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的一个星期二,李敏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学校。刚一进教室,李敏立刻放下书包,兴奋地找到了一个叫王桂芹的同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敏一边拉着她往自己的座位上拽,一边告诉她:“我有个惊喜给你看!”

二人来到课桌前,李敏快速翻开书包,将昨天王桂芹借给她的日记掏了出来,满怀期待地对王桂芹说:“快打开看看!”

王桂芹心想,是什么惊喜呀,还没细看,李敏就忍不住了:

“我爸爸昨晚上看了你的日记,还给你批改了呢!说你写得很好!”

说着,李敏还指着日记本上面的批注说:“看!爸爸还帮你把错别字也改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桂芹望着一页页的批注,心里像小鹿一样乱撞,把每个批注都看了一遍又一遍,当她看到结尾毛主席写的8个大字时,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普通女学生,获得毛主席亲笔批注

王桂芹来自河北阜平县,父亲是组建县里第一个农民支部的主要成员,妈妈也是老党员。

从刚开学起,王桂芹就与李敏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李敏文静而又活泼,为人真诚坦率,没有某些干部子弟那种优越感,和她无话不谈,二人也经常一起探讨学习,互相交流心得。

前几日,王桂芹刚从乡下回来,李敏缠着她要她讲讲乡下的有趣事情,王桂芹便把自己记录心得的日记本给了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下居然有这么多有趣的事儿啊!李敏爱不释手,白天没看完,就跟王桂芹打了个招呼,晚上回去看,过两天再还给她。

这天晚上,毛主席处理完公务,想做点别的事情散散心,环视屋内。这时,他的注意力被女儿李敏带回来的一本日记吸引了。

这应该是李敏同学的日记吧!毛主席打开来细细查看,发现这个小同学写得挺好!

毛主席情不自禁提起笔,开始给每一页详细批注,时间不知不觉就过了几个小时……

第二天上学前,毛主席把李敏喊过来,一边叮嘱她注意听讲,一边把这本日记本交到她手里,让李敏也好好看看,也感谢提供日记的那位同学。

李敏感到讶异,爸爸不仅完整翻看、还批注了日记内容。

那可是父亲呀!父亲读了那么多的书,每天批阅的都是自己看不懂的公文,他笔下写出了不知道多少名句,对古往今来的帝王圣贤,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这样学识渊博的毛主席,居然有耐心仔细查看一名中学生的日记,这怎么能不让人兴奋呢?

李敏激动万分,刚到学校就急匆匆去找王桂芹,告诉她这个消息,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缓缓打开日记本,王桂芹惊喜地发现,在她的日记第一页,毛主席写下了:“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看来毛主席很喜欢少年们回到家乡劳动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记的后几篇,是王桂芹记录在老家看到流星,并对流星产生好奇的经历。

他看到毛主席打算写了几个字,想了想还是划掉了,王桂芹猜,主席可能是想让自己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再往下,王桂芹写道:“在农村住得越久,和农民接触得越多,我就越感觉自己懂的道理越少,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毛主席不仅在旁边画圈,还给这段话加了波浪线。

“必须好好学习”,毛主席看到王桂芹的这句,心中十分赞赏,一个青年人能在劳动中获得这样的心得,对于学生来讲是尤为可贵的,于是在后面画了三个圈。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日记的第一页和最后一页,毛主席写着:“原文在报刊上发表……”毛主席竟然推荐我去报刊发表!王桂芹心中惊讶和喜悦的心情交替混杂。

毛主席讲的报刊,那肯定不是市井小报呀,不是一些地方性的刊物。

要知道,主席和领导人们所看的报刊,诸如《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都是重量级的报刊,刊登的都是国内的大事,或者特约评论员文章。

王桂芹虽然高兴,但也十分疑惑,自己只是个中学生,连报社在哪都不知道,找谁去对接发表呢?

就在她手足无措时,这个消息就在学校里传开了。

“ 毛主席批改我们中学生的日记啦!”同学们都惊喜万分。他们喊着跳着,有的还激动得掉下眼泪,高兴得午饭都吃不下了。

大家都想及早看看毛主席的亲笔批语,刚开始,大家一个个借来日记传阅,后来嫌这样太慢,干脆组织了阅读会,请朗诵最好的同学在晚自习上朗读大家。

过了两天,主席干脆让李敏过来催了,这足以看出他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毛主席捎话说,让日记送《中国青年》杂志发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春节前夕, 稿子被送往《中国青年》,很快,编辑部给学校打来电话要看原件,拍摄了几张珍贵的原件照片。

不久以后,王桂芹的作品《假期回乡日记》在《中国青年》发表了。

这本日记,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能够吸引到毛主席的注意力呢?

