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6月11日

大亚湾西区某公司员工詹女士报警称

接到一个自称是“国家工信部工作人员”的电话

其告知名下有一张电话卡

涉及一宗非法买卖假药案件

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进行诈骗

共计被骗15万余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方称其名下电话卡涉及一宗重大违法案件

并帮助其转接到公安机关的电话

另一名自称是警察的人员告知其该案件涉密

要求詹女士将“国家反诈中心”APP卸载

并被引导下载另一款“安全防护”防范软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间,詹女士还被引导至其他聊天软件

通过点开对方发来的网址

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检察院”网站

并确实查看到本人的“逮捕令”

詹女士信以为然,在对方的指示下

詹女士在网站上输入了建设银行卡号、支付密码

对方又以“保释金、取保候审金”等为由

要求詹女士将名下所有银行卡的余额都转入建设银行卡

詹女士非常配合,按照要求完成

直至发现建设银行卡的15万不翼而飞

才意识到被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反诈中心”APP是国家公安部研发的反诈软件,安全可靠,拥有来电预警、身份识别等反诈功能,该软件对电信网络诈骗分子具有强悍的震慑力和反诈威力。

自全面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以来,仍有不少市民出现安装后即卸载、或安装后未开启“来电预警”功能,使之拦截不到诈骗电话及信息,最终导致被骗。

近日,惠东又发生两起真实案例,希望各位市民朋友们引以为鉴,提高防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例一:安装APP后,未开启安全预警

2021年5月28日,惠东平山的宋女士接到自称“广东通讯管理局”的来电,称其被举报在网上卖假药,并将电话“转接”到“上海公安”,要求她配合“民警”通过QQ视频聊天完成调查工作。

“上海公安民警”表示因“涉嫌国家机密”,先是让宋女士卸载手机里的“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发来“链接”让其下载“安全防护APP”。随后,对方又以各种理由要求宋女士借钱、贷款,共分19次将钱转至她本人的银行卡中,同时通过该“安全防护APP”监测到其密码验证码,进而盗走事主卡上的资金。

经了解,宋女士已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但并未开启“来电预警”功能,导致接到诈骗电话无法自动出现弹窗提醒,加之个人疏于防范,最终被骗。

案例二:前脚下载,后脚卸载

2021年6月12日,惠东巽寮的邓女士被骗子在网上以“投资海外基金”为由,多次诱导到借贷平台贷款,并将资金注入到对方指定的投资平台。

经了解,派出所民警前期已向邓女士宣传防诈知识,并指导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然而邓女士认为自己不会被骗,当天便卸载了APP,最终被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骗每日电讯提醒

公检法机关不会完全通过电话办案,不会转接各种部门,更不会提供所谓的“安全账户”。陌生电话需要做到多方核实对方身份,陌生人提及到金钱的,切记不听不信不转账。

广大市民应及时安装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来电预警”功能,使APP真正发挥反诈防骗作用,守好钱袋子;凡是接到自称公检法人员的电话,提到安全账户、清查资金、转账汇款的,都是诈骗;投资理财应选择合法正规的平台和机构,不轻信社交软件或投资平台里所谓的“老师”“专家”,切勿直接充值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平安天津滨海

编辑制作校对:吕佳芮

审核:邢 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