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北京60名知识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组成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边远农村参加农业生产,此次行动意义非凡,它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这帮青年都给予了极大的厚望与期待,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一书中指出:对于知识青年来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他们在那里大有可为。毛主席对知识青年下乡的美好希望,也成了今后30余年来知青运动的施行方向和动力。

毛主席为何坚持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对这个国家青年的培养和国家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考虑?

为什么要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大力推行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发展,加之中央倡导“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的思想,致使国家第三产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大量青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1957年,人口增长进入峰值期,其增速远超过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青年就业问题变得日益尖锐。因为当时城市人口的日常生活都由国家负担,这样的人口增幅无疑是给国家发展带来了极大负担。因此,在这段时期,社会上就逐渐兴起了知识青年回乡的热潮,这种热潮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发端。

到了20世纪60年代,国家对时局的错误认识导致就业问题更加突出,社会矛盾极为尖锐。那段时间,为缓解就业压力,中央正式发布文件,文件中指出将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国策。

为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家采取先动员后鼓励的策略,给愿意下乡的知识青年发放补助,并在其他方面给予了很多优待,这样的实惠让很多青年学生动了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之前,国家已经动员了130万知青下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1968年10月22日,国家开始经历至暗时刻。那段时间,大量毕业生出现找工作难的问题,社会矛盾极为尖锐。鉴于此,新一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式展开。而早在两个月前,就有地方开始施行青年学生小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

同年12月22日,毛主席在会上强调:“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在毛主席的号召下,仅半年的时间,400多万在城市中的青年学生被安排到全国的偏远农村和边疆地区,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各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1966—1968年这三年的初高中毕业生,是当时的“老三届”,他们所受的教育相对较好,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认识。他们被分配到偏远农村和边疆后,每个人都相距较远,若想对社会造成冲击,难度较大。即使在兵团的知青相对集中,但是在半军事化的管理下,他们也在思维和言论上也没有办法获得相应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知识青年无论是插队还是在兵团,他们大多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这对他们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人力浪费。虽然这些刚毕业的学生没有专业技能,但他们也是这个国家储备的后备力量,国家的发展还是离不开这些人。大批青年的上山下乡致使国家发展出现无人可用的问题,专业领域的人才断层问题严重。

特殊时期结束后,国家各行业出现人才匮乏的问题,这个就是当年执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后果。那段时间,大批知识青年结束知青生活回到城市,国家为了妥善安置他们花了300多亿,这笔费用在当时来看是没有任何回馈的。

试想将这些钱用于生产建设和人才培养,会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而就当时的民众反应来看,他们也未必满意国家给的这些补偿,有些人更是敢怒不敢言,这也导致政府处于一种吃力不讨好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但是,中央还是排除万难,努力为当时的知青解决问题。1978年10月,在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上,代表们达成共识,就是国家要对回城知青妥善安置,解决他们的就业。此次会议后,大批知青回到城市,自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式宣告结束。

那么,毛主席在决定施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推行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中又出现了什么突出问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开端

1953年2月15日,毛主席率领一行人到河北邢台,视察当地合作化的具体进展情况,在现场,毛主席明确表态,要正式开展农业互助合作。一年后,经刘少奇同志的审批,团中央正式发布鼓励不能顺利升学的学生参加劳动生产的动员文件,但刘少奇认为这个文件只是鼓励农村未正常升学的学生,而不含城市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1954年5月3日,胡耀邦同志在京出席,庆祝“五四运动”三十五周年的大会上发表主旨讲话,他强调,祖国迫切需要青年去参加劳动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一时间,各地都响应号召,纷纷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陕西为例,他们在全省近50个区县召开动员大会,号召青年回乡搞农业生产。

这一年,毛主席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合作化,将一些成功的农业合作化推广到全国各地,他编写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毛主席不仅为该书撰写了序言,还为其中的多篇文章撰写了按语,对青年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期待。

时间来到了1955年,新中国的“一五”计划火热开展,当时国家制定了3868万亩的开荒任务,在执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进展极为缓慢,这个情况也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加快开荒的推进势在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同年7月31日,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的会议,毛主席在会场上做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主题报告,他对未来土地开荒提出了要求,希望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开垦4亿-5亿亩荒地。

这个目标的实现自然是离不开青年学生的支持,而在具体政策的落实过程中,胡耀邦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胡耀邦认为,垦荒事业的推进给青年学生提供了极大舞台,目前可以动员一些城里未就业的青年学生去参加垦荒事业。各地市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拔一些青年学生来帮助垦荒事业的推进。北京作为首都,可以在这次行动中当一把排头兵。

不久,在共青团中央和北京市委的号召下,组建起了新中国首支青年垦荒队。队伍准备完毕后,他们日夜兼程地赶赴中国的最北方,黑龙江萝北县开始了垦荒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自此,知识青年下乡垦荒的序幕正式拉开。

