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一份来自项英的电报,让毛主席愤怒到几乎颤抖。这封电报上是什么内容,为何一向冷静的毛主席会如此愤怒?

高敬亭,本名高志员,1907年诞生在河南省新县的贫寒农家,家中生活困难,父母供他读了六年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革命的风潮激起高敬亭内心的革命火种,1928年,毅然加入工农革命军,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高敬亭英勇无畏,屡立战功,逐渐成为鄂豫皖苏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担任光山县委书记期间,高敬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成功创建光山独立团、赤卫师和游击师,极大地增强鄂豫皖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敬亭积极组织并发动群众参与革命斗争,使地方武装在抗日战争中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高敬亭成功领导多次针对国民党军队的游击战,有效地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1934年,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高敬亭被赋予重建红二十八军的重任。

在大别山区的艰苦环境中,高敬亭领导部队进行英勇的游击战争,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即使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毫不退缩,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高敬亭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推动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率领部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谈判,共同抵御日本侵略军。

在高敬亭的不懈努力下,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5月,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党组织考虑到战略形势的需要,下令让新四军将领高敬亭率领部队朝大别山进发。

高敬亭基于自身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对部队实力的考量,做出拒绝服从这一命令的决定。

随着自身实力的壮大,高敬亭开始自恃有功,居功骄傲,大搞个人权威,排挤中央派来的干部,不服从组织调遣,给部队造成不小的损失。

高敬亭的所作所为,不仅给新四军造成一定的损失,更严重影响部队的稳定和士气,党组织对高敬亭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教育。

党组织对高敬亭进行批评教育,新四军内部的领导层对高敬亭的处理存在分歧,项英和叶挺认为高敬亭的行为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和军事原则,必须予以严厉惩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人决定将高敬亭关押起来,作出开除其党籍、军籍,判处枪决的决定,此举在新四军内部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

许多人对高敬亭的遭遇感到惋惜和不平,认为他错误虽然严重,但并非不可挽回。

可惜,项英和叶挺坚持认为必须维护党的纪律和军事原则,对高敬亭进行严厉惩处。

当高敬亭被枪决的消息传回党中央,毛主席收到来自新四军军部的一封紧急电报,在这份电文中,项英措辞强硬地表示对高敬亭的处罚决定,并解释他们的理由。

得知高敬亭被枪决,新四军事先没有向中央请示报告,毛主席看了电文后气得发抖。

主席愤怒地指出,项英和叶挺在处理高敬亭事件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党的利益和团结抗日的大局。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国共合作正处于关键时期,任何不利于团结的行动都可能给革命事业带来严重损害。

高敬亭作为新四军的重要将领,生死不仅关系到个人命运,更关系到党的团结和抗日大局。

毛主席认为,项英和叶挺在处理高敬亭事件时犯严重的错误。这种做法不仅违反党的组织原则,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可高敬亭已经死了,结局无法挽回。

1975年,病入膏肓的毛主席依然关心着国家的未来和历史的公正。主席对高敬亭被杀一案牵肠挂肚,特嘱相关部门重新审查此案,以期迅速昭雪真相,为高敬亭恢复名誉。

1977年4月,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审议,高敬亭获得平反,追认为革命烈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敬亭能力全面,指挥作战出色,绝对是一员猛将,虽有错误但不致死,他被冤杀项英和叶挺需要负一定的责任。

晚年,毛主席积极为高敬亭平反,体现主席对历史公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