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电动车规范政策的操作细节和执法力度,一直是各界持续议论的热点话题。不可否认,这项规范之下蕴含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全民安全的初衷,因此执行必然是刚性举措。但同时,这项革新给广大民众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和冲击,尤其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更是沉重的负担。我们有必要对此深思熟虑,审慎权衡策略,避免简单粗暴地一锅端了,引发不必要的民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统计数据可看出,整个电动车国标格局远没有预期光鲜。根据上海地区的抽查数据,被检查的电动车竟然一辆没放过,全是标准外的"超龄水货",可谓是惨不忍睹!如果向全国推广开去,90%以上的现役电动车或面临强制报废的命运。想想看,一旦新标准完全落地实施,全国4亿人手持3.6亿辆车被迫下岗换代,恐将引发巨大的社会动荡!这个数字如此庞大,就波及方方面面了。

细究其中缘由,首先当然是行业及从业者自身缺乏规范意识,长期以来习惯了粗放式生产作风,遵从简陋低效利润最大化的运作模式,导致如今给社会和百姓留下了极大的遗患隐患。加之部分消费者对电动车认知准入门槛过低,忽视对正规厂家的考量,花钱买个"三无产品"也就买了。货真价实,你付出的是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在这里,责任当然是双方共同承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政府监管部门针对电动车的规范,历来也存在政策滞后于实际导致失效的情况。十余年前当电动车开始爆发式增长时,执法就应该及时出台相关制度化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而不应放任其疯长发展,导致如今已是牛棚织蜂的局面。电动车管理难题,从很大程度上说,正是缺乏统一有力的专项管控政策和应对措施造成的。

不过,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最关键的是如何妥善处理目前这一棘手局面,避免给民众带来太大冲击和压力。我认为,解决之道首先在于政府部门调整思路,适当放宽换代落实的时间进度,允许较长的缓冲过渡期,并出台相应过渡政策予以支持。譬如为符合条件的车主提供适当补贴,将规格外老旧车辆高价回购;给予车辆升级改装资格并能合法上路行驶等。同时,也应该大力支持市场主体积极调整转型,支持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链企业扩大本土生产规模,加快推广车辆碳减排力度。总体言之,关键在于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做伤筋动骨的事情导致社会大震动,而是给业界给百姓一个缓冲空间,提高可接受度,减少对正常生活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电动车革新创新事关全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解决民生痛点,惠及于民。狭隘地单纯追求完全符合国标的产品就市场,忽视实际操作中的复杂因素和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是不明智的。规范电动车产业固然正当合理,但过于追捧严格到一刀切地层面就有失偏颇了。历史警示我们,过于激进的改革从来都不是治本之策,相反很容易引火烧身导致积重难返的局面。因此,在新规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我期望有关部门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精神,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实际做好统筹兼顾,在规范的同时解决好惠民、保民生等重要问题,使新规标准真正从根本上为百姓造福。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电动车全面完成更新换代,其艰巨程度在哪里?对此应如何更好地制定过渡方案,确保规范与民生并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