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都知道,康熙皇帝年轻的时候,爆发了一场巨大的叛乱,这场叛乱是由几位汉人藩王引发的,差点毁了清王朝的统治。

历史上把这场叛乱称为“三藩之乱”,但是我们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清王朝刚刚入关时,顺治皇帝依据功劳,册封了四位汉人藩王,但是为什么参与叛乱的只有三位?还有一位是谁,那时候他在干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清初四王

明朝末年,奸臣当道,民不聊生。1627年,崇祯皇帝即位后,不想像之前的皇帝一样碌碌无为,于是决心改革。

他杀了大太监魏忠贤,整顿吏治,但是难以改变明朝历代帝王遗留下来的问题,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明朝烽烟四起。

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势力极为强大,对崇祯皇帝产生了极大威胁;同时外面还有后金虎视眈眈,一直想入主中原。

1630年,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谋反罪杀了大将军袁崇焕,明朝军心涣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多年发展,李自成势力迅速壮大,号称“闯王”。1644年4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入驻皇宫,崇祯皇帝逃到煤山,在一个歪脖树上自缢,明朝灭亡。

李自成自立为皇,年号“大顺”。刚刚进入北京时,他严格约束手下,还算得上贤明。但是没几天,农民领袖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

他不断地向富人征收钱财,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有吴三桂一家,并纵容手下刘宗敏抢走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

吴三桂原先还在犹豫是投靠李自成还是后金,但是李自成的行为让吴三桂彻底恼怒,于是吴三桂假意投降李自成,后来打开山海关城门,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则仓皇逃走,吴三桂因此也受封“平西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清兵入驻中原,还有三位汉人将军功不可没。第一位便是孔有德,他是明末的将领,原先跟随毛文龙,但是后来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他又投靠了巡抚孙元化。

1631年,孙有德背叛明朝,发动“吴桥兵变”,攻下明朝多座城池。而后被崇祯皇帝讨伐,于是他投降了后金的皇太极,自此跟着皇太极南征北战。

1644年,也就是顺治元年,孙有德跟随顺治皇帝和多尔衮出兵山海关,赶跑了李自成。1648年,顺治皇帝派孙有德出兵广西,封其为定南王,随后两年间,孙有德占领广西全境。

第二位是尚可喜,他与孙有德一样,也是明末的将领。1634年,尚可喜背叛明朝,投奔后金,自此跟随皇太极对抗明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44年,跟随顺治皇帝入关,追击李自成残余势力。后来跟随孔有德出征湖广,占领湖南全境;1649年,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后来入驻广州。

第三位,就是耿仲明,他与孙有德一样,原先在毛文龙手下,后来投奔了孙元化。1632年,跟随孙有德反了大明,帮助孙有德攻陷登州。后来随清兵入关,镇压农民起义,每次孙有德出征都带着他,他自然也沾了不少光,顺治六年,耿仲明被封为“靖南王”。

后来耿仲明因为自己的部下私自放了逃人受到牵连,于1649年自缢身亡。顺治帝亲政后,他的儿子耿继茂继承了他的王位。

清初的这四位藩王,纷纷卖国,封王是他们生命的高光时刻,但也是他们悲惨结局的导火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三藩之乱

顺治皇帝册封了四位藩王之后,励精图治,平复叛乱,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时顺治皇帝6岁即位,13岁亲政,在位18年,虽说让清王朝逐渐强大,但也留下了很多的隐患,最为严重的就是朝堂内鳌拜独大,朝堂外三位藩王的势力也逐渐强大,到了康熙即位,就需要挨个收拾这些烂摊子。

看到这里众人可能十分疑惑,清初,顺治皇帝明明是是册封了四位藩王的,为什么到了康熙时期,只有三位藩王叛乱呢?

