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万东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是五年前的夏天。

7月24日(2019年),一封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几经辗转,送到了云南省曲靖市阿都乡林万东手上。

而当时,他正在工地搬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让工地都闪烁着知识的光芒,这一幕被定格、在互联网上疯狂刷屏,几乎全网都在为这位自强不息的学子点赞,其身上被附上多个标签,如“寒门贵子”、“搬砖上清华”等。

有赞美、羡慕,自然就有嫉妒、嘲讽,彼时网上有些人酸溜溜地说:

“就算考上清华,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改变现状。”

如今五年过去,当初的“搬砖清华生”改没改变他的命运?揭开谜底之前,得先说一说大众口中的“寒门贵子”——林万东。

自跨入千禧年以来,社会持续唱衰,直言不讳的说:“寒门再也无贵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而每每有寒门子弟考上清华、北大,无一不是当地热点新闻,更是一众家长所追捧的“明星学生”。

恰好,林万东就是典型的“寒门贵子”。

他出生于云南宣威市阿都乡,一个深度贫困的小山村。贫困二字写的容易、说得容易,实际情况却超乎人的想象。

大众定义“贫困”,往往都会用吃不饱、穿不暖来表示。可中国致力于脱贫几十载,除建国初期有部分人吃不起饭之外,改革开放之后,吃不饱、穿不暖便不再是“贫困”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就业环境。

若以林万东为例,他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就业环境,即便是和普通家庭的孩子比,依旧称得上“割裂”——一边是轻松坦然,另一边则是迷茫无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通家庭的孩子能正常上学、放学、嬉戏玩耍,从不会为生活困扰,若是有兴趣,大人还会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学学舞蹈、练练跆拳道。于林万东而言,能不能正常上学都是一种奢望。

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贫困孩子的人生现状:学习好,不代表能有好出路;学习不好,只有打工一条路。

林万东如此,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亦是如此。

故,才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自小就清楚家庭现状,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林万东家,林父常年患病,家里生活开支、三兄妹的学费基本全由林母一个人在昆明打工维持。

一个人供养五个人,可想生活压力有多大。林万东很小就能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只要一有时间,就会主动帮家里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家庭中,别说报兴趣班,一年到头甚至都没有新衣服、新鞋子,几乎都是老大穿剩下的,老二穿;老二穿剩下的,老三穿。

穷,不再是形容词。

走出大山,是他们唯一的念想。

要想走出困住爷辈、父辈的大山,最便捷的方式只有一条——读书。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能去更广阔的天地,到时找一份好工作,人生自此发生逆转,林万东就曾在日记中写下:“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会有日后的无限可能。”

值得庆幸的是,林家虽穷,却从不哭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哭穷”,对孩子的影响可不小。想必多数人少年时,经常会听父母这样说:“家里面省吃俭用供你读书,你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要辜负了大人们的期待。”

“我们做父母的实在不容易,省吃俭用,全都是为了孩子。”

乍一听,情真意切,会感念父母的不容易。

再一听,真情少了几分,自我感动着实不少。

有太多父母总是用自我感动的方式教育孩子,认为自己付出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就应该有所报答。

因此屡屡哭穷、扮惨,希求以弱势者的身份来换取心理上的安慰,结果换来的是孩子叛逆、不解、挣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林家,几乎很少听到父母抱怨、哭穷,更多是对孩子的鼓励。因此这个看似并不富足的小家庭,始终幸福、美满。后来走红网络的林万东面对记者采访时,谈的最多的就是家人和家。

是这个小家,给予了他向前奔跑的力量;是他的家人,让他有了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是家人组成的家庭,促使他取得傲人的成绩。

这一切,与家人有着密切联系,家人就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当然,家庭是他考上清华的助力,而他自己则是考上清华的理由!源于家庭境遇,他从小就很懂事,一方面表现在勤快,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务实。

务实,即现实。

有人曾问林万东:“你有迷茫过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万东摇了摇头,目光异常坚定,因为他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好好学习、考大学、找个好工作。

目标坚定,才会全力以赴。

从小,他的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至于考上清华大学,外界给他附上“搬砖上清华”、“寒门贵子”等标签,他自己倒并没有特别激动。

当走出高考考场那刻,没有彷徨、没有迷茫,一直以来,林万东都表现得十分稳重,即便他估算高考成绩在七百分左右,依旧如此。

高考结束,为补贴家用,他去了工地上搬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他不会因高考成绩而自傲,而是尽可能想办法为这个小家做点事,替母亲减轻点负担。

这并非个例,许多普通家庭、贫困家庭,乃至于较为富裕的家庭的孩子,上大学期间或多或少都会打寒暑假工,部分人为出去玩,也有部分人是挣下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一贯,会觉得这部分人“懂事”,起码在父母眼里是懂事的。

7月24日(2019年),林万东照常在工地上搬砖,一封清华大学的录取书几经辗转送到了他手上。

这一刻,被相机定格,随即在网络上疯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瘦的身影、艳红的通知书,背后是建筑工地,此情此景触动着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纷纷为之点赞、留言。

“寒门贵子”、“搬砖上清华”等成为林万东身上的标签,他成为了一众家长口中的好学生、学子们的榜样。

媒体纷至沓来,采访所问问题无关乎学习方法、人生心得、未来打算,之后媒体以寒门、天才、搬砖少年等主题为切入点,大肆报道。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越来越多人了解到林万东的事迹。

一应报道下,留言多以赞美、羡慕为主,不过也有人唱衰,乃至留言:

“考上清华有什么用?毕业还不是照样要找工作,能改变现状吗?”

