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刘锋:

“我对长江有一种独特的情感”(美丽中国·面孔

本报记者 刘发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11日 第 08 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省荆州市长江荆江段晴空万里,水清岸绿,碧波涟漪,生态廊道美景显现。
  叶力铭摄(人民视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锋同长江沿线村庄的老乡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锋的部分考察笔记。
  以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水乃生命之源,大江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和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空间。

蜿蜒的长江,滚滚东流,涵濡钟灵毓秀的大地,翕聚万物生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创造了缤纷多彩的长江文化。

在长江边长大,头顶着长江的天,喝着长江的水,受长江文化浸染,且听刘锋与长江的故事。

18个春秋考察长江文化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总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在曾经一段时间里,我们对长江文化的研究处于零星、浅表和断续的状态。”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刘锋说。

20世纪80年代,长江流域众多专家、学者呼吁改变长江文化研究“割裂”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初,刘锋向单位提出编纂长江文化大系图书的建议。很幸运,单位十分重视,将长江文化大系的编纂工作作为20世纪末重点文化建设工程立项,并委任刘锋为丛书执行主编兼秘书长。

为了深入挖掘和研究长江文化,完成这一图书编纂工作,刘锋开始了漫长的长江之旅,前前后后总共耗时18个春秋,行走长江流域数万公里进行考察。

刘锋背起行囊,走在长江沿线的高山沟壑、峡谷丛林、古村老宅、乡间祠堂间,饿了吃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喝自带的茶水或乡间的泉流,晚上则投宿乡民家或者干脆在山中露宿。在那通信不发达的时代,有时,刘锋甚至一连数月没法与家人联系。

外出考察需要面对诸多挑战,但收获也是丰富的。

有几个月的时间,刘锋独自对四川大巴山深处进行了考察。在途中,刘锋看到了名山名岭的壮丽、名河名溪的奇秀、名胜名迹的厚重,尤其是大雨中忽涨忽退的山溪水,骇人心魄,飘飞的云雾在大山间时隐时现,使刘锋对长江的地文有了深刻的认识。

民风民俗的绚丽、山村小镇的古朴、古老巴人的遗韵、薅草锣鼓的豪放,当这些在刘锋眼前一一呈现的时候,他心中的感觉愈加强烈——那始自洪荒的力量、嘹亮的巴音、荡心的锣鼓、摔酒的刚烈,历经几千年传承,竟能如此生生不息,代代相继而不衰,可见长江文化的巨大生命力!

一路上,巴人后代的坚毅与朴实给刘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锋在深山老林、人迹罕至之处,收集到大量的口传和纸质文化资料,他还沿途记下了不少采访的笔记,这些都成为他研究和发掘长江文化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考察让刘锋深知,要想把长江文化大系这套书编好,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尽可能多地走到长江的各个角落,才能真正感受到长江的脉动。

1997年,刘锋主持起草了16编128卷的长江文化大系总纲,并同时吸引了另外两套长江文化大系总纲的加盟,这不仅丰富了总纲的内容,还引起了海内外众多专家的关注,有近400名专家学者加入,在刘锋看来,这正是长江文化独特的魅力使然。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拥有24编192卷的《中华长江文化大系》终于编纂完成,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几乎全方位地展示了长江文化。

在这套丛书中,读者可以了解到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地质地貌、气候环境等基本信息,也可以深入了解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详细内容。

挖掘长江文化生态内涵

长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教会了人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长江文化研究越深,刘锋越感到其中生态内涵的丰富与重要。生态内涵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民与自然互动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利用长江水资源建设了众多水利系统,包含着许多生态智慧。

“长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模式、‘仁爱万物、以时禁发’的环保意识,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刘锋说,这些文化内涵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长江流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长江流域已建立与保护长江江豚相关的自然保护区13处,保护了近80%的种群;长江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98.1%,长江干流连续4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在刘锋看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上,汲取长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充分挖掘长江文化中的生态内涵,有助于保护长江流域独特的生态资源,整合沿江各地区的资源,凝心聚智,共同探索适合长江流域的发展模式。

多种方式讲好长江故事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长江文化永葆生命力的关键。

长江厚重的文化,更要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为此,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一直在探索。

“我们组织200多位画家和书法家,历时5年整,创新绘制了《长江魂:中华长江人文山水》国画长卷,在总长度超过600米的画卷上,依据《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丛书内容创作而成的1300多个长江流域历史文化景观悉数呈现,这一国画长卷已在国内外多地巡回展出。”刘锋说。

同时,刘锋和团队也看到,当今世界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也给讲好长江故事带来了新的机遇。

“由此,我们又组织50多位数字绘画家,耗时5年之久,创作成《长江魂:中华长江自然山水》数字画长卷。”刘锋说,这一长卷采用数字技术一镜到底,动态展示了长江流域的点点滴滴,在2023年由日本京都国际交流会馆、美国纽约当代艺术中心等联合举办的高级别年度世界艺术展览中广受关注。

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迅猛,很多传统文化项目借助新技术实现了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上的大幅跃升,长江文化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

为此,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从2023年起投入长江文化大模型的研发中。该大模型可以实现数字化集成、智能互动体验、赋能文旅发展、增强国际传播效能等功能,是研究长江文化的专业模型,可助高校、研究机构、学者对长江文化进行纵深、精进学习与研究,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支撑。

刘锋告诉记者:“我们对该大模型进行扩充,形成了‘长江文化建设新高地’平台,汇聚了国内100余所顶尖高校的500余名资深专家、学者,超过2000家国内核心人文综合性期刊,共同形成对长江文化的纵深、集群式研究和传播阵营。通过这个平台,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可以共享研究资料、交流学术成果,共同推动长江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我对长江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作为长江的子民,讲好长江故事,让长江文化在世界大河文明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我们仍将为之不懈奋斗。”刘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