日记由来——一场改造心灵的劳动之旅

1957年,党中央、 毛主席提出了“ 德、 智、 体”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暑假, “准高三”学生王桂芹没有选择在北京度过这个暑假,而是联系了家里人,说自己想回老家。

她家住在北京,属于城市家庭,而老家在河北的农村。自打生下来,王桂芹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农村的生活对她来说是陌生而遥远的。

但是少年的心也是火热的,她决心要回到自己生根发芽的地方看一看,看看老家人们的生活,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回乡劳动、生活。

王桂芹的打算,正符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时代号召,王桂芹的父母自然是十分支持。

不过,毕竟是城市长大的孩子,许久没有接触农村的劳动生活了,父母也不免有些担心。临行前,父母联系好了家乡的亲戚,安排好了住处,叮嘱王桂芹,回家要听话。

从小在父母的荫庇之下长大,少年不懂生活的艰难,正需要出去看看,对很多事有更深刻的了解。从北京到阜平的一路上,所见所感让王桂芹终生难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地方,因为夏日炎炎,土地收成减少,农民坐在土地上忧愁;有的地方,男女老幼齐上阵,辛勤劳动之下,不同的作物正在生长。王桂芹第一次感受到,生活像土地一般,是切实可感的。

但她毕竟还是一个学生,见到这种情况只能感慨,而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很快,王桂芹回到了河北老家。

巧合的是,快到家的时候刚才还烈日炎炎的天气突然乌云密布,一场大雨随之降下来。老乡们很开心,这个小姑娘回家来,还带来了一场及时雨嘞。

回家就要劳动,说干就干,不可负了此行的初衷。王桂芹刚歇了一会儿,就穿上妈妈给带的劳动服和硬底山鞋,和村民们一起去“打坝”去了。

从没干过这类活儿的她,居然也能学得有模有样的,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搬石头,卸装备这种重活儿她是干不动的,不过,她有知识啊。

正巧,几个年轻人瞧着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一筹不展。活儿干了半天,大家早就累了,这么大的一块石头要挪到另一块地里,怎么解决?

王桂芹头脑一转,计上心头。她找来一根结实的竹竿,又弄来一块稍微小一些的石头垫在地下。原来,她打算利用高中物理学的“杠杆原理”,来撬动这块大石头。

在大家的努力下,这块大石头终于动了,众人就这样一点点把这块“大麻烦”移到了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坝”之余,王桂芹还加入了干针线活儿的行列。村里每天农活儿忙完,各家的老人、媳妇儿们都会聚在一起,一边缝补衣物、做鞋,一边拉家常。王桂芹也加入了她们,一起补衣服,她还学着人家的手艺,做了几双鞋,作为开学后给好朋友的礼物。

加入到劳动者行列以后,王桂芹第一次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农民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抽空还要参加公社里面的会议,共同组织公社事务;女人们除了照顾家人,也要参加农活儿,操持家务。跟着大家一起劳动,王桂芹的脚上磨出了水泡,手上也起了老茧,她深刻感受到了,劳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以及劳动带来的快乐和辛劳。

虽然忙,但有一件事她从来没有落下——记日记。

每天夜晚,就着煤油灯,揉着酸痛的腿,她还是会在桌前坐上两小时,把一天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都记录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日子是十分难忘的,她决定记录下来,作为以后时时回忆的纪念。

整整半个月的时间,王桂芹一天都没有休息,这样的劳动强度对于一个长期不从事体力劳动的高中女学生而言,已经很不容易了。

她晒黑了,但是心灵也充实了,更重要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很认可她,用他们的话说:“还是咱们的人!”

误拿日记本

临近开学,王桂芹也离开了乡村回到北京。恰好,为了响应号召,同时让同学们从暑期的休息当中恢复过来,学校组织大家去邻近的乡村帮助农民秋收,提供义务劳动。

王桂芹可是心中暗暗高兴,这不是我刚刚才结束的活儿吗?同学们看起来繁重复杂的农活儿,她做起来得心应手。

好朋友李敏注意到了,好奇地问她原因,王桂芹告诉了她自己暑期的锻炼,还将自己的记录——那本日记借李敏看。

正因为如此,这本日记才让毛主席看到。

毛主席发现,这本日记虽然有不少错别字,文笔也有待打磨,但却实实在在地记录了一个中学生主动下乡村劳动,参加农村各项生产运动的经历,内容真实可感,切实地把她参加劳动的经历记录了下来。

毛主席认为,这样的劳动生活对于青年人的成长大有帮助,可以长期、继续进行,应该给孩子一点鼓励。

毛主席长年日理万机,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乡村里去实地了解情况,对于王桂芹日记中记录的农村情景和青年人的精神面貌,他十分感兴趣。

当看到王桂芹在日记中记录,自己主动要求前往农村,并得到了家里的大力支持时,毛主席十分高兴,在旁边画了个圈,这代表着主席十分赞同王桂芹和母亲的行为,也是毛主席一直以来细心批注的习惯。

毛主席还专门取了一张纸条夹在日记本里,这张纸条是留给他的女儿李讷和李敏的,毛主席希望这本日记李讷也能看看,看完以后交给李敏,让李敏也仔细看一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仅反映了主席关心天下,也反映出,他十分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

时代在前进,但青年人依然需要接触生活、接触劳动。脱离了生活和劳动,我们就是失去了根的树木,无法健康成长为参天大树。

毛主席给王桂芬的细致批注虽然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但毛主席对青年人的那份浓浓的爱,依然穿越了时间,来到我们面前,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永远要扎根于细腻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寇广生.有幸结缘王桂芹[J].青少年日记,2010,(01):48-49.

[2]王桂芹.毛主席批阅我的日记——一个笔记本引出一份珍藏的幸福[J].领导文萃,2000,(0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