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暖人心,服务见真情。通辽市人社就业部门秉承着“以人为本,通情达理”的就业创业服务理念,用心用情打造“通情就业”公共就业服务品牌,实现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群众对公共就业服务的满意度。截至4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689人,完成自治区年度任务的45.51%。全市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通情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通底达边,情系万家,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通辽市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城乡共享。健全完善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下延伸。同时,印发《通辽市推进公共就业服务领域提标提速提效实施方案》,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提标、提速、提效”,实现就业服务“双可及”,线下公共就业服务出门可及;线上就业政策和信息触屏可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求职者通过“人才e站”查看招聘信息。

截至目前,通辽市有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70家,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84家,定点创业培训机构13家。全市已建成固定人力资源市场和零工市场、网点205个,在市本级和科尔沁区等人流量较大的人力资源市场配备自治区招聘会云服务平台软硬件设备,依托智能招聘展位、人才e站等智能化招聘设备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科学规范的供需对接平台。

“通情就业”劳务品牌,通江达海,近悦远来,擦亮转移就业金名片

通辽市将培育和打造劳务品牌作为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围绕人员素质、劳务质量、品牌管理、诚信务工“四个要素”强化劳务品牌建设,从形象塑造、内涵培养、宣传推广、品质提升“四个方面”整合优化品牌资源,不断提升劳务品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扩大劳务品牌市场影响力,带动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转移就业。

截至目前,全市各旗县市区已认定“科尔沁月嫂”“开鲁椒都零工”“中京保安”等12个本地特色劳务品牌,累计带动就业2.6万人次。农牧民工转移就业43.2万人,其中转移六个月以上的35.56万人。

“通情就业”公共招聘服务,通达信息,温情服务,搭建常态化精准化用工求职对接平台

通辽市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充分利用通辽就业创业网、通辽就业创业官微联盟、“通辽市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中心”官方抖音号等线上载体和广场、商超、零工市场等人流密集场所,开展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直播带岗和岗位推送等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分类推出送岗下乡、跨区域劳务协作、重点企业专场招聘会等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实现周周有招聘、送岗到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吉辽跨省招聘会在内蒙古通辽举办。

截至4月底,全市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吉南辽北蒙东六市一体化协同发展联合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招聘会场57场,累计服务用人单位1086家次,提供就业岗位38134个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573人次。

“通情就业”创业服务品牌,通畅创业渠道,用情指导跟踪,打造全要素创业服务品牌

通辽市深入落实“创业内蒙古行动”,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成果,搭建集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指导服务、创业项目推介展示、创业大赛等为一体的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全面打造“创业科尔沁”全要素创业服务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创业培训1013人,完成年度任务的67.5%,培训后成功创业368人,创业带动就业233人。

全市各级就业服务部门用心用情做好创业服务工作。一方面,加大创业园孵化基地建设,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21家,其中,自治区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3家、市级示范性和标准化创业孵化园区18家。另一方面,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选拔赛输送人才,为选手们搭建提升能力、展示风采、交流经验的重要平台。此外,聚焦特色产业、立足本地优势,建立健全创业项目库,为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找到优质创业项目。目前,已入库1000余个优质创业项目,为创业者搭建了良好的创业平台。

“通情就业”零工服务平台,通达全市,情系零工,搭建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公共服务新载体

2023年6月底,通辽市9个旗县市区全部建成集等候用工、求职信息发布、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生活服务区、劳动维权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下零工市场,在全区率先实现县级零工市场全覆盖,为灵活就业人员和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和供需桥梁,让广大零工人员就业更有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指导灵活就业人员使用“通辽零工”小程序。

截至目前,线下零工市场累计发布用工信息6.7万条,经由零工市场推荐达成意向的零工1.6万人次,成功用工1万人次。“通辽零工”线上服务平台,实现了网络终端全覆盖,注册用户2.27万人,实名用户已达3435人,总访问量4.28万人。(佟悦)

来源:通辽市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