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一位领导与外宾谈到中国海军建设时说,中国海军的战略是近海防御,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1987年3月,当主持人播到这条消息时,电视机前的萧劲光心中暗暗吃了一惊。

“中国不需要搞航母?”萧劲光自言自语道,随即抬头望向身边的秘书:“这个问题要研究,不知刘司令怎么考虑?在我印象里,他是主张搞航母的。”

早在60年代初,刘华清开始思考航母的研制问题。1970年,中央作出研制航母的指示,恰好身处政治风暴中的刘华清,刚刚被打回了“船办”,起草航母建造工程方案的任务,就交到了刘华清的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决定实属让刘华清感到意外,但细想一下也只能交给他。当时“船办”领导小组的成员都是海军在任的主要领导,只有刘华清领导的办公室是常驻机构,再加上刘华清海外留学的背景,和领导装备科研的工作经验,让他成为能担此重任独一无二的人选。

当时刘华清参考二战后美国航母的建造经验,再加上炽热的政治气候影响,刘华清提出了三年建造航母的总目标。报告呈送上级后,刘华清主持召开论证工作座谈会,航母研制代号正式被命名为“707工程”。

在技术协调和交底会议上,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声音。一种认为刘华清的方案太过于保守,研制航母就是要“超英赶美”;另一种则认为目前研制航母有困难,不敢承担研制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夹在这两种极端的声音中,刘华清坚持按照原定的方案继续推进,并确定了两步走的战略:1972年底完成科研设计;争取在“四五”结束前航母建成下水。然而,随着蒙古大漠上的一声巨响,刘华清的“航母梦”彻底被打碎。

形势使然,并没有让刘华清放弃建造航母的主张。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于海军建设的一系列指示,让刘华清重新看到了希望。1975年邓小平重回政坛主持大局后,刘华清大胆谏言:

“尽早着手研制航空母舰。”

邓小平很快将这份报告转批给了苏振华,刘华清在报告中的一些建议,也逐渐开始在海军中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刘华清有幸随团出访美国。访问的最后一站,刘华清登上了“小鹰”号航母。数十层楼高的航母,刘华清一层一层爬上去,每一个地方都看很仔细。这是刘华清第一次见识到航母,也更加坚定了中国要搞航母的决心。

十二大召开前,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上任伊始,刘华清深入基层部队搞调研,从思想上开始整顿,为海军建设规划了近20年的长远目标。

1984年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首次公开表明了建设海军的决心和态度:“航空母舰总是要造的!”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要不要建造航母、何时建造航母,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到了三年以后,会有总参领导说出“中国不需要航母、也不准备搞航母”的言论呢?

其实在萧劲光看到新闻的同一时间,刘华清也听到了这一消息,他的心中同样诧异不已:这是这位领导个人的想法,还是总参乃至军委机集体意见?是即兴表态还是正式决策?

要知道,公开声明放弃航母的权利,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外交策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都极为不妥,刘华清为了慎重起见,决定前去听听萧劲光的意见,然后尽快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向军委和总参作个详细汇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天晚上,刘华清来到萧劲光的住处。两任海军司令员就中国海军的发展,展开了一次深入的交谈。萧劲光表明了自己对于建造航母的态度,就是寄希望于以后解决,但不是不搞。

老司令的决心打动了刘华清,他直言现在建造航母的很多问题都已经克服,只有技术上还有困难,所以不能等,要尽早论证研究,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

刘华清对于建造航母的态度,让萧劲光很是赞同,他同意刘华清将这些想法向军委首长作个详细的汇报。后来萧劲光还接受刘华清的建议,撰写了一篇关于发展航母的看法,发表在在海军内部的杂志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萧劲光长谈几天之后,刘华清在总部机关主持召开了汇报会,主题有两点:核潜艇和航空母舰的发展。刘华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两个问题涉及海军核心力量建设,不仅仅是为战争爆发而准备,平时也能够起到威慑的作用。

刘华清的这一次汇报,在总参和国防科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快关于航母建造的论证研究工作就正式全面展开。邓小平听说刘华清的汇报会后,亲自点将刘华清出任军委副秘书长,统揽军队装备现代化的建设。

之后的十年时间,中国军队装备现代化的发展,都是在刘华清的主导下有了很大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中国海军在赤瓜礁海区战斗中,“腿短”的缺点暴露无遗;紧接着爆发的海湾战争,美国向全世界展现了“海空一体”的战争模式;1993年,中国“银河”号货轮在公海遭遇美国拦截;1996年美国航母战斗群开进台湾海域……一系列的事件都让刘华清感到十分紧迫:

“要想成为世界强国,首先必须成为海洋强国。”

从1995年开始,中乌双方开始就“瓦良格”号航母转卖展开谈判,然而这一谈判却遭到了美国的粗暴干涉,要求乌克兰将所有舰载武器拆卸方能出售。双方谈判就此搁浅,但中国官方和民间对于“瓦良格”的兴趣依然未减。

1998年,澳门一家娱乐公司老板徐增平通过竞标买下了“瓦良格”,意图将其改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经过两年多的外交努力,在中国政府向土耳其作出国家担保的前提下,“瓦良格”经土耳其进入地中海,绕道好望角穿过马六甲海峡,最终抵达的大连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位名叫徐增平的老板,也公开了自己真正的购买意图,以商业行为之名,行服务国家之实。

2005年,中央正式决定研制航空母舰。2012年,在刘华清去世半年后,通过改装的“瓦良格”号正式交付海军,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航母的国家。七年之后,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今年5月,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短短十二年,我国航母从改装到自主建造,再到自主研发,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当年刘华清放出“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的豪言壮语,如今他泉下有知,想必心中也会万分欣慰。

参考文献:

[1]王相坤.刘华清——新中国最早主张建造航空母舰的人[J].党史文苑,2020,(04):32-38.

[2]施昌学.刘华清:“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J].决策与信息,2014,(Z2):51-55.

[3]吴殿卿.萧劲光大将的晚年岁月[J].百年潮,2022,(04)
:34-42.DOI:10.16624/j.cnki.11-3844/d.2022.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