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言:网红品牌为何频频翻车,真不拿消费者当人?

网红”这个词,之所以变成贬义词,有时候真不怪大众,还是自己作的。

近日,上海人最爱吃的一家网红面包店“塌房”了。

你敢相信吗?有一位消费者在这家网红面包店里吃出了一颗大石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家网红面包店,名字还挺长的,叫BUTTERFUL&CREAMOROUS(以下简称B&C),中文名字叫“黄油与面包”,在上海一共有7家门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当初这家店在上海开业的时候,人气火爆程度让排队时长直逼3小时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家网红面包店,B&C不仅一“包”难求,而且定价还高,如今却爆出了食品安全问题,这是要伤了多少上海中产的心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客拿到赔偿还要发网上

我们也没办法”

这是发生在武汉新天地B&C面包店的事情,一位妈妈在这家店买了面包回家,家里的小朋友看见了便在餐桌上吃了起来,一开始小朋友跟妈妈说这颗葡萄干硬硬的咬不动,妈妈还没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小朋友又说感觉像石头,这位妈妈跑出来看,直接吓懵了,真的好大一块石头。

不敢想象,如果小朋友真的把这块大石头吞进去,卡到喉咙的话就真的很危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在想不明白,那么一大块石头,到底是怎么被揉进面团里的?后厨的面包师傅粗心成这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论区有解释称,估计是面包师傅把石头当成葡萄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业内人士出来称,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会掺杂进去一些小石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来说,买来一整箱葡萄干,都会进行一个清洗的步骤,把里面的杂物剔除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能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是会掺入石头,但是小石头也就算了,那么大颗石头都看不见,这是不是说明后厨压根就没有进行清洗和筛选的步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吃出石头就离谱了,更离谱的还是B&C店家的处理态度。

刚开始这位消费者把嵌入了石头的面包拍照给商家,商家含糊其辞,只说要先调查后厨,并没有第一时间对消费者进行道歉和处理相关的售后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还是这位消费者联系了市场监管局的人,来到面包店里,商家才开始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出现的这一幕这对话也是让人满头无语。

B&C店内负责人摸了摸石头,冒出来一句:“这石头是个软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场监管局的人听了估计都要翻白眼:“哪里软了,是硬的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家确认了不是网友“自导自演”后,就开始商量解决方案了,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商家退了57元的面包款,并送了100元店内面包,另赔偿了500元现金和打车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以为这事赔偿完毕后,到这里就结束了。

后来有记者打电话过去,想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

结果商家很不耐烦地回了一句,“已经签了调解协议了,她还要在网上发,我们也没有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明是商家自己出了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也只是在合法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赔偿金又不是封口费,连一个良好体面的处理态度也拿不出来。

商家没有诚心悔过的意思就算了,事后也没有把这件事重视起来,整顿和加强管理后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

“这种心态做食品,能做出好东西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这家面包店的评价,发现也是差评居多,很多人都认为其“噱头”大过于“口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高价买回来的面包,品质和服务都没有体验到,花钱买罪受,真是妥妥的冤大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禁也让人好奇,这家面包店到底什么来头,能引得线下大排长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靠“袋子”出圈,排队3小时

仅仅是黄牛费就要150元

这家网红面包店,还不是国产的,它是一家在韩国“出道”的烘焙店,在2016年创立于韩国首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B&C在上海新天地开店,初来中国就用独特符号抓住了眼球,翠绿色大logo袋子在繁华都市的水泥森林里十分抢眼,成为了很多潮人手中必备的打卡神器,名副其实的社交密码,网红们几乎人手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绿袋子,成本不到6元,却让年轻人为之疯狂,动辄3-5个小时的排队,也不影响大家的热情,不夸张地说,不少人是冲着“袋子”去的,在闲鱼上,一个B&C的绿色纸袋在其热度最高的时候可以卖到100元,即使它只是一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吸睛的绿色袋子被印上了大大的“&”logo,堪称移动的广告牌,这也让品牌爆火出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很多奶油风格的面包店不同,B&C走的是精致轻奢风,主打黑金色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说是面包店,更像珠宝店,面包们摆放在珠宝展柜里,这种氛围感的环境吸引了不少凹造型拍照打卡的潮人,可以说狠狠拿捏住了一群人的喜好,自然也就不缺流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薛记炒货,同样也是把珠宝空间设计理念跨界带入炒货品牌,江湖送外号“薛记珠宝”。

