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哮喘患者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临床挑战,生物制剂的诞生为其带来了新选择和新机遇。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全球哮喘患者达3.58亿,其中重度哮喘(SA)约占5%~10%。相较于轻中度哮喘,SA患者的肺功能更差,更容易出现不可逆性气道阻塞,患者的症状控制水平也较差,生活质量明显下降。SA还会加重社会经济负担,与轻中度哮喘患者相比,SA患者住院风险、急性发作风险均较高,并且治疗总费用也更高[1-8]。

对此,全面评估SA的疾病负担,充分掌握临床现状对SA控制水平的提升和降低患者和社会负担意义重大[9]。本文将针对国内外SA疾病负担的最新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SA的控制水平,提升SA的规范化诊治水平提供参考。

重度哮喘患者疾病负担严重,

存在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

目前来看,重度哮喘患者的总体控制并不乐观,这可能和现有药物选择的局限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相关。重度哮喘患者常需要给予高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或ICS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OCS)治疗。一般而言,哮喘患者ICS剂量越大,抗炎作用越强,但需注意过高的ICS剂量不能额外获益,甚至带来ICS相关不良反应[10-13]。

约30%的重度哮喘患者需要长期使用OCS,而长期OCS使用可增加多种并发症风险,包括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糖尿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肥胖症、白内障、青光眼、肌无力、皮肤变薄等[11-13]。近年来,国际指南对OCS的治疗地位不断削弱,目前其已成为“最后治疗手段”[14]。

并且,相较于轻中度哮喘,SA患者的疾病负担更重,其治疗费用随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以及住院风险及急性发作频率更高。中国>14岁的SA患者临床特征调查显示,超过80%的SA患者过去1年急性发作≥1次,超过60%的SA患者过去1年急性发作≥2次(见图1)[8]。一项纳入多国重度哮喘患者的系统综述显示,SA患者的年急性发作率最高可达3.6次(见图2)[15]。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SA患者住院风险及急性发作频率更高,需要加强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中国SA患者过去1年内急性发作患者比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SA患者年严重急性发作率

生物制剂助力哮喘管理迈入新篇章

近些年来,自哮喘表型的概念提出和明确后,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对于哮喘的治疗目标提出了更高的个体化要求[14]。个体化治疗理念的提出也推动了哮喘治疗目标的变革,目前最新国际和中国指南均指出,哮喘治疗目标应兼顾症状控制与最小化未来急性发作风险[11,1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2023GINA指南最新治疗目标

传统依赖抗炎和平喘效果的非靶向类药物较难实现以个体化为理念的治疗目标,而近年来以精准靶向为优势的生物制剂,逐渐在各个疾病领域占领高地。

· 小结 ·

哮喘,作为一种普遍而复杂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展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和反复性症状,尤其在重度哮喘患者中表现更为显著。这类患者不仅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临床挑战,如较差的症状控制、频繁的急性发作、显著的肺功能下降,而且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总而言之,生物制剂的引入为重度哮喘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临床预后。随着这些新疗法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重度哮喘的治疗将迎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

参考文献

[1]GBD 2015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Collaborators. Lancet Respir Med, 2017, 5(9):691-706.

[2]Andréanne Cté ,et al.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 2020, 179(1):1-7.

[3]Shaw DE,et al.Eur Respir J.2015;46(5):1308-1321.

[4]Zhang L, et al. Biomed Res Int. 2016;2016:9868704.

[5]Athanazio R, et al. BMC Pulm Med. 2016 Nov 16;16(1)153.

[6]Zhang Q, et al. Clin Transl Med. 2022 Feb;12(2):e710.Dec;41(4):325-335.

[7]Yang X, et al. BMC Pulm Med. 2023 Nov 22;23(1):463.

[8]王文雅,等.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14):1106-1111.

[9]刘明明,等.中国现代医生, 2021, 059(029):188-192.

[10]Athanazio R, et al. BMC Pulm Med. 2016 Nov 16;16(1)153.

[1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0; 43(12):1023-1048.

[12]Volmer T, et al. Eur Respir J. 2018; 52(4):1800703.

[13]Sweeney J et al. Thorax. 2016; 71:339-346.

[14]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3).

[15]Czira A, et al. Respir Med. 2022 Jan;191:106670.

本文的采访/撰稿/发布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号:CN-135680 过期日期:2025-5-18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