那是因为顺治九年,明军残部李定国率军攻打桂林,与定南王孙有德展开了一场输死较量,孙有德大败,带领妻妾自杀身亡,他的儿子孔廷训在逃跑时也被明军抓住杀了,因而他的王位并没有后人承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8岁即位,那时候天下太平,三王的势力逐渐强大,拥兵自重,根本看不上这个小皇帝。而朝堂内部,鳌拜把持朝政,也没有把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幸而有孝庄皇太后坐镇。

14岁时,康熙正式亲政,16岁铲除鳌拜。随着康熙的亲政,他越发觉得三藩问题的严重性,不光他们的兵马越来越多,而且胃口也越来越大。

康熙曾说过,国库收入,大部分都进了三藩的口袋,三藩每年以兵马,镇守三省的理由,向朝廷要大量的金银。

其实他们个个都是土皇帝,自己家比国库有钱多了,但是他们还是不断地要钱,根本没把这个少年天子放眼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历史的经验,但凡是一个王朝有藩王坐镇,这个王朝就有一定的危险,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安史之乱,个个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康熙帝自然很担忧。

三位藩王中,以吴三桂的势力最为强大,并且康熙帝从小就对吴三桂印象不好。因为顺治帝驾崩时,吴三桂带兵来祭奠,严重违反了制度,但是当时无人敢说。

1673年,康熙决定削藩,因为平南王尚可喜给康熙提供了一个契机。尚可喜上书康熙,说自己年纪大了,要告老还乡,请求让自己的儿子尚之信继承自己的王位。

康熙给予的回复是准予尚可喜告老还乡,但是不允许他的儿子继承藩王之位。明眼人看得出来,康熙这是要撤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回复,尚可喜肯定不乐意,但是尚可喜并没有造反的想法,所以他最后颐养天年了,结局较好。不过他的儿子尚之信夺权,将尚可喜架空了,并随时准备造反。

而此时吴三桂也看出康熙的心思,于是迅速联系尚之信以及现任的靖南王耿精忠,商量对策。

最终吴三桂决定先发制人,向康熙上折子,希望康熙给他一个更大的地盘来安置家眷和军队,这实际就是敲打康熙,让他断了削藩的念头。

所有人都知道吴三桂什么意思,但是康熙帝既然看出吴三桂有反心,于是决定先发制人,下令满洲军去镇守云南,让吴三桂的兵马退出山海关外,实际上就是撤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帝的决定令吴三桂万万没想到,他根本不知道这个20岁的天子哪里来的底气。

但是此刻吴三桂仍然没把康熙放眼里。他马上揭竿而起,为“三藩之乱”打响了第一枪。他率先称帝,由云南出发,先后攻略贵州、四川、湖南。

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之信看到吴三桂如此势如破竹,于是纷纷响应,整个清王朝的疆土瞬间沦陷大半。

这时候朝廷动荡,大臣们纷纷提议向“三王”求和,但是康熙帝坚决不同意,下令处死吴三桂在京都的儿子吴应熊,斩断了讲和的后路,也断了朝廷大臣讲和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康熙敢这么做,其实是康熙帝对于如何对付“三王”,心里已有想法。首先,吴三桂势力最大,最先起兵,康熙就集中主力到湖南前线抗击吴三桂,将其余兵力分成两部分去对抗其余的两位藩王。

并且对待三藩采取不同的政策:康熙下令撤销吴三桂的一切官爵,但暂停撤销耿精忠和尚之信的藩位,彻底孤立吴三桂。

康熙又下令,吴三桂的旧部,只要不参与叛乱,一律不追究。并且康熙大胆任用汉人将军、士兵去平叛,让汉人看到了他满汉同等对待的做法,笼络人心。

康熙帝亲自在前线指挥,攻打吴三桂,仅仅过了五个月之久,1678年夜里,吴三桂病逝,他的孙子吴世璠即位,但是这人可没有吴三桂的谋略,只用了不到两年,就被康熙皇帝打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世璠被打败后,尚之信和耿精忠先后都投降了,不过他们并不是真心投降,后来尚之信被人举报密谋造反,被处死。耿精忠再一次造反,被抓住之后凌迟处死,“三藩之乱”彻底结束。

平定三藩是康熙一生中最大的战绩,从那以后,康熙又收复台湾、噶尔丹,打败沙俄,将我中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创建了一个新的盛世。

三、结语

自古以来,地方势力与皇权的斗争就很激烈,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地方势力过大,无疑对皇权是一种威胁,所以当权者必须要铲除。

就如清朝的三位藩王,尽管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如果不能急流勇退,最终也只能落得一个不得善终的结局。

参考资料:
《康熙平定三藩及其善后措施》国家清史纂修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