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里的“霸总”已经够让人着迷。但看了现实中顶级“商业大佬”,只会让人觉得,小说还是写得太保守了

比如这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亚洲糖王”郭鹤年。他曾密谋给中国买了30万吨糖,之后还给中国赚了500万美元关键是事成之后人家一分没拿,全给咱国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家挥一挥衣袖,转身又继续回去做生意金龙鱼香格里拉酒店,竟都是他的产业!

他这是咋做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承家族生意

1923年,郭鹤年出生在马来西亚他的父亲郭钦鉴是福州移民,早年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谋生。

郭钦鉴和哥哥们一起开了一家名为“东升”的公司,做些大米、豆、油的生意。郭家兄弟做生意踏实肯干,还很讲诚信,所以很快就在当地立足

而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则出身书香门第,她毕业于著名的福州协和大学,是当时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知识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鹤年小时候没来过中国,但是他从父母的口中了解到祖国的历史文化,因而对祖国生出深深的眷恋敬畏之情。

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郭鹤年亲眼目睹了外国列强是如何欺负中国老百姓的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深深烙印在了郭鹤年的心灵,他痛恨这些来自外族的压迫者,将中国强盛复兴作为了个人奋斗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后的郭鹤年曾在父亲的公司里打过工,学到了一些经商的经验。但他逐渐不满足于只是单单依附家族产业“混日子”,而是想要自己搞出一番大事业

1947年,年仅24岁的郭鹤年独自来到了新加坡。他带着10万马币和满腔的壮志豪情,在这里创办了力务克公司

但就在郭鹤年来到新加坡的第二年,他的父亲郭钦鉴不幸病逝。他的大哥郭鹤青早在几年前就被日军拘捕,而二哥郭鹤麟也不幸罹难于英国人的枪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郭鹤年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为了避免家族遭受进一步打击,郭鹤年暂时搁置了个人事业。他回到了马来西亚,与其余几位兄弟共同整理父亲的遗产。

在母亲郑格如的主持下,几兄弟没有因利益起内讧,而是一起成立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将父辈留下的产业统统整合到一起,共享经营权力

郭鹤年是家中最优秀的孩子,理所当然地被推举为了董事长。郭鹤年在这个家族企业中第一次尝到了大权在握的滋味,而这个“兄弟店”也成了为以后的郭家商业帝国的基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就在郭鹤年的生意越做越大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一通来自中国的神秘电话

买30万吨糖

1973年的一天,郭鹤年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中的人要求他代表中国采购30万吨白糖。30万吨!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郭鹤年并没有犹豫,而是直接答应了下来。接下这个任务后,他就带着自己的手下开始谋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中国还处于被西方“封锁”的时候。中方要一下子买这么多糖,西方国家一旦注意到了,就一定会疯狂阻挠

因此一切都必须在完全保姆中进行,绝不允许任何人走露风声。郭鹤年当机立断,冻结了所有营业账号,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项任务中来。

他派人前往巴西与糖厂接洽,自己则去了国际会议,为采购行动打掩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方得知巴西突然有了这么大的白糖订单,觉得非常蹊跷,于是派间谍在巴西糖厂周围盯着。而在这紧要关头,郭鹤年却巧妙地将西方人的怀疑引到了日本身上

原来,郭鹤年手下的员工大都是在全球各地谋生的华商,说话做事与大陆中国人完全不同。所以西方人很快排除了中方的嫌疑。

趁着西方调查日本的功夫,郭鹤年飞快向巴西团队下了命令,要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采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巴西政府将糖业把控得相当严格,而郭鹤年为了掩人耳目,派去的是一家在新加坡的小公司。所以即便是“30万吨”这么大的订单,一时间也没有得到重视

为了尽快解决完成采购,前去买糖的人只好告诉了巴西这其实是中国的需求

作为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巴西方面立即点了头,还给了郭鹤年一个相当优惠的价格。双方只花了几天时间,就签订了合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这个合同签订了不久以后,全球糖价开始疯涨,郭鹤年手中囤积的白糖期货的价格也应声飙升。面对这种情况,他反应很快,马上就将手中的所有期货抛售一空

这为国家赚得500万美元的外汇。而郭鹤年并没有趁此打捞一笔,而是这笔钱一分不留地汇入了伦敦中国银行的账户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又将目光重新投向了个人事业的发展,一步步把家族产业发展成了雄伟的商业帝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鹤年的商业帝国

其实早在50年代末,郭鹤年就已经开始凭借家里累积的卖糖经验大力发展糖业

当时马来西亚正在推进工业替代进口政策,郭鹤年孤注一掷创办了本土第一家制糖厂,从泰国进口粗糖再加工销售。

由于抓住了黄金时机,他很快就占据了马来西亚糖业出口80%的市场份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70年代,世界糖价飙升,这再次为郭鹤年打开了一扇致富的门。他积极开拓多边贸易渠道,将产品输往世界各地,一度掌控了全球糖业市场20%的份额

此时已成为“亚洲糖王”的郭鹤年并没有满足于只发展糖业。作为一个商场老手,他很快意识到单一产业难以长足发展,必须实现多元化经营

于是家族企业在他的主导下,迅速拓展到了面粉饲料食品加工领域。郭鹤年随后还进军了旅游业,创立了著名的的“香格里拉”酒店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家香格里拉酒店在1973年开业。酒店刚开业时,就因独特的“世外桃源”风格而备受推崇

酒店还拥有优质的服务和完善的设施,这使得它在短时间内就跻身为国际顶级五星级酒店行列

随后郭鹤年将香格里拉酒店开遍了全世界。如今的香格里拉酒店已在全球各地开了一百多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亚太地区酒店业巨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食品领域,郭鹤年的王牌军便是家喻户晓的金龙鱼品牌。这个始于1963年的小作坊,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东南亚风味油品制造商,其产品远销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到了1987年,他又在北京投资建起了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大楼。这座大楼在当时并不被看好,而如今已成了北京的地标性建筑。

这些“商业战绩”离不开郭鹤年惊人的商机嗅觉。每隔十年左右,他就会找准新的投资方向,将家族生意再向前推进一大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鹤年在赚钱的同时还惦记着自己的祖国。北京1990年举办亚运会的时候,他慷慨解囊,为主办方提供了一笔可观的赞助金

如今的郭鹤年已年过百岁,但他依旧奋战在商场前线,操持着自己的商业帝国。

步入老年后,他面临了一个重要的难题。他该如何选择一位合适的继承人,将这份辛苦打拼下来的事业接力下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鹤年与妻子所生的两个儿子,似乎都不太具备继承家业的天赋

因此郭鹤年将企业的未来基本都系于他的侄子身上。侄子郭孔丰在很多方面都很像他的祖父,不仅事业心极强而且手腕了得,还很喜欢中华文化。

这简直就是郭鹤年心中的完美继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目前郭孔丰已被委以重任,全权负责家族在中国内地的糖业、食品和地产等投资项目。而郭鹤年自己的儿子郭孔丞则掌管着家中的酒店产业,成为了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的董事长

家族产业后继有人可能是这位百岁老人最后的心愿了。看到儿子侄子如今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家族奋斗,想必郭老会格外欣慰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认为

郭鹤年作为华人后裔,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无愧为民族的骄傲。如今他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相信郭老的后人能和他一样热爱中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信息来源:
1.央视网《对话》
2.华商韬略《不霸之王:郭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