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陈鲁豫的电影沙发(lyyy_scndg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陈鲁豫的电影沙发(lyyy_scndgs)

文|初小轨

正在热映中的影片《母亲的直觉》,是一部很难被界定类型的电影。

从悬疑片角度讲,剧情并不复杂,但却有独特的章法让你全程代入窥探视角。‍‍‍‍‍‍‍‍‍‍‍‍‍‍‍‍‍‍‍‍‍‍‍‍‍‍‍‍‍‍‍

从惊悚片角度讲,没有过度血腥的暴力,但却能用心理暗战的方式于微妙中无限拉扯观众的神经。‍‍‍‍‍‍‍‍‍‍‍‍‍

从伦理片角度讲,这更像是一种人际平衡的极端警告。看似是上世纪60年代的限定呈现,但你的观感会很清楚地告诉你,一切也正在我们身边。‍‍‍‍‍‍‍‍

因为,电影的核心,是母亲。

而母亲的身份,向来无法做出非黑即白的绝对论定。‍‍‍‍‍‍‍‍‍‍‍

这场由母爱本能与母爱直觉双向驱动的电影,也注定会是一次游走于多重人性幽暗游戏里的冒险。

尤其是,当电影的主演是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奥斯卡双影后时,疯批对决的母爱之战,就必然将攻心斗法的精彩值彻底拉满。

⚠️友情提示 本文含剧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友情提示 本文含剧透

01

人际平衡的微妙游戏

岁月静好的完美人生有模版吗?‍‍‍‍‍‍‍‍‍‍

电影在开端给出了20世纪60年代的标准答案。‍‍‍

收入不菲的丈夫,爬满欧月的花园别墅,阳光健康的孩子,会为你准备惊喜并愿意支持你勇敢追梦的闺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席琳(安妮·海瑟薇 饰)和爱丽丝(杰西卡·查斯坦 饰)都曾拥有这样明媚的中产人生。

她们是邻居,是闺蜜,是交换秘密的挚友,是互相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完美搭子,是衣品不凡、无需工作的全职太太,是将全部心思都倾注给了孩子的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势均力敌形容爱情合适,形容友情同样也不足为过。

在相似的幸福中,爱丽丝会瞒着席琳为她准备盛大的生日惊喜,席琳会在爱丽丝想要重返职场时主动成为她的后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困于家庭的桎梏,她们却能无私地希望对方能够拥有更多的生之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看似无坚不摧、令人艳羡的亲密关系,却有完美隐匿的前提。

那便是,基本面上的平衡,绝对不允许被打破。‍

可那场意外,偏偏剥夺了一方最重要的人生要素。‍‍‍‍‍‍‍

麦克斯的阳台坠亡,让席琳失去了母亲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永远。

席琳失去了生育能力,麦克斯是她唯一的儿子,没有任何补救方案。

她的儿子躺进了冰冷的尸棺,闺蜜的儿子西奥却每天在她眼皮子底下正常上下学。

她陷在失子之痛的漩涡里走不出来,闺蜜却已然可以笑容满面地站在车子旁边目送自己的丈夫去上班。‍‍‍‍‍

这种失衡,让席琳的内心形成了一个无法填补的洞。

爱丽丝与丈夫想去登门看望席琳,却被拒之门外。‍‍‍‍‍‍‍‍‍‍‍‍‍‍‍‍‍‍‍‍

透过一扇窗,她看得见席琳的崩溃与歇斯底里。

本该是二人相拥而泣、相互依靠的时刻,此时她却只能用这种怪异的方式远远地观望。‍‍‍‍‍‍‍‍‍‍‍‍‍‍‍‍‍‍‍‍‍

席琳看上去,像是暂时陷入了悲伤的漩涡。‍‍‍‍‍‍‍

可爱丽丝很快就发现,时间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席琳在躲着她。

本就因为一场车祸失去父母并一度接受过心理治疗的爱丽丝,立即察觉到了席琳内心的微妙改变。‍‍‍‍‍‍‍‍‍‍

本能告诉她,席琳在怪她。‍

可是,明明是场意外,席琳又凭什么怪到她头上?‍‍‍‍

当人从悲伤中慢慢地抽离,常常会本能地复盘。‍‍‍‍‍‍‍‍

那天麦克斯站在高高的阳台上,为树上的小鸟悬挂自己制作的鸟窝,爱丽丝在隔壁修剪花园时发现了危险,她拼命呼喊,麦克斯不为所动,她想要钻过欧月丛生的树洞去营救他,却屡屡失败,于是她只能选择了绕远跑到席琳家去救麦克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切还是晚了。

她没救下闺蜜的孩子。

她竭尽全力了,大声喊了,奋力钻了,用最快地速度跑上楼了,但最后,还是迟了。‍‍

孩子自己失足掉下去的,能怪谁呢?

可席琳会这么想吗?

