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中上985硕,男生,中部地区农村家庭出身,家境清贫,适合进国央企吗?

谢邀,但这个问题还是太泛了,地域、专业、性格...任何一样变量,都有可能导向完全不同的结果。

不过这可能是很多年轻小伙伴共同的困惑,他们还未步入社会,对一切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将来要去到哪里,也不知道眼下的决策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会产生怎样的回响。

大多数人只能以肉身去试、去闯、去拼,穷尽半生之后,才知道自己当初选择的路对不对。只不过,半生已过,人生已经定型,即使有心改变,也无力回天了。

扯远了,针对这位小伙伴的问题,说说我的看法。

1、望族留家乡,家贫闯四方

1、望族留家乡,家贫闯四方

在地域的选择上,已经有无数前辈用自己的经验向我们证明过这个道理。

回到家乡,绝大部分的地级市、县城,所谓的“好工作”就约等于“有编制的工作”,其中公务员≈烟草、电力>事业单位≈铁路、运营商>其他国企

而这些工作通通有一个特点:很吃人脉。企事业单位更是关系户泛滥。

相比那些父辈耕耘多年、已经在家乡有着盘根错节关系网络的同龄人,你的胜算会有多少?

并且,越是小地方,越是各种潜规则、潜潜规则、潜潜潜规则盛行,“二代”们从小被长辈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对其中的门门道道烂熟于心,一招一式炉火纯青。

而出身贫寒的小镇做题家你...我担心你玩不过。

小镇做题家最好的选择,还是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先闯一闯,搏一个上限,

规则更透明、天花板更高的地方,才能发挥你的优势。

而不是用自己的短板,去PK别人的长板,这样的竞争,你的胜率不会太大。

2、不要在本该拼搏的年纪,过早地选择安逸

2、不要在本该拼搏的年纪,过早地选择安逸

如果去了一线城市,选择民企、外企还是体制内、国央企

大城市,房价高、生活成本高,体制内的工作看似光鲜体面,但性价比着实不高。

以Bu委为例,算得上体制内工作的天花板了吧?一年不吃不喝连公积金算一块儿十多万,到了Chu级一年也就二十来万,

靠这点工资,没有家里支持的寒门子弟猴年马月能安得起家买得起房,至于集资房,四十岁还在排队的大有人在。

此外,越是大城市的体制内,对工作要求越高、越内卷,加班加点、压力很大。

还记得前年北京住半地下室因供暖水泄漏而不幸离世的两位姑娘吗?她们就是外地考入北京体制内的寒门学子。

这样工作在大家眼里高大上的单位、却租住在地下室、老破小、单位破得不行的宿舍的年轻人,在大城市还有很多很多。

她们的遭遇让人扼腕痛惜,也让更多人看清了:GWY也不过是一份普通工作,

一个人赤手空拳在外地打拼,钱是更好的倚仗。

所以,对于寒门学子,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异地大城市体制内的工作,首先要舍弃。

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竞争性国央企,也要pass。

同一行业,国央企收入常常比民企、外企要低一大截;

背靠强大的资源而未做到行业领先地位,说明这样的企业经营能力不行、未来发展受限。

收入低、内耗大,没前途,说的就是这样的国央企。

一毕业就进了这样的国央企,时间一久,根本不知道正常的商业世界是什么样,对市场、对竞争也没有概念,

能力与市场严重脱节,哪怕将来发展不顺,也没有能力跳出去,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

所以,年轻的寒门子弟,不要在本该拼搏的年纪,过早地选择安逸。

优先选择行业TOP级企业,哪一家收入高、发展前景好,就去哪一家。

在这样的企业,平台好,可以拿到高收入,也可以学到真本事。

将来在市场上有议价权,不管国央企、民企、外企,抢着要。

本事长在自己身上,哪怕将来有变化,也有应对变化的能力和底气。

3、30岁前体制外谋发展,30岁后体制内/国央企保命

3、30岁前体制外谋发展,30岁后体制内/国央企保命

当然,长安居大不易,

倘若拼搏几年没有留下来的希望,你还可以:先在大城市赚几年钱,再回到房价相对较低的家乡省会城市、或家乡小城,考回体制内,定居。

30岁前,外出闯一闯、拼一拼,探探上限,看看自己到底能达到什么高度。顺利的话就留下来,从此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30岁后,回到家乡,停下来、留下来,保住下限。收起年轻躁动和不甘的心,认清自己就是个普通人这一事实,

回到家乡,考一个父母都觉得好的稳定工作,用在一线城市打拼的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回归生活。

中上985硕,在中小城市还是有一定优势,考个“稳定”工作不会太难。

有房有车、学历高、工作稳定,在相亲市场是香饽饽;

30出头,事业上还能有机会冲一把;

再找个条件相当的另一半,也能过上安稳平顺的一生。

这几年经济下行,对“稳定”的需求压倒一切。

但稳定,常常也意味着“稳定地穷着”,或“稳定地没有发展”。

假如你拥有不错的基础条件,还是不要在本该拼搏的年纪,过早地选择安逸。

人生没有完美的选择,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问问自己的内心,我想要什么,我适合什么,我能得到什么。

在此基础上,做出最有益于长远发展的决策。

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