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688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青少年自残、自伤是为了快速释放压力

02、自残、自伤可进一步发展为自杀

03、父母发现孩子自残自伤后,如何避免发生悲剧?

04、创伤修复师Lucy曾自残过,如今已转为人生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后,很可能会自残、自伤,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比如孩子用小刀、玻璃片划自己,用圆规戳自己,用烟头、打火机烫自己,用头撞墙,用手使劲掐皮肤,这都属于自残、自伤行为。

有些病情严重的孩子还会想自杀,趁着旁人不留神,从楼上纵身跃下,或者抓起一大把药塞进嘴里。

如果孩子真的自杀身亡了,父母会错愕不已,难以从悲伤中走出来。如果孩子自杀未遂,父母也会吓得不轻,恨不得全天24小时都守在孩子身边,慎防悲剧发生。

所以,如果父母知道孩子自残、自伤,往往会误认为孩子想自杀,急忙制止,甚至因为着急心疼而斥责孩子。

其实,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残自伤与自杀背后的心理活动是截然不同的。父母的应对方式也不应该是指责、辱骂或者嘲讽。

01、青少年自残、自伤是为了快速释放压力

在罹患精神障碍的青少年群体中,有自残、自伤行为的比例是比较高的。有的孩子长期如此,留下了令人触目惊心、难以修复的伤疤。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自残、自伤后,除了心疼、担忧外,还很可能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自找苦吃?孩子是不是叛逆,故意跟父母作对,存心让父母难受?

父母的这种认知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康复,还容易迅速恶化亲子关系!

青春期叛逆有“真假”之分,孩子出现自残、自伤的行为,这是罹患精神障碍的表现,父母不能再当成“叛逆”来看待了。

其实,青少年自残、自伤,最主要的目的是快速释放压力,暂时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那他们为什么那么痛苦?是因为他们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不断自我否定。如果他们去主流精神科就诊,几乎百分百会被诊断精神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

而躯体上的疼痛,有可能可以缓解心理上的痛苦和压力。

美国心理研究者布瑞森(Bresin)指出,当人们的消极情绪越多,他们从疼痛消退中获得的解脱感就越强烈。

如果他们经常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绪,尝试了常见的减压方式又无效,又急切地想快速摆脱消极体验的话,他们就很容易自残、自伤。在生理疼痛的释放中,负性情绪暂时得以减轻。这是自残、自伤反复出现的心理因素。

很多内心极度痛苦的人在自残、自伤时,只感受到很少的疼痛感,甚至完全不觉得疼,反而有放松、愉悦的感觉。

有的人甚至会“自残成瘾”,接二连三地用这种方式来快速缓解压力,而且自残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对于伤口留疤,影响外貌和身体损害等不良结果,他们其实非常清楚,但就是控制不住。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自伤自残者属于“微笑型抑郁症”患者。他们平时刻意隐藏自己的痛苦,装作若无其事、甚至是阳光积极的样子。有的患者甚至把父母都瞒过去了,直到父母发现他们自残自伤、甚至是自杀身亡的那一刻,才知道自己孩子出问题了,追悔莫及!

2021年5月,成都49中学生小林在校坠亡。起初小林父母不相信孩子是自杀的,说明明上学时孩子还笑着跟父母说再见,怎么会寻短见?他们质疑学校有人害死了孩子。

直到调查部门公布了小林自杀前的监控录像,发现小林曾偷偷躲起来自残,他的父母才接受了事实。

青少年如果罹患了微笑型抑郁症,并在校发生意外的话,父母往往感到非常震惊、一时之间难以接受,会到学校讨要一个说法,而这很容易引发社会舆论。

很多父母想不明白,“我的孩子好好的,平时活泼、开朗,他怎么会自杀呢?”这是因为大众对微笑型抑郁症缺乏认识,认为抑郁症患者就一定是沉默寡言、抑郁寡欢的。

去年7月,一代天后李玟因抑郁症自杀去世。大众很难将一向活力四射、热情如火的李玟跟抑郁症联系在一起。但事实就是如此,悲剧无可挽回。李玟的去世,让越来越多的人打破了对抑郁症的刻板印象,并意识到微笑型抑郁症(又称“阳光抑郁症”)的存在。

02、自残、自伤可进一步发展为自杀

青少年一开始自残、自伤时,并不是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相反,他们是为了自救,想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然后继续生活下去。

可如果他们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越积越多,内心越来越痛苦,自残自伤也难以快速释放压力时,他们很可能会开始出现自杀的念头。因为他们非理性地认为只有死,才能解脱痛苦。

但在一开始,这只是个念头,他们对死亡感到恐惧,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这是不理性的,所以一般不会实施行动。

但是,如果父母还不高度重视孩子的问题,孩子的病情愈演愈烈,他们就有可能真正采取自杀的行为!