这一类与“珠宝”沾边的品牌,核心都离不开一个字——贵。

B&C面包店里的招牌“惠灵顿牛排牛角包”定价58元,“战斧牛排牛角包”定价98元,其余整体区间在25元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C面包店的火爆现象,甚至还催生出了代购生意,在咸鱼上可以发现,仅仅是代购费就需要130元,更有甚者要价到15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意思的是,这个诞生于韩国的品牌,披着韩国烘焙TOP10的头衔,却在韩国并不火热,在韩国人的眼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甜品店,也没有像国内那样大排长龙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就连菜单也跟国内的不一样。

B&C开始走红,是因为2020年把店开在了上海新天地,众所周知,排队是刻在上海人骨子里的基因,上海人也尤其爱追逐新鲜的事物,这里也是最多网红聚集的城市。

然而B&C的首家门店其实并不在上海,而是在深圳的皇庭广场,但最终因为经营不善仓惶关店。

这家叫 I HOLIC DELICE 的面包店是原来的B&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一个品牌,在上海北京成功了,但在深圳却失败了,不得不说,深圳人都是认真在搞钱的。

但是也同样说明了,大排长龙、拍照打卡、刷爆朋友圈等这一套营销打法,并不能推导出所有的网红爆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费者早就不是以前的那一波小白鼠了,当韭菜的次数多了,他们对品牌营销就有了天然的抗拒感。

因此,识破商家伎俩的消费者,也就不再给这些网红品牌情面了,对于商家的吐槽和差评也越来越多,这样的负面效应,落在了口碑上,一传十,十传百,生意就越来越差了。

至于B&C还能火多久,恐怕也是倒计时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烘焙的产品壁垒是极低的,如果只是抱着延续网红路径去运营,那么消费者的新鲜劲过去之后,结果便是所有网红店都逃脱不了的定律,活不过三年。

如今,这个速度甚至更快了。

网红面包店,来的快,去的也快。

从当年的可颂坊、马哥孛罗到后来的宜芝多、克莉丝汀再到近几年大火过又黯然退场的徹思叔叔、瑞可爷爷。

网红面包店太多,但却没有一家可以长盛不衰的,更何况,在上海最不缺的就是网红店,当营销大于产品、噱头大于实际,“网红”注定只能成为“网红”,无法“长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红品牌为何频频翻车?

一茬接一茬开起来的网红店,也一茬接一茬的相继倒下去。

究其原因,这些网红品牌压根就没打算踏踏实实地做生意,而是想着捞一笔就走,快速收回现金流。

品控是没有的,服务是没有的,只有排队是真的,很多网红店甚至连最基本的食品卫生安全也无法保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翻车的“网红顶流”不在少数,很多都是受到消费者热烈追捧的品牌。

网红餐厅胖哥俩肉蟹煲,一度标榜现杀活蟹,却被曝出大量使用隔夜死蟹,土豆腐烂、发馊后继续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百道作为一家的头部茶饮品牌,却被曝出篡改食材有效期,使用过期食材,用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植脂末替代“真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红品牌的每一次翻车,不仅加重了“网红”标签的负面印象,而且还砸掉了消费者的每一次热情。

这些网红店把精力都放在了炒作和营销上,留给菜品本身的心思是少之又少,食材和厨师成本也是能压缩就压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种割韭菜的姿态,注定了网红店是做不长久的,翻车、关店也就成为了它们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早已过了追求短暂极高客流量的模式,守住基本盘和重品质运营已经变得十分重要,就如同那一句话:自古套路留不住,唯有真情得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您会去买这种网红面包吗?对于越来越高的面包价格,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