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篆刻名家江成之诞辰 100 周年。“成之百年,江流有声——纪念江成之先生诞辰百年暨亦静居同门展”近日是在上海市钦州路 528 号 T-art 淘艺术空间举行,展出了江成之与亦静居门下四代弟子共 91人的书画篆刻作品,呈现浙派篆刻的传承。

江成之(1924—2015),浙江嘉兴人。原名文信,以字行。号履庵,室名亦静居。1943年被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厂录为弟子,1947年加入西泠印社,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荣誉社员”,并获得西泠印社“社员功勋章”。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顾问。著有《江成之印存》、《江成之印集》、《履庵藏印选》、《印边随想——江成之谈艺录》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成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成之印存》

江成之先生为人淡泊名利,奖励后进,从上钢三厂到社会面,因材施教,共收8名弟子(亦静居二代),其中李文骏、张遴骏、吕少华、周建国各有一批弟子,形成组织严密的散射状门派网络。江门枝繁叶茂,《王福庵嫡传江成之先生 一脉艺术传承表》清晰呈现了江成之门下几代弟子的艺学脉络,传承有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成之治印

“五代展”由周建国、高申杰策划,徐建融作序并填《满江红·印学西泠》 一阕以资纪念,再由江门弟子 22 人合作完成词组印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讨会由张遴骏主持,孙慰祖、徐建融、徐正濂、舒文扬、周建国、高申杰、 蔺雲鹤、桑仲元、张炜羽、唐存才、董少校、翁华健等十二位嘉宾先后发言。

江门书篆以浙派为宗,谦和儒雅平静,在时代变迁中,始终守望传统。与会嘉宾围绕江成之先生的人格魅力、艺术思想、课徒之道、浙派传承与创新等话题 展开温情追忆与学思研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满江红词组印

西泠印社副社长孙慰祖说,江成之同门在上海篆刻界是个特殊现象,艺术风格纯正典雅,文风传承宁静致远,几代印人接续努力,令人敬佩。同时,他也殷切地希望青年作者在传承与守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突破,以走出“同中不同”的道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从教育视角指出,像江门这样一代一代手把手不间断的链条,在中国篆刻史上也是少见的。创新重要,传承也重要,“先成人, 后成才”,才能稳定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出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出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出作品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原副主任徐正濂谈了三点感想,一是“江先生得其徒也”,有骨干乐于组织,甘于奉献;二是江门一振浙派颓势,“江派艺术得其传”;三是希望年轻作者突破浙派乃至江南篆刻的局限,放胆和开眼,不仅仅停留在委婉妩媚一路,也往雄强走。

西泠印社社员舒文扬在发言中说,江先生平易近人,语言朴素,奖掖后学,在特殊时期完成了文化传承。江门印如其人,儒雅文气是一条主线,也是文化艺术家应有的模样。江门不仅传承艺道,也传承做人风格,希望百年清芬,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西泠印社社员、江成之第二代弟子周建国作了《继承守望待来者》的书面发言,追忆了师从江成之先生三十一年的历程,江先生是因材施教的“明”师, 教导学生打好秦汉印基础,鼓励学生参赛历练,提升阶段要“善假于前贤”、从 “作茧自缚”到“破茧化蝶”。作为江派篆刻艺术的守望者,当竭尽全力学习继承,并全貌呈现,以待后来爱好者接力,继续发扬光大。

西泠印社社员、江成之第三代弟子高申杰说,江成之先生为人低调,成就了江门这棵大树,后代弟子要努力去浇水施肥,促其根深叶茂。每个人的喜好、秉性都不一样,“师其心不师其迹”,学生贵在要学习、领悟、传承老师的学术思想,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在面目上像老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成之第四代弟子蔺雲鹤、书法家桑仲元、西泠印社理事、韩天衡美术馆馆长张炜羽、西泠印社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唐存才、“篆刻观察”微信号主编董少校、长宁区副区长翁华建等均作了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座谈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