问题凸显,知青写亲笔信给毛主席

1972年12月20日,在福建莆田的一个偏远小镇知青的小学教员的家长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2000多字的亲笔信。这封信的信息量巨大,李庆霖写出了知青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揭露了自己所看到的地方干部在工作上的不正之风。

末了,他还略显胆怯地对毛主席说:“他知道毛主席日常工作繁忙,可能没有时间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但是自己现在的生活困难重重,内心也极为苦闷,只好斗胆给您写信,希望您看到后能帮忙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封信几经辗转,在次年4月25日,由工作人员交给正在中南海游泳池里游泳的毛主席手中。毛主席看完这封信后,泪湿眼眶,他当即来到办公室,准备提笔给李庆霖回信,信中,毛主席说:“李庆霖同志您好,现给你寄去300元钱,希望能缓解你的燃眉之急,至于你在信中说的问题,全国各地都有发生,这个事情需要进行研判后来统筹解决。”

4日后,召开解决知青问题的专门会议。会上,周总理向与会代表传达了毛主席回复李庆霖信件的主旨精神。周总理严肃地说:“我们一定要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落实到位,不能再让毛主席担心了。”

这次会议上,周总理对知青的安置费,粮食发放、医疗问题、婚姻、成分界定、如何安置、先进表彰、知青后续的学习教育、政府腐败等一系列问题都进行意义落实,提出了初步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后续知青政策的调整奠定了一个向好的基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这次会议结束后,周总理牵头国务院成立了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学习调查小组,分别前往12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调研。

5月30日,调查组成员起草了关于知青工作中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的具体方案的文件,将这份文件呈交给国务院。

6月10日,中央发布21号文件,里面阐释了中央对知青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案,此外,还要求各地市政府认证学习,并将中央政策传递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知识青年中。

然后通知,中央将于6月中下旬召开统筹解决知青工作问题的专题会议,各省市需要派代表来参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令李庆霖没想到的是,一封普通的诉苦信却能得到如此反响,自己内心也是受宠若惊。后来,他的身份也完成了质的飞跃,主要负责当地的知青工作,后来更是当上了全国人大常委。李庆霖这封信如实反映了当时知青工作的问题,点醒了毛主席的忧患意识,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为了统筹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于1973年6月、7月,分别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问题的专题会议。要知道,这次会议原定不是在这个时间召开的,正是李庆霖的这封信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这才使得中央采取紧急措施,将这次会议提前召开。

会上形成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问题的专题报告,其中指出了目前知青工作的诸多问题,即有些领导对这个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不少地区的知青生活困难,知青后续的安置和培养无人问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此外有些领导利用关系给一些青年走后门,让一些青年提前回到城市,或者一些青年根本没去上山下乡等问题。为此,中央要求县级以上的党委要设立相应的处理知青问题的机构,妥善处理好其中的问题。

同年8月4日,在经毛主席的审阅后,中央正式对外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提出了国家将在未来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六条意见。与此同时,国务院还补充颁布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草案,以及未来如何解决知青问题的规划性文件,这次会议的精神很快就下发到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场如火如荼的改革随即展开。

此次会议期间,中央的各位领导还专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前来参会的各位代表,周总理还对他们发表了讲话。他强调:“各位,我还要强调几个问题,各地市要提高对知青管理的重要等级,省委领导要亲自来抓这个事情。你们回去后,要成立一个专门解决知青问题的机构,吸纳一些责任心强的女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这次会议从根本上动摇了早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管理的方式,知识青年在自身发展上有更大的话语权,他们今后不再有后顾之忧,对自己的未来会更加充满希望。对我们社会的进步,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十分有利。

此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处境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的后续安置问题也得到了普遍性提升。各地对知识青年的认识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他们觉得知识青年是一场有去无回的经历,是在基层的扎根,根本不需要考虑这帮青年的情绪。

而现在,他们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人才良性循环的一个过程,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后,需要回到城市,学习相应的技能为国家做贡献。这次政策的根本性转变也标志着,这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走向了终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针对青年发展的策略。那段时期,中央给青年提供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承载了很多悲欢离合,有的年轻人失去了继续求学的计划,有的年轻人美好理想幻灭,有的年轻人对生活磨平了棱角,也有的年轻人重燃起对生活的希望,那段艰难的岁月给他们青年生活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知识青年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美好希望在国家最艰难的时刻,扎根落后的边疆和乡村,他们融入到当地人民群众中,做着十分艰苦的劳动。日子虽难,但他们并没有向生活低头,凭借着学到的知识和超高的素养,为他们所在的地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变,也正是这帮知识青年,撑起了当时千疮百孔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们有了后来年轻人所没有的吃苦耐劳的品格,在社会各行各业创造着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场运动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特殊的经历,这里面的酸甜苦辣,值得后世去回味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