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这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浙江民歌《采茶舞曲》是著名音乐家周大风先生于1958年在浙江温州的泰顺创作的。几天前我和小伙伴们便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来到它的“诞生地”——海拔800多米的东溪乡,寻根溯源了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借助当地独有的茶歌文化、茶韵文化和茶乡文化,这里已被打造成颇具代表性的“茶歌小镇•音乐东溪”特色小镇。受天气影响,整洁的街道和巷子里罕见游客,只有一些民居和商铺才敞开着大门,能略微感受到一些烟火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先去参观了“周大风采茶舞曲纪念馆”,里面汇集了周大风先生生平,包括他创作《采茶舞曲》的整个心路历程。不仅有完整的老版本《采茶舞曲》手稿,还包括后来和周总理畅谈并更改部分歌词的详细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茶”原本就是中国一种民间歌舞体裁,流行于南方产茶区,用于表现人们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周大风先生来东溪乡采风期间,闲暇之余随村民们一起上山采茶。茶区独特迷人的山水风光,山村热火朝天的采茶生产场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曲子保持了传统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民族的五声徵调式,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曲调欢快、跳跃,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1987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并被推荐为这一地区的音乐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大家只要稍加回忆,无论影视剧还是舞台表演,只要有采茶的画面或者镜头,很多熟悉的旋律都是出自这首歌。2005年,《采茶舞曲》终于被确定为泰顺县县歌。先后又在G20杭州峰会、杭州第19届亚运会等重要时刻被唱响演绎,影响力更加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趣的是通过纪念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首曲子的完整出炉,也有一部分是在杭州梅家坞完成的(周大风先生后来曾到梅家坞体验生活,在那里进行加工和修改)。当然,最初也最重要的灵感,曲谱和主要的歌词,都是源自东溪乡,源自这幢看上去其貌不扬的方形土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纪念馆出来,经过一个篮球场大小的音乐广场,就是周大风先生曾经住过的土楼,不过目前大门紧锁,平时似乎不对外开放。但是大家来都来了,肯定是要在门口拍拍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溪乡是泰顺县“三杯香”茶和“黄汤”茶的主要发源地,并孕育了独有的茶叶品种“东溪早”。据说自明代起,这儿就是泰顺县重要的传统茶叶产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泰顺开始生产黄汤。至清嘉庆十五年,东溪乡生产的“黄汤茶”更是被朝廷定为“贡茶”。1200年前陆羽在《茶经》对泰顺黄汤就有着这样的记载。“泰顺黄汤(黄茶)——白毫显露,条索均匀,汤色橙黄,香气清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拍视角下,小镇在细雨中更显干净整洁和清新,沿着溪流远远望去,宛若一牙弯月,自然环境绝佳,夏天到这晨避暑嬉水想必也很不错,你觉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这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驾前往,导航至“泰顺东溪乡”即可,或者乘坐“泰顺302路”公交车,到“东溪乡政府”下车,离采茶舞曲博物馆和土楼都挺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