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金庸嘲讽中国造原子弹:有这钱不如多做几条裤子穿,陈毅元帅听闻后的回复让人大吃一惊。
就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美苏冷战,国际局势极具恶化,苏联老大哥突然翻脸不认人,把援助专家和资料一并带走,还冷嘲热讽地说:“你们连裤子都穿不起,还想造原子弹?别做梦了!”
这话传到了陈毅元帅耳里,他不慌不忙地回应:“哼,你说我们穷?就算我把裤子当了,也要造出核子来给你们瞧瞧!”
而在香港,大名鼎鼎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却有不同看法。他在自己创办的《明报》上洋洋洒洒地写道:“几枚小原子弹,能顶啥用?还不如多做几条裤子实在。”
阴阳怪气地暗示我国穷得叮当响,却把原子弹摆在了人民温饱之前,这样一个穷国家即使造出来了原子弹也不能和美苏的实力抗衡。
金庸此言一出,就是一场笔墨官司。《新晚报》、《文汇报》等媒体各抒己见,有的主张“裤子核子两不误”,有的则批评金庸“站着说话不腰疼”。
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金庸更是舌战群儒,甚至大放厥词,表示我国造原子弹,就是在挑衅美国和苏联,我们这样一个穷国家没必要“自寻死路”,还是在核子和裤子面前选择裤子吧,如果可以,我们还应该和美国签订“不制造核武器”协议,这样就可以得到美国大哥的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庸这么一说,国内媒体更愤怒了,纷纷骂金庸是“卖国贼”,还说金庸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其实心肠比蛇蝎还要歹毒。
哪知金庸并没有被这些激烈的言辞吓退,他始终坚持要让中国人民先有裤子穿,再说核子的事。
于是金庸又在《明报》上连续撰文,坚称全球应共同销毁核武器,实现和平。然而,在冷酷的国际政治现实中,金庸理想主义的声音显得有些孤立无援。
就在金庸为民众的温饱奔走呼号之时,中国的科学家们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正夜以继日地奋战。
他们的汗水和智慧,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结出了硕果——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声震撼天地的巨响,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国内外的华人都为之振奋,而那些曾经嘲笑中国的国家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东方大国。美国甚至呼吁其他国家不要过多发展核武器,希望中国“合理使用原子能”。
面对美国人的变脸,金庸也傻眼了。但金庸就是金庸,是一代武侠小说大家,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依旧自恃文人傲骨,永不向骂名妥协。他依旧在《明报》上发表文章,呼吁全球禁止核武器。
这让媒体和报纸们更加感到愤怒,觉得金庸事到临头还死鸭子嘴硬,简直是既当又立,于是又准备编辑文章对金庸口诛笔伐。
陈毅元帅在得知这件事后,平淡地叫人拦住了报刊媒体们,并说:“他只是想要中国人都有裤子穿,不能说他不爱国嘛!”
在这之后,陈毅元帅又亲自面对报社,对这件事做出了解释:“应该把我和金庸先生的观点相结合,我们在有了核子以后,中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这样才能有裤子穿。到时候我们既有核子也有裤子,不是很好嘛。”
金庸虽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在陈毅元帅的豁达和智慧面前,他也不得不承认,国家安全和人民的温饱同样重要。
最终,金庸也被陈毅的远见所折服,在后续的文章中也不断表达着对陈毅元帅的敬仰之情,这场关于“核子与裤子”的争论也就此平息。
而历史也证明,我国的决策是正确的,在这个凭借军事实力说话的年代,尊严凌驾于剑锋之上,而真理也只在大炮射程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