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人把粽子做成了成都“非遗” 坚守传统但更大胆:辣条粽、火锅粽也要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这家人把粽子做成了成都“非遗” 坚守传统但更大胆:辣条粽、火锅粽也要做

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端午节前夕,成都市金牛区营康西路的赵粽子门店排起长队,热闹非凡。因供不应求,这里甚至还开启了“限购”模式——每人限购20个。

粽子的不少,但是把它做出特色的不多,做成“非遗”的更是凤毛麟角。“老成都·赵粽子”成功申报为金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前不久,还申报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端午节前夕,封面新闻记者前往探访了这家藏在成都老小区里的粽子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粽子社区店外排起了长队

粽子也“限购”

“前店后厂”模式运行

6月6日下午,营康西路65号院内热闹非凡,这里几家粽子铺,都有工人在铺子外熟练地包着粽子,来往的居民货比三家认真选购,为这个老小区平添了不少烟火气。

往里走就能看到赵粽子的门店了,切、配、包、煮、晾、装、卖……操作棚内员工“各司其职”,棚外市民排起了长队。

在显眼处,还贴上了提示告诉来者,不是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为了让更多人买到粽子,这家店“骄傲”地开启了限购——每人限购20个。

店铺内,记者见到了“赵粽子”第四代传承人赵萌,她说,目前店铺是满负荷运行的状态,每天粽子供不应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萌接受采访

不同于赵粽子工厂的季节性,赵粽子社区店是全年营业,日常每天销量是以“千”为单位,而最近端午前得用“万”为单位了。“我们门店的产量一天就有一两万个,平峰期每天差不多能卖千把个。”赵萌介绍,工厂目前每天的产量也是两三万个。

尽管如此,粽子还是供不应求,他们只能通过增加人手、延长营业时间、限购等方式来运营。“日常门店会只有几个人,但是每到端午的时候,我们整个店铺员工有40个人左右。”赵萌说,端午节前后店铺也是24小时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粽子

自称四代传承

粽子成功申报了“非遗”

小时候的端午节,母亲总会早早地起床煮粽子,等到赵萌一睁眼,满屋子粽叶飘香,格外清甜。这便是她对端午佳节最深刻的记忆。

她介绍,她家粽子传承至今四代,自己是第四代传承人。“我们家做粽子多年,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目前四川唯一的粽子品类非遗。”

最初,母亲的粽子只是做给家人吃,并没有打算开店做生意,但是陆续有亲戚朋友找上门来购买。慢慢的,这家粽子店就开起来了。赵萌说,“当时他们几毛一块一个找我们买,然后家里才越做越多,做到后来这个样子。”

2006年,从市场管理专业毕业的赵萌在外企已经工作了近10年的时间,为了更方便照顾父母和未出生的孩子,她辞职回家,来到了自家的粽子作坊工作。

回到作坊后,赵萌一边向母亲学习包粽子技艺和手法,一边思考小作坊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粽子

2013年,赵萌带着粽子走出营康西路,选择了一处近千平方米的厂房作为生产基地,但因为后续的发展与探索,基地逐渐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2016年,赵萌又将工厂开到了成都金堂县,规模扩大的同时,随着现代科技水平和机械的发展,她选择将古法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大批现代化设备进入了她的工厂。

2018年6月,在当地政府推荐下,“老成都·赵粽子”成功申报为金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前不久,还申报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煮粽子

第四代人更“与时俱进”

辣条粽、火锅粽、回锅肉粽不断突破

赵萌眼中,做粽子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产业,但它必须与时俱进,而不能抱残守缺。

“我觉得需要改变的是,别人知道它的方式或者说购买的方式。”赵萌说,最初大家都是人传人,但现在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一样,她认为应该通过“线上”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粽子,最终认识粽子。

今年,他们第一次开始进行线上销售,但不久就出现了爆单的情况。这也是导致目前粽子供不应求的原因之一。因此,他们不得不关闭线上销售渠道,以满足现有订单的需求。

除了销售方式的迭代更新,在口味上,赵粽子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记者在门店的立牌上注意到,粽子主要分为甜咸两个类型。包括招牌大肉粽、蛋黄鲜肉粽、豌豆腊肉粽、麻辣火锅粽、蜜枣粽、豆沙粽、桂花粽……价格以荤素为主要区别,每个粽子价格从4.5元到13元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粽子价格

“粽子是可以包罗万物的,很多食品都可以和粽子融合。”赵萌说,因此,近年来他们和多个食品、餐饮企业合作,推出了具有品牌特色的粽子,例如辣条粽、火锅粽、回锅肉粽等。

然而,赵萌还有一个想法,她希望可以再打造一个以包粽子为载体、传播端午传统文化的基地。从30多年前小区里的家庭作坊,到建厂扩产,再到拟打造粽子文化生态基地,这家从小区“生长”起来的企业正在蜕变为一个“粽子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