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了一个邱震海的评述,它让我们清醒,民营不仅仅存在营商环境的诸多问题,也存在文化环境的障碍,而后者更为深远。

邱震海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学者在东北某大学演讲,在问答环节,一位大二的学生拿过麦克风说:

我不愿意毕业后给资本家打工。”

演讲人:“谁是资本家?”

学生:“所有民营企业家。”

于是,全场掌声响了起来。

邱震海认为管简直不可理喻,是典型的扁平思维;而我的第一个结论是,要谈中国的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生的水平高于演讲的学者;而下一个结论是,当中国的学生水平都高于学者时,文化最终将成为ai的投影,学者是多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个问题:谁毕业后愿意给资本家打工?

学生说的完全正确,民营肯定不是大多数学生的首选。

第一选择当然是去做公务员,或者去国企。任泽平去年做了一个调研,愿意去民企打工的占比只有7%。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因为中国的国企仅支持了7%的就业,而民企却支持了85%的就业,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大了,大多数人注定要去民企,却不盼着民企好,逐步改善劳动环境。而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以两倍于民企的总资产和无比优越的政策红利,国企并没有撑起中等收入群体的天,这本身就是中国问题。

毕业后不愿意去民企,太正常了;这当然可以归结为民企缺少人性化管理,缺少各类保障;工薪与改革开放初期比,也完全倒了过来;那时是国企的人拼命往民企跑,因为民企工薪要高得多。央视动画部的精英,这么好的工作岗位也不要了,背上空空的行囊直奔深圳,去香港翡翠打工了,工资比是300人民币比10000港币,这种背景下,是去做公务员,还是给资本家打工?显然,在真实的场景中与网络不同,总是现实打败立场,立场也要有“经济基础”。

但是,是否有人认真思考过,为什么中国的民企现在会如此不堪?国企又是如何做强做大的?作为一种经济学的视角,当然不是在人性中找根源,只能问道于营商环境,否则,就无法解释,同样是资本家,为什么北欧没有同类的问题,相信在北欧,公务员不会是学生的最优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问题:谁是资本家?

  当然是所有民营企业家。

学生的这个回答完全符合经典理论对资本家的定义。

只要有私人产权,又雇佣了工人,那妥妥的就是资本家,你无力辩驳。邓公早年也困惑于这个问题,是不是私人一投资就成了资本家?如果消灭资本家是一个终极审判,那么,谁还敢投资?这不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吗?鼓励民营做大做强的政策又如何落实?专家回答邓公,雇佣八个以上的工人算资本家,为什么是八个,不是七个?这太烧脑了,理论到底是实践的裹脚布,还是地平线上升起的航灯?

邓公的选择是,搁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全世界没有这种问题:谁是资本家,谁又是企业家?

而在中国这完全是一个隐语,把赚的钱通通交给国家,放弃实际控股人,自然就脱去了资本家帽子。这就陷入了既要、又要的中国式幽默,既要鼓励去投资、去创业,去做一个富人,又要对富人削藩均田,富人就活成了笑话。

其实,这种中国式幽默不仅仅发生在富人身上,也发生于中等收入群体,这就是股市上的韭菜们,既要韭菜相信这是一个价值投资市场,市盈率超低;可还是要割你的韭菜,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只能选择一个文学式的表述:贪婪。

昂山素季说中国股市是一个“工具”,有点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正非与曹德旺算不算是资本家?

太算了,两人都是中国民营的骄傲,但也还是地地道道的资本家,都在国外有千平豪宅,都与美国有直接的关系,一个是搭桥美国技术做起来的,一个是把厂子搬到了美国,但是,全国人民一致认为他们两才是企业家,其它都是资本家,这真的太奇怪了,这又是为什么?人们可以找出太多的理由,我相信基本都是错的。

学生回答出了全国1500家马列学院的标准答案,这很奇怪吗?

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应该为这位学生鼓掌呢?还是鼓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