反映了永泰公主在被其父唐中宗追封之后的显赫身份与风光体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永泰公主墓这座宏伟奢华的陵墓中,竟然曾潜伏过一位盗墓贼,坐在金银堆上度过了千年岁月。

永泰公主墓因其雄伟气势成为众多盗墓者觊觎的目标。

考古专业人员在对永泰公主墓进行发掘时,发现墓穴明显受到破坏,破坏程度相当严重。

墓内出现了各种大小的盗洞,而在考古人员挖掘到第六个天井附近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盗洞。

相较于其他盗洞,这个盗洞的开凿水平十分高超,几乎没有对墓穴造成破坏,适宜于人进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专家们在盗洞附近持续挖掘时,惊讶地发现了一具尸骸。

这具尸骸斜倚在第六个天井附近的墙根处,旁边放着一把铁斧头,四周散布着金银珠宝、玉器等价值不菲的随葬品。

出现在永泰公主墓中的这具尸骸,可能是盗墓者,也可能是殉葬者,甚至可能是修建墓穴时准备逃避的工匠。

在没有经过鉴定之前,无法确定他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的殉葬制度延续了汉代的传统,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建陵事,规定:“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

唐朝的殉葬者被安葬在以昭陵为中心的大型殉葬墓群中,他们的位置排列根据生前身份以及与墓主的关系来决定。

然而,昭陵已经代表了唐朝殉葬制度的巅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永泰公主墓中的这具尸骸很可能不是殉葬者。

在专家们的鉴定下,永泰公主墓中出土的尸骸并非属于唐朝时期,而是可以追溯到五代末期至宋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这是一位盗墓者。然而,为何盗墓者会死在永泰公主墓中成为考古人员心头的疑问。

为了揭开这个谜团,考古专家在发现盗墓者尸骸周围进行仔细勘察,终于迎来了新的突破。

盗墓者的尸骸位于第六个天井附近,上方有一个盗洞,而尸骸所倚靠的墙根上还留有一明显的黑手印。

基于这些发现,考古人员猜测,在永泰公主墓中死去的盗墓者可能当时负责传递赃物给同伴。由于与同伴产生争执,被同伴留在墓中,无法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尸骸旁的铁斧,可能是盗墓者用来凿开盗洞的工具,也可能是与同伴发生争执时相互残伤的工具。

虽然一千多年前永泰公主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已无从得知,但对于盗墓者来说,这样的结局或许正是他意料之中的。

在永泰公主墓中发现的男性尸骸并非个案,考古人员在古墓发掘中曾多次遇到类似例子。

比如,在1993年南京雨花台的一座明代古墓中,同样出土了一具与墓主时代不符的男性尸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专家的鉴定和推测,这位男子似乎也是在盗墓过程中与同伴发生争执,最终被永远留在了墓中。

除了考古人员提供的盗墓贼的解释外,民间还传扬着一则颇具浪漫色彩的传说。

相传在尸骸被发现时,他手持一块龟甲,上面刻着“之闵,永泰,生生世世”的字样,“之闵”指的正是唐朝诗人宋之问的堂弟。

李仙蕙不仅容貌秀美,而且才情出众,宋之问为了追求宫廷地位而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关系密切,因此不难理解他与李仙蕙的交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宋之问的关系,宋之闵结识了当时还是郡主身份的李仙蕙。

宋之闵对李仙蕙一见钟情,而李仙蕙也对这位才情横溢的男士心生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