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邱旭洋 罗小丽 刘祖刚

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古朴精细的菜园围墙,生机勃勃的种养基地,错落有致的蔬菜大棚……城市与农村完美融合,见证着乡村振兴带来的华丽蝶变。

近年来,遂川县泉江镇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广袤农村正从“一处美”,向“一起美”转变,村庄增“颜值”,村民显“气质”。

乡贤议事 共建和美乡村

在东皋村,为让广大村民参与进来,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一方面,打造“咸茶贤话”议事会机制,邀请各行各业能人,共商美丽乡村建设,前期的规划、选址、设计、施工、后期的整治,全程参与,尊重民意,倾听呼声,贯穿全过程、各环节;另一方面,发动党员、乡贤表率作用,鼓励主动拿出宅基地、菜地建公厕等共用设施,全程监督进度质量。

在环城南路、慈云南路旁的边角地整治中,当地因地制宜,硬化路面、修建停车位、种桂花、红叶石楠等植物美化提升,家门口多出了“口袋公园”,“村民”秒变“市民”,尽享红利。

在卜村、四农、共裕等城中村,小块菜地用青砖围砌,被打造既实用又美观的庐陵风,大家见了满是欣喜。

旅融合激活振兴密码

建设和美乡村,就是要在创造幸福生活上出成绩。泉江镇深挖大屋村“正人故里”红色革命资源,融合农耕体验等元素,打造“红色名村”,研学蔚然成风,借助地理、水源优势,种羊肚菌、艾草,养高山土鸡,酿客家米酒,打造连片产业集群,已接待培训学员千余人次,研学师生2.2万余人,散客1.5万余人。

太盆村地处遂川江右溪河冲积平原,创办兴贤蔬菜种植基地后,推广智慧大棚和“水肥一体化”先进技术,打造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借助物联网科技力良,顺利打开了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豆角、茄子、辣椒、马铃薯、紫玉淮山、香芋南瓜、香芋冬瓜等绿色蔬菜,正源源不断飞向百姓餐桌。

佛祖仙地处泉江镇五里、木岗,大坑乡九田“两乡三村”交界处,近年,云海、日出美景乘网络东风而声名远播,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登高远眺,与大自然来个亲切拥抱,还不忘从农家采购些黑木耳、笋干、茶油回家。

夏日,走进大桥村聚满源农业生态科技园,万亩果园蕴含着丰收的味道,儿童乐园里,孩子们乐不思蜀,玩累了,还有农家厨房可大快朵颐。面对农业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袁年生选择农旅融合路径,增加了收益,降低了风险。

农业与现代旅游完美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体验采摘,也激活了乡村振兴“密码”。

创新治理 唱响幸福歌”

近年来,泉江镇聚焦“一老一小”两个重点群体,聚焦“急难愁盼”,用现有家族祠堂、闲置民房、旧村部、空置学校等场所,打造成32个“党建+互助养老之家,”4个“童心港湾”,2个“童伴之家”、3个“一老一小幸福院”、1个县里阳光驿站,托举起幸福时光,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米”。

“米粉肉、小葱拌豆腐、西红柿蛋汤……菜谱天天不重样,100元一个月,经济实惠。”坑口村老人张三妹如是说。

2021年,该村开始筹建党建+互助养老之家,解决了25名老人中餐,让他们吃得舒心,专门聘请两位厨师,除社会捐赠外,今年4月,县志愿者协会又解决了部分日常开销。

在农村,矛盾纠纷大多来自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土地界址,为此,创新“法院+妇联”调解模式。法院立案前,由巾帼志愿者及时介入,在“巾帼工作室”或“家事茶馆”里泡上一壶茶,与当事人慢慢唠,细细解,讲透“民以和为贵”、“退一步海阔天空”道理,疏通紧张对立情绪,用柔性调解弥补生硬判决。

村庄变靓,村民更富,完善治理,农村正逐步与城市接轨,和美乡村秀出新幸福。

审签:郑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