当席琳慌慌张张紧跟其后爬上阳台时,她只看到了满脸惊恐的爱丽丝,并没有亲眼看到儿子如何坠落。‍‍‍‍‍‍‍

这里有想象的空间。

善的,还有恶的。

善的,是观众所看到的那种,闺蜜尽力了,可一切还是来不及。‍

恶的,是席琳心里无数次推演过的,爱丽丝也许本可以穿过丛篱接住麦克斯的。‍‍‍‍‍‍‍‍‍‍‍‍‍‍‍‍‍‍‍‍‍‍‍‍

还有更恶的,也许,正因为爱丽丝的大喊大叫,才吓得麦克斯没站稳。再或者,干脆就是她推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机?

动机是理性者的行动依据。‍‍‍‍

一位被失子之痛彻底掌控的母亲,不需要动机。

她只需要,把儿子的死,去怪到某个最有嫌疑的人身上去。

然后去恨,去报复,去通过微妙的施压来化解失子之痛,去不动声色地把失衡的天平重新掰回来。

母性里有无私的阳光,亦有排他的阴暗。

人性里有包容的弧光,亦有不可理喻的执拗。

当人际关系最初的平衡被打破,一切只会走向全面崩盘。

旗鼓相当,则友谊万岁。

天差地别,则玉石俱碎。

这本就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阴暗规则。‍‍‍‍‍‍‍‍‍‍‍‍‍‍‍‍‍‍‍‍‍‍‍‍‍‍

只是爱丽丝还在妄图修复。

当她屡屡碰壁,识趣地离开,席琳却又主动盛装出现在了家长会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晕倒,然后醒来,哭着道歉说自己推开了爱丽丝,要她原谅自己因为悲伤过度做出的蠢事。

这是她们第一次在麦克斯死后,互相敞开心扉。‍‍‍‍‍‍‍‍‍‍‍

爱丽丝起初以为裂缝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她很快就发现,席琳的悲伤与她的猜忌是一样的,一旦开始,永远只会愈演愈烈。‍‍‍‍‍‍‍‍‍‍‍‍‍‍‍‍‍‍‍‍‍‍‍‍‍‍‍‍‍‍‍‍‍‍‍‍‍‍‍

她早该知道,只有在席琳蛮横地躲着她的时候,她才是安全的。‍‍‍

她早该明白,人间从来就没有和好如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妄想碰上猜忌,悲恸碰上神经,当关系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平衡,那么每一次刻意修复的勉强共处,都只能是各怀鬼胎的人性对决。

02

当你试图凝视深渊

后来的反目成仇有多荒诞,最初的不分你我就有多离谱。

席琳和爱丽丝,一直都拥有对方家的钥匙。‍‍‍‍‍‍‍

家本是家人与外人之间最基本的划分,也是藏污纳垢的夫妻修罗场。‍‍‍‍‍

她们却随意默许了彼此的入侵。‍‍‍‍‍‍

窗帘后的窥探从来不是嫌隙出现后才有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一开始,她们就在以关怀为名,过度介入着彼此的人生。

起初,窗帘后的目光,是生活日常,是默默关注。

后来,窗帘后的窥探,是心怀不轨的遮掩,是人性阴暗的视角代入。

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家与家之间的边界,从一开始就形同虚设。‍‍‍‍‍‍‍‍‍

所以当身陷失子之痛中的席琳陷入悲伤的深渊,爱丽丝的每一次靠近,都将是一次凝视深渊的冒险。‍‍‍‍‍‍‍‍

反噬第一次出现,当然是因为孩子。‍‍‍‍‍‍‍‍

当席琳带西奥去麦克斯失足跌落的阳台上吹泡泡,爱丽丝的情绪开始正面失控。

那种看到孩子的生命摇摇欲坠,自己却无能为力的蚀骨疯癫,席琳也要爱丽丝品尝一下。

这是来自深渊的第一次凝视。

爱丽丝的直觉,让她嗅到了报复的气息。

只可惜,直觉是一种玄学。

她可以引导你从迷雾中准确地揪出真相,但也会因为毫无道理的臆想让你成为情绪失控的神经质。

一直坚持服特效药的简奶奶离奇死亡,儿子在席琳家误吞花生酱饼干,丈夫忍无可忍催促她去接受心理治疗……爱丽丝的完美生活似乎正在被人步步为营地逐步摧毁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深渊的凝视正在变本加厉吞噬她。

当儿子西奥自己走上阳台,以追随麦克斯和简奶奶的理想世界为名,想要从高处一跃而下,席琳含泪救下西奥,爱丽丝将席琳和儿子同时抱在怀里时,爱丽丝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的直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怀疑对方,到怀疑自己。‍‍‍‍‍‍‍‍‍‍‍‍‍‍‍‍‍‍

她努力用“眼见为实”去说服直觉,但直觉可以骗过所有人,却没办法骗过自己。‍‍‍‍‍‍‍‍‍‍‍‍‍

于是,她只能选择彻底远离深渊。

花园里,她颤抖着抽着烟,向席琳道歉,坦白自己正在接受心理治疗,并为了儿子决定搬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以退为进,更是边界的单方面建立。

席琳当然听懂了。

爱丽丝在用客气的方式与她永远划清界限。

那一刻,她只是近乎失态地连说了两句——当然。

她的“当然”,不是理解,更不是释然,而是彻底的愤怒与被推开的惊慌。

你说搬家就搬家,你说离我远点儿就远点儿,凭什么?

