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众所周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到司马昭,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的最终胜利者是司马家族,曹魏的大权也最终落入了他们手中。

蜀国和魏国逐渐被吞并,使得整个天下趋于统一,而司马懿父子夺取曹魏权力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内部清除异己的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没有在外立下赫赫战功,但在内部却采取了残酷手段铲除异己,甚至对那些为其效命、致力于收复天下的人也因猜忌而命丧。

邓艾被怀疑是因为刘禅投靠他后,以其本领获得了人心,这引起了司马昭的忌惮。于是,司马昭下令要消灭邓艾的后代。对于邓艾的死,是否冤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遇上贵人

南阳新野地区昔日驰名的邓氏家族,生活在邓艾幼年时期,他失去了父亲,那时正值战火纷飞,且当地富豪和无赖层出不穷,生存环境极为艰难。

尽管如此,邓艾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生活的期望。相反,由于他出生于显赫世家,受到了精良的教育,这为他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对他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攻克了荆州,迫使当地居民北迁;与此同时,邓艾与母亲及家族成员一同前往汝南地区,开始了农耕生活。

年纪虽小,邓艾始于放牛之职。然而,他胸怀壮志,立志奋发,欲通过勤奋之举,改变命运,成就伟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十二岁时,随着母亲来到颍川。那时,他看到太丘长陈寔的墓碑,上面刻着一句话:“文以载道,行可见君子。”

邓艾深受这两句话启发,并对那种高尚品质产生了强烈向往之情,因此将自己称为邓范,以此激励自我。后来,由于家族中已有同名之人,才更名为邓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邓艾从事农耕之时,像他这样具有才学的人非常稀少,正如“物以稀为贵”,人才亦然。凭借其才学,邓艾被推荐为县内的典农都尉学士。

出身贫寒的人,若能在典农都尉一职中立下功绩,就有机会逐步晋升,担任佐、干等下级官吏,这无疑是幸运之事,也是通向宦途的一条光明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邓艾因口吃而受到了晋升之路的影响,典农都尉认为他不宜担任要职,只让他担任看守稻草的小吏。

一位同郡的长者发现邓艾家境贫寒,于是频繁地伸出援手。由于邓艾热爱军事,他每次遇到地形地貌,都会认真勘察,并划定军营的最佳位置,即使受到他人的嘲笑也毫不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现一番事业并非易事,对于普通人而言,若无亲友扶持、贵人相助,想要踏上仕途,唯有依靠自身奋斗,一步步向前。

邓艾的辛勤工作终于获得了回报,他晋升为典农功曹,负责管理屯田。然而,一位特殊的人物出现在他生命中,几乎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个人的到来既是邓艾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屯田有功

那个人即为司马懿,当时邓艾正准备前往洛阳上表,与当时担任洛阳太尉的司马懿相遇。与其他人不同,司马懿并未嘲笑邓艾的口吃,反而对他十分欣赏,因为邓艾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在司马懿的垂青下,邓艾得到了晋升的机会,先后担任太尉府的掾属和尚书郎。司马懿的引导和支持,为邓艾开启了政治生涯之门,使他得以施展才华,成就一番伟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国当时筹备在东南地区屯田,以备战吴国之需,故派邓艾前往考察。邓艾考察后提出两项建议:一是开凿运河,加强水利建设;二是在淮北、淮南地区实行屯田政策。

邓艾提出了许多观点,对屯田产生了巨大的助益,这两条建议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懿极为欣赏邓艾的见解,认为它们具有实质性意义,因此决定采纳并付诸实施。根据邓艾的建议,开挖了长达三百多里的水渠,用以灌溉广达两万顷的农田。

从京都到寿春,这片地区展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淮水流域在水利建设和屯田的推动下,经济蓬勃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繁荣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南地区的防御力量得到了魏国的进一步加强,这样一来,每当那片地区爆发战事,魏国的大军就能够顺利乘船抵达江淮地带,而且他们备足了军粮,也不用担心水上灾害的发生,这无疑为军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邓艾的功绩功不可没,因而他在这方面赢得了声誉,对军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司马昭后来对他敬而远之的缘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艾依靠着自身的才智和能力,逐步晋升到更高的地位,而曹魏的权力却被司马懿父子所掌控,他们清除异己,除去了对权力构成威胁的人,包括曹爽、曹义,以及持有不同政见、阵营不同的何晏和丁谧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