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为开国领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奋斗终生。虽然一生都没有“亲自”领兵打仗,但正是他做好了内容整顿,军队才能次次化险为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

朱德是凭什么成为十大元帅之首的呢?他又在哪些战役中树立了总司令的威信呢?

本期就带大家看看“战绩不多“的朱德为何名扬天下,新进来的观众朋友们多多点赞关注支持一下。

1886年12月1日,朱德诞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祖上是广东省韶州府的客家人。明末清初的时候,朱德的祖上因为战争和疫病,由广东迁往四川。朱德曾祖父那一辈儿,其实家里还有6亩地。后来家里添丁进口,这些田产难以维持生计,朱德一家只能租赁佃地主丁邱川家里的土地,自此朱家沦为贫苦的佃农。

朱德的母亲一共生育了13个儿女,但是家境不好,只养活了六男二女。朱德在姊妹兄弟中排行第四,也算是家里的“长子”。年龄较长的朱德从小就很懂事。朱家人口数量很多,但是粮食却不够吃。一家常年吃的都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其余的猪、鸡都要交给地主。朱德的兄弟姐妹们穿的衣服也是朱德母亲缝制的,通常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小了传给老三。即便是碰到过年,也不见得能做件新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境越困难,朱德的妈妈就越勤劳。朱德常说:“母亲忙到都没功夫抱抱小孩子。”虽然母亲很忙,但是年少的朱德却跟着母亲学到了很多东西。最珍贵的就是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在母亲的影响下,朱德从来不喊苦喊累、在他眼里,一个拥有强健体魄和勤劳双手的人,一定可以面对任何困难。作为佃农子弟,朱德本来不能负担高额的学费。但是朱德家世世代代都饱受没有文化的折磨,乡间豪绅欺压,于是朱家决定节衣缩食,培养出来几个读书人“改变门户”.

朱德6岁的时候,就被长辈送到了本家长辈开的私塾里就读。虽然他年龄最小,但却特别爱学、好学,他一路从《三字经》、读到《大学》、《中庸》、再到《孟子》。在本家私塾读了一年之后,老师能教给他的东西也差不多了。无奈之下,朱德转到了丁家私塾,但在这里跟他一起学习的大都是些“纨绔子弟”,娇生惯养、游手好闲的。虽然他十分刻苦地读书,但他也没耽误过家里的农活。反而在母亲的影响下,事事亲历亲为。

朱德刚刚八九岁的时候,四川遇上了天灾。这对于他们这个佃农家庭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人祸。朱德一家租种地主的田地,年年要缴纳租粮。但是地主可不管是不是遇到了灾年,本就刚好够吃的粮食如今交租都不够用。为了改善收成情况,朱德兄弟从私塾回家之后,就立刻上山割野菜。

1895年除夕夜,地主为了加租甚至跑到朱家威胁他们,如果不同意就要收回他们种的地,让他们搬家。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地主,朱家向亲戚、朋友借了200多吊钱,却被迫分开居住。原来的大房子他们已经住不起了。经历这件事情之后,朱德开始反抗压迫、追求光明,去寻找新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6年,十岁的朱德来到新的私塾,跟随席聘三先生在那里陆陆续续读了八年。席先生四十多岁,多次“入世”未遂,年轻时考了几次秀才都没考上,干脆就不考了,但是席先生这个人是个很懂人情世故的人,思想上又很追求进步。跟着席先生的八年,他不仅学知识,还问国事,读新书。

受了席老师的影响,朱德也十分痛恨恶势力,想要通过“富国强兵”的办法救国救民。跟着席先生,他几乎读遍了戊戌变法后出版的新书,比如地理和数学,以此来拓宽自己的眼界。但他也很挣扎,他不知道自己脑子里那些稀奇古怪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他脑子里既有古老的历史,也有崭新的民主思想。虽然他批判皇帝的独裁统治,但他又痛恨侵略者的资本主义。

1905年,朱德19岁了。他开始不满足书里的世界,转向追求更为宽广的世界。刚好朱家也想让他去科举场上试试水,1905年2月,朱德带着家里凑出来的一吊钱,去了仪陇县城参加科考县试,朱德很争气,一把就成为全县的前二十名,要知道县里可是有一千多个人参加科考。后来朱德又背负着家人的希望,去了府学参加考试,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广泛的世界,也打开了自己的眼界。

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终于明白了席老师为什么总在针砭时弊。在封建的旧社会,朱德哪怕考中秀才,不买官位,也很难把仕途走顺。但朱德运气还算不错,1905年9月,清政府就废除了科举考试,设立新式学堂,朱德把握时机进入顺庆府新式学堂,在那里继续学习地理、历史和英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7年,朱德只身去往成都,凭借自身的实力考上了四川通省府设的体育学堂。在这里朱德接触到了一些怪人,他们倡导自由、平等、博爱。还剪掉了长长的辫子。受这些怪人老师的影响,朱德也脱下长袍、换上学生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