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于连云港“鬼称”事件热度未减,也引起众多网友和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事件也由“个别事件”延伸到“社会现象”的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也有了,相关人员也受到了处罚,但就在5月24日,此事件又因为一件事引发网友热议。

也难怪在5月23日,新华社就报道过:缺斤少两的“监督鬼称”才真正可怕。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最新事件是有啥感想,是否和“监督鬼称”有关系。

事件不大,影响极为恶劣。

5月16日。打假博主“狂飙兄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鲜蔬菜直销市场购买海鲜遭遇“黑称”,500克砝码在秤上显示630克,“狂飙兄弟”和对方理论时遭到市场管理人员抢夺手机,强制被要求删除视频,一度把“狂飙兄弟”追到大街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因为市场管理人员对于不法商户的“保护”,狂飙兄弟把视频曝光后,引发全网关注。

事后,市场管理总局和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发出了挂牌督办函,对连云港市海州区海鲜蔬菜直销市场“鬼称”事件查处实行挂牌督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该说,这样的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样的事件,“鬼称”涉及市场和当地市场管理部门都有可能受到处罚。

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在事件查处过程中,监管部门会逃避责任,二是为了防止事件的调查会出现形式化。

根据媒体报道,此事件的处理结果是,对涉事商户罚款3万元并清理出场,对市场主办方责令改正并罚款35万元,对涉事市场管理人员以及商户予以行政拘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该说,此事件对于涉事人的处罚也足够严厉,但是人们对于涉事商户和市场管理人员的做法是否有“保护伞”的疑问并未消除。

毕竟,为什么市场管理人员会冒“砸饭碗”的风险参与此事,会不会背后有“保护伞”才如此嚣张?

对此,5月23日,新华社就此事发布文章称:缺斤短两的监管鬼称才真正可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华社对于此事件是否有当地监管部门的“保护”参与也表示出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5月24日,人民网江苏频道也发布文章称:连云港“鬼称”事件被挂牌督办,铲除“监管鬼称”刻不容忽缓。

各大媒体密集发文表示出了对“监管鬼称”的担忧,这和人们对于事件是否有“保护伞”同出一源。

那么此事件是否涉嫌“保护伞”呢?现在有了答案了。

5月24日,市监管局局长称:保护伞谈不上,其实就是在经营期间,他们之间建立了情谊,抢夺手机的管理人员年龄比较大,感觉找到这份工作不容易,他感觉个别商户是缺斤少两视频曝光后会影响市场声誉,也会影响他的工作。

也就是说,此事件中抢夺手机的工作人员就是害怕视频曝光后会影响他的工作,所以才发生了“要求删除视频并抢夺手机”事件。

并且,这名市场管理人员和商户属于“经营过程中建立了情谊”。

完全是个人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涉及“保护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称盘子关乎着老百姓的菜篮子,因此,无论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还是监管部门,对于“缺斤少两”问题都深恶痛绝。

这也是此事件备受关注的原因。

如何让市场彻底走向“公平交易”,不仅需要全民监督,更需要监管部门的“硬手腕”、“铁拳头”。

正如新华社文章所言:缺斤少两的监管“黑称”才最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