初看,无非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戾气太重。

再看,细品又有几分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然,这种消极心态不可取,可生在这样的家庭,考上大学真能改变命运?于是乎,又不得不提到一个老话题:读书有无用论?

答案是肯定的,读书一定能改变命运。

什么是命运?即所行所见。假使林万东没能考上大学,或许这辈子都将在工地上搬砖,可考上清华大学后,他仅仅只需要在工地上停留几个月。那几个月,他将挥洒汗水、肆意青春,最终收获一笔可观的收入。

正是考上大学,才将他和搬砖的羁绊减少,这不就是改变了命运?至于未来,那还得靠他自己去闯、去拼。

结束搬砖生活后,林万东踏入清华大学校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入大学,确有几分陌生感,对课业生活多少显得有些手足无措。那不是迷茫,只是到一个新环境后的不适应。

他清楚要的是什么,也明白要做什么。

大一下学期,他转入经管学院,专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转专业之后,相对学的更吃力,毕竟课程落下不少。

为弥补和同学的差距,林万东几乎成天泡在图书馆、教室。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业成绩有很大提升。

当然,学习并不是他的全部,只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许多人曾问过一个问题:“考上大学究竟能学到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太多大学生走出大学校园,掌握的知识甚至及不上高中,因此在互联网上经常看到一些视频,内容为“大学生不会做小初高作业”。

博人一笑背后,令人深思。

知识永远学不完,一如学海无涯,一个人更需要健全三观、增长见识,学习知识并不是上大学的全部目的,去培养一个更完整的自己才是最终目标。

从前几乎只有学习的林万东,在大学学会了游泳,爱上了跑步,相较于高考结束、在工地上搬砖的消瘦模样,壮了不少。

有记者采访他,问起在大学最大的收获,他说:“思想更成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不是单一的健全三观,而是思想层面的升华,过去他的目标只有一个:考大学、找好工作,如今又多了一个:愿化作一颗小小的“炭火”,温暖他人。

而这,即是他在清华真正的收获,这份收获来自于学校老师、同学,以及诸多学长们的鼓励、支持,还有那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刚进校园,学校广播就在讲述邓稼先先生的事迹。

话剧社,还时常排演《马兰花开》。

稼先先生的故事,让林万东备受感动。

后来学校又报道了“炭火教授”赵家和的事迹,这位老教授常年无声资助贫困学子,直到其逝世四年后,外界才知道这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位位先辈、老师的事迹,让林万东对人生有了更深层的感悟,不再局限于个人发展,而是以赵家和、邓稼先等人为榜样,想化作一颗小小的“炭火”,即便无声燃烧,也能为他人带来些许温暖。

2012年6月,林万东即将毕业。

外界对这位有着诸多标签、早年走红网络的顶级名校毕业生,表现得十分关注,期待他就业的选择。

让人意外的是,他既没有走科研这条路,也没有选择在大城市打拼,而是参加了选调生考试,准备回家乡参加基层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期望值越高,越接近现实就越失望,多数人对林万东的选择表示难以理解,林万东对此倒也理解,坦然的说:

“有些期待并不一定合理。”

对于每一个被过度关注的人,外界其实都很难理解他所面临的情况、环境,以及当时的想法,只会以自我为主,想当然而已。

以林万东为例,大众认为其家境贫寒,好不容易考上清华,即便不继续深造,起码也该在大城市找个好工作,有可观的收入,以改善家庭。

可对于林万东来说,首要选择是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其上大学前,就已经想好毕业之后就回家乡,母亲年事已高,操劳一辈子,身边总得有人照顾,他想离母亲近一点。

再加上大学这几年耳濡目染,虽不能成为邓稼先、赵家和那样的人,也想作为一颗小小的“炭火”,温暖他人。

大四这年,得知定向选调生招考信息后,他立即报了名,开始着手选调生考生。当时学校组织了一大批参加基层建设的学长对参加选调生考试的学生进行培训,和学长学姐们交流过程中,他对选调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是一门不容易被外界关注的群体,他们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兴许换不回来功名利禄,但一定能为所在地区添一块砖、加一片瓦。

他们所求,也只是如此。

恰如林万东所说:

“轰轰烈烈也罢,默默无闻也好,做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怀揣这样的想法,林万东回到了云南昆明市东川区,在东川区委办公室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这段旅程,注定了不平凡。

作为昆明曾经唯一的深度贫困县,要想让东川富起来、走出去,势必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艰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