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为国奉献的一生。

一个多月后,尼克松再次访华。在见到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后,尼克松感叹道:“我多么希望周还能来迎接我。”此后,尼克松又提出要给周总理扫墓,但秘书的一句话让他潸然泪下。那么尼克松和周总理究竟有着怎样的交情呢?他为何会再次访华呢?又为何落泪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与周总理共度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只有一周,但正是这一周,给尼克松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从此将周总理视为自己的朋友。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1971年,这一年中美双方的民间交流日益频繁,双方都通过民间渠道表达了加强交往的意愿。7月,尼克松派国务卿基辛格访华,为自己“探路”。基辛格得到了周总理的热情接待,双方达成了美国总统访华的共识。

当时周总理的热情友好、风趣幽默以及高超的谈判技巧就给基辛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也向尼克松描述了周总理非凡的个人魅力,让尼克松对访华行程颇为期待。

为了表明访华的诚意,尼克松撤走了在台湾的部分军舰,还取消了对中国的部分贸易禁运。虽然尼克松本质上也是从美国利益出发的,但他还是第一个实质上对中国作出让步的美国总统,他的表态在美国历任总统中可以说是最有诚意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辛格访华时,曾用“我终于来到了你们美丽而神秘的国家”来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周总理随后就纠正他说:“不,并不神秘,熟悉了就不神秘了。”而尼克松几个月后也将在周总理的引导下经历这个从“神秘”到“熟悉”的过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的专机“空军一号”降落在北京机场。还没走下飞机舷梯,尼克松就已经向周总理伸出了手,两人的手随后紧紧握在了一起。周总理感叹道:“总统先生,你的手跨过世界上最辽阔的大洋和我握手,二十多年没有交往了啊!”

周总理说的“二十多年没有交往”,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的官方往来就基本断绝。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周总理主动找美国代表杜勒斯握手,却被对方拒绝。因此尼克松这次主动握手,多少也有为杜勒斯当年的行为赔罪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周总理本就是豁达大度之人,自然不会再追究这件事。事实上,早在尼克松访华前,周总理就已经做了周密的安排。尼克松访华的团队十分庞大,足有500多人。周总理调动多架专机和100多辆小轿车进行护送,并亲自过问访华团队的行程。

不过即便如此,尼克松还是有点失落。因为我国迎接他国元首访华时,一般都会在机场和天安门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而尼克松访华时则没有这种待遇。尼克松认为自己好歹也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领袖,怎么就如此没有排面呢?不过他没有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只是对基辛格抱怨了几句。

熟料周总理马上就注意到了尼克松的情绪,通过基辛格转告尼克松:之所以没有搞欢迎仪式,不是因为看不起尼克松,而是因为不符合规定。

因为中国过去搞的欢迎仪式都是为已经建交的国家而准备的,而中美两国尚未建交。但为了表现对尼克松的重视,我国已经安排了350人的仪仗队迎接尼克松,而一般来说即便是欢迎国家元首,也只会出动100多名仪仗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十分感动,没想到周总理如此照顾自己的情绪。自己只是抱怨几句,周总理就能马上注意到并作出解释,这使得美国国内某些针对中国领导人的谣言不攻自破。

并且这仅仅是个开始,在随后的访华行程中,尼克松更是充分体会到了周总理的严谨与细心,那么他和周总理之间还有怎样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2月,尼克松再次访华,时隔四年的故地重游让他感慨万千。随后他专门提出要给周总理扫墓——四年前正是周总理迎接了他,可如今这位故人已经不在。而秘书的一句话,更是让他落泪。

其实尼克松与周总理在1972年以前也并未见过面,访华时也不过是共度了一周而已,周总理为何能给尼克松留下这么深的印象,让他如此感动呢?这就要提到周总理待人处事的艺术了。

尼克松抵达北京机场后,先是和周总理一起检阅了350人的仪仗队,随后就踏上我国产的红旗轿车,前往钓鱼台国宾馆。而细心观察的话还能注意到,在红旗轿车不远处还停着一辆加长林肯。这个场景看似很普通,其实里面大有文章。

要知道,美国是有“刺杀总统”传统的,几乎每一任总统都遭遇过刺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林肯遇刺案和肯尼迪遇刺案。因此为了安全,美国总统通常只乘坐固定的座驾,这些轿车都是加装了特殊安全结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本人习惯于乘坐加长林肯,我国便为他专门准备了一辆。可尼克松却没有像往常一样乘坐固定的座驾,而是乘坐了红旗轿车,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向中国示好,表达自己对中国安全措施的放心,相信自己在中国不会遭遇刺杀。另一个就是表现自己对周总理的招待很满意,所以就客随主便了。