爱丽丝要划清界限。

席琳偏不。

她本想徐徐图之,缓缓而为,用时间慢慢渗透那道该死的界限。

可如今,她们竟然要直接搬家了。‍‍‍‍‍‍‍‍‍‍‍

那么,她只能不惜用手刃丈夫的方式,再次完成与爱丽丝的纠缠。

这一次,她要登堂入室。

这一次,她要完成永远的凝视。

房屋,花园,儿子,丈夫,全职妈妈的处境。

一切的一切,比邻而居,对称分布。‍‍‍‍‍

爱丽丝与席琳在窗帘后相互凝视的最初,她们的人生已经捆绑成了彼此的参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度的关注,越界的照顾,牵强的维系,刻意的修复,都是一种隐患四伏的凝视。‍‍‍‍‍‍‍‍‍‍

当一方心里有了洞,则深渊即成。‍‍‍‍‍‍‍‍‍‍

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一直在凝视你。‍

人性里的幽暗永远有我们触及不到的角落。‍‍‍‍‍

大包大揽别人的局面,注定是一场危机四伏的冒险。

电影里说,“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应对悲伤。”‍‍‍‍‍‍‍

同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必然要遵从的命运。

亲历者只能自救,旁观者只能旁观。‍‍‍‍‍‍‍‍‍‍‍‍‍‍‍‍‍

在他人的绝对困境里,谁也无法成为谁向上的抓手。‍‍‍‍

03

困在“母亲身份”里的人

电影的海报上,写着几个醒目的字:谁将她拖入深渊。

看似是剧情的暗示,其实更是深层的反思。‍‍‍‍‍

起初,失去儿子的席琳,跟西奥的相处,更像是在彼此取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席琳本能地在西奥身上,寻找母亲身份的延续,但最初的方式只是一起玩玩具、吃东西、聊聊天。

或许,她起初未必想过掠夺。‍‍‍‍

但闺蜜歇斯底里地猜忌,简奶奶不客气地指责,丈夫不在乎她死活的冷漠与警告,都在一定程度上“拖”着她往深渊再进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海报里的她,可以是被席琳做局拖入深渊的爱丽丝。

也可以是被所有的因素一齐围猎的席琳。

还可以是,她们。

她们都是被困在“母亲”这个身份里的人。‍‍‍‍‍‍‍

席琳以前是护士,爱丽丝以前是记者。‍‍‍

但在成为全职太太后,她们在丈夫眼中,都只剩下了唯一的生育价值。

正因为唯一价值的突然丧失,席琳的疯魔与爱丽丝的神经交缠在一起激发出的变态级心理暗战,才无限成立。‍‍‍‍‍‍‍

形同虚设般的两位丈夫,看似无足轻重。

但也正因为他们的缺位与冷漠,也在以另一种方式拖拽着她们走向深渊。‍‍

席琳几度尝试走出悲伤时,丈夫却忙着每天喝到酩酊大醉。

失去了孩子,妻子就不再是生活的共同体,而是变成了再无生育价值的摆设。

他对她的感受毫不在乎,甚至直言不讳地反感她跟西奥的亲近。

他不在乎她是在寻找慰藉,还是在努力地自我救赎。‍

他只会冷漠地警告她,然后死猪一样睡去。‍‍‍‍‍‍‍‍‍‍‍‍‍‍‍‍‍‍‍‍‍‍‍

而爱丽丝的丈夫,只是看上去稍好一点儿。

爱丽丝曾多次向丈夫表达自己想要重返职场的意愿,可他只想着让她再生一个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她歇斯底里的陈述自己的直觉,他只会把她当成神经病劝她去好好治治脑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家庭中,伴侣的缺位与情绪价值的缺失,会逼迫她们走向内耗。‍‍‍‍‍‍‍‍‍‍‍‍‍‍‍‍‍

她们不被关爱,她们缺乏自我,她们长期被困在母亲这唯一的身份里,很容易成为畸态的兽。

当母亲的身份被剥夺,当承载自己的牢笼消失,她们就只能撕咬。‍‍‍

扭曲母性的凶手,从来不止一个。‍‍‍‍‍‍‍‍‍‍‍‍‍‍‍‍‍

黑化母爱的罪责,谁都别想逃脱。

所以,在母亲的角斗场里,那些光鲜假面之下不为人知的人性角落,才成为了电影更想要抵达的地方。

《母亲的直觉》正在热映中,走入影院,一览人心底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鲁豫观影团 ✖️《母亲的直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