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陈俊、祁晓翠

“申请低保需要提供哪些材料?”“怎么申请大病医疗救助?”“宅基地审批的流程有哪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灰窑乡,地处平安区西南角,下辖14个行政村,有常住村民4206人,因部分村庄分散,距离乡政府所在地较远,加之常住村民中老人儿童较多,村民咨询政策、办理业务十分不便。

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石灰窑乡党委政府以群众诉求为第一“信号”,主动架起党委政府服务基层群众的“桥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流动办公桌”搬到村社,将服务从“窗口”送到“门口”,变“等群众上门”为“送服务上门”,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树荫下的办公现场,几把椅子、几张桌子,桌后挂上条幅、桌上摆上服务分类标签。石灰窑乡党委政府负责人坐在桌前,认真听取群众诉求,并不时记录着,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

听说“流动办公桌”就在家门口,唐隆台村村民韩延清前来咨询低保办理事项。

“以前办啥事都要跑到乡政府,忙起农活总没时间,现在家门口就能办事,不仅方便,还能让我们少跑路,为乡政府的办事作风和服务态度点赞。”韩延清说。

“大叔,国家规定60岁以上就可以申领养老金了,您今年59岁,时间还没到,我们先登记,明年第一时间通知您来办理。”

“目前,大病医疗救助范围包括恶性肿瘤、尿毒症、重症肝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几类,符合条件就可以申请。”

现场党员干部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群众,为群众办理医疗保险、低保申请、高龄补贴、生育服务等事项,还进行理论宣讲、政策解读、事项代办、矛盾调解等服务,真正和群众坐在一起,面对面聊家常、零距离听诉求。

“快速办理、耐心解答,真没想到我的一个小问题乡上这么重视。”唐隆台村村民冶生科说,自己反映的宅基地审批程序问题,第一时间得到了解答。

“‘流动办公桌’每月开展一次,群众反映的问题现场能解决的进行现场解决,现场解决不了的列入整改清单,安排分管干部制定详细措施限时办结,并做好定期回访,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使‘零距离’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成为现实。”石灰窑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马迎旭介绍,通过下沉基层服务力量,为群众提供纠纷调解、诉求受理等服务,架起了政府与群众“心”的桥梁,群众可以畅所欲言,表达心声和诉求,干部也能了解真问题、掌握真情况,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当日,石灰窑乡“流动办公桌”共收集关于养老政策、法律咨询等问题共29件,现场办结15件,纳入后期整改清单14件。

“我们组织力量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面对群众遇到的问题,基层党委政府是立刻回应、主动作为,还是怠惰因循、坐等来办,实际效果大不一样,群众感受也大相径庭。”石灰窑乡党委书记张晓峰说,他们将进一步整合党建资源,用足用好相关政策,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积极性,着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便民利民上多走一步,在提供服务上再近一些,确保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条条有整改、件件有落实,真正让党旗在服务群众一线高高飘扬。

创新性将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改变的不只是办公场景,更折射出党委政府工作理念和务实作风的大转变。

近年来,平安区结合干部作风能力专项提升行动,将“一线工作法”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的有益尝试和转变干部作风的有力举措,探索打造“流动办公桌”“马路办公”“我为城市挑毛病”“理法官驿站”等系列党建服务品牌,把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党员干部作风从“被动”变“主动”、由“等事”变“找事”、把“群众跑”变“干部跑”。(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