当晚,周总理设宴款待尼克松,而这一招待宴会更是充分体现了周总理的外交智慧。

宴会上的菜品以淮扬菜为主,但也有部分西餐,这是因为周总理考虑到部分美国人可能吃不惯中餐。为此周总理还为他们准备了两套餐具,既有筷子,也有刀叉。对于尼克松,我方还专门为他准备了他最爱的牛排。

而尼克松为了表现自己的入乡随俗,便不用刀叉,坚持只用筷子,随行的美国官员也只好都用筷子。不少人都是第一次用筷子,使用起来十分笨拙,闹了不少笑话。而尼克松却用得十分娴熟,好像平常就用筷子吃饭一般。后来尼克松骄傲地说,自己已经练习用筷子练了很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宴会上,我国乐队奏响的乐曲也令尼克松十分愉悦——《美丽的阿美利加》。当时美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每个总统上任后都会选一首最爱的曲子,尼克松选的便是《美丽的阿美利加》,他自己也常听这一乐曲,随后演奏的《火鸡在草堆里》《牧场上的家》也同样是尼克松喜爱的乐曲。

如今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又听到熟悉的曲调,尼克松十分感动,没想到周总理如此细心,连自己的音乐爱好都顾及到了。而随行的美国官员也颇为震惊,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总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恐怕之前的美国总统也没有几人能做到。

周总理还特意拿珍藏了三十多年的茅台酒招待尼克松,尼克松非常喜欢茅台,喝了一杯又一杯。或许是因为喝多了,他还走到麦克风前,脱口而出:“美国人民将和中国人民一起,将世界牢牢握在手中。”

此言一出,在场的中美两国人员都有些紧张,因为这话很容易被人理解为中美两国要联手称霸世界。关键时刻周总理出来打了圆场,将话题转移到了品尝茅台上。在周总理的努力下,这场欢迎宴会得以圆满结束。

可以说,尼克松在这趟访华之旅中充分体会到了周总理的人格魅力。而在四年后,他更是感受到了周总理的高尚节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2月,尼克松以平民身份再次访华,却再次受到了我国的热烈欢迎,享受了外国元首级别的待遇。尼克松想到了自己首次访华时接待自己的周总理,如今斯人已逝,他便提出想为周总理扫墓,可秘书的一句话却让他落泪。那么,尼克松为何时隔四年后再次访华呢?他又为何落泪呢?

1972年2月的尼克松访华取得了巨大成果,中美两国发表《联合公报》,迈出了关系正常化的重要一步。不过尼克松回国后不久就遇到了麻烦,即“水门事件”。虽然尼克松一开始压制住了质疑的声音,可后来舆论风波愈演愈烈,尼克松也不得不于1974年黯然下台,成为了第一位主动辞职的美国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转眼间由总统变为平民,还差点被关进监狱,因为继任者福特的大赦才躲过一劫,自然是颇为落寞。但尼克松没想到的是,1976年初,他竟然再次收到了中国的访华邀请!

要知道,此时的尼克松没有任何官职,也因为水门事件而遭到了诸多批判,不可能再复出政坛。可即便如此,我国还是邀请他来访问,并给了他极高的礼遇。虽然他已经不是总统了,但他来华后的待遇和上次访华一样,甚至连到达日期都被安排在了同一天——2月21日,这让尼克松极为感动。

我国之所以如此隆重地接待已经是平民的尼克松,一方面是为了表达中国不会忘记老朋友,不会忘记尼克松当年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是向世界表明中国促进双方合作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让尼克松感动的是,他下台后门可罗雀,很多昔日的朋友都对他避之不及,可周总理却因为尼克松当年表达过对茅台酒的喜爱,又托人专门送给他几瓶茅台酒,让尼克松百感交集:多少本国的朋友都抛弃了自己,可周总理这位异国友人却始终记得他。后来尼克松还将剩下的酒珍藏起来,以表达对周总理的怀念。

因此这次访华,尼克松专门拜访了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还表示要给周总理扫墓。可随行秘书的一句话,让尼克松潸然泪下:周总理没有坟墓。

这是周总理生前嘱咐的,他一生勤俭节约,即便是身后事也要求尽可能简单。周总理曾留下遗愿:不搞葬礼,也不建陵墓,火化后把骨灰洒向天空。

周总理去世后,人们忠实执行了他的遗愿,没有搞纪念碑和陵墓,周总理的骨灰被交给空军,最终洒向了他热爱的、为之奋斗了终身的祖国大地,因此秘书才说周总理没有坟墓。

尼克松得知后对周总理肃然起敬,之前他就曾称赞过周总理的工作能力,认为周总理的头脑和工作能力是他见过的政府首脑中最强的。此时尼克松更是深深体会到了周总理人格的崇高:“周是一个不需要用纪念碑去记住的名字,历史学家一定会把他的名字记在书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周总理的高风亮节不光中国人记得,外国友人也是认可的,这也正是周总理去世后一百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发来唁电,联合国也为之下半旗的原因。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里所写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周总理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