也就是说,虽然,自残自伤与自杀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截然相反的,但自残、自伤很可能会进一步演变为自杀。很多自杀身亡的青少年的身上,都有自残、自伤的疤痕。

希望父母们要提高警惕,要留意孩子身上是否有不寻常的疤痕,尤其是刀划痕。如果有的话,父母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孩子所说的“我只是不小心弄伤了”,而要细心留意。

另外,有些孩子,尤其是罹患微笑型抑郁症的患者,他们自残、自伤后担心被父母发现,因此他们会刻意掩饰。比如他们经常穿长袖的衣服,哪怕是在夏天;经常用手帕、丝巾遮住手臂。有些孩子甚至选择在不容易被人察觉的身体部位进行自残、自伤。

这就要求父母要对孩子投入更多的观察和关注,才能判断他们是否真正有自残、自伤行为。

03、父母发现孩子自残自伤后,如何避免发生悲剧?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自残自伤,父母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避免悲剧发生。

第一,父母不要对孩子说“正确的废话”,因为这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还可能增大孩子的心理压力。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自残、自伤,内心简直在滴血,然后苦口婆心地劝,“遇到什么困难就积极去解决,干嘛那么傻,跟自己过不去?”“你不要那么大压力,想开一点”……

孩子何尝不懂得这些道理?但他们内心实在太痛苦了,缺乏其它有效的解压方式,是不得已才通过自残、自伤来释放负性情绪的。

有些父母心疼之余又生气,批评孩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没资格伤害自己!”“你是疯了吗!你这是作孽!”

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还对孩子讲这些话的话,孩子会更加痛苦。当他们遭受的、来自父母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越来越多,他们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想到自杀,结束痛苦。有的孩子甚至觉得自己死了,身体就“还”给父母了。

第二,有些父母主动学习心理学教程,希望能帮助孩子,这种意识是很好的。但希望父母要先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别学了一些非科学的心理学课程。

有的心理咨询师教父母,当看到孩子自残时,父母要保持平静。比如我们以前分析过一个案例,一位抑郁症中学生自残时,她的母亲因为受到心理咨询师的错误引导,她坐在椅子上静静看着女儿,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她还认为自己“接住了女儿的情绪”。

但其实,她女儿根本接受不了母亲这种表现,认为母亲十分冷漠,所以更加愤怒、激动、痛苦。

第三,当孩子自残、自伤时,父母的正确做法应该利用良性沟通三步曲——先共情、倾听,让孩子的痛苦得到一定的释放。如果孩子还是坚持想自残的话,父母要积极引导,让孩子意识到不能危及生命。

然后,父母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孩子如果自残、自伤了,父母要为孩子做好伤口的处理,以免发生进一步的感染。

而且,父母在为孩子进行消毒、包扎伤口时,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对于亲子关系的缓解也有一定的帮助。

父母要在这段时间内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和陪伴,并寻找孩子情绪比较平静的时机,与孩子平和、深入地交流,了解孩子有哪些心理创伤和困扰,要想办法化解孩子的压力。

与此同时,父母可引导孩子培养一些健康、积极的方式去释放压力,比如跑步、练拳击、向亲朋好友倾诉等等。

第四,父母要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而这能够有效预防孩子出现自杀的行为。

其实,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自残、自伤后,就意识到孩子很可能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了,想带孩子去精神科就诊。这个做法是正确的,但是父母也不能将解决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精神科大夫身上。

精神科大夫一般只会根据孩子的情绪症状,下一个诊断,然后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但治标不治本。如果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得不到修复,并反复被激活的话,很可能又会出现情绪波动,并再次自残、自伤。

而且,父母很紧张地与大夫讲述孩子的病情,希望大夫重视,但大夫每天要接诊大量的病人,他们见过太多自残、自伤的病人了,早已见怪不怪了,并不会花太多时间与父母、患者共情。

这可能会令父母和患者觉得大夫很冷漠,产生了不好的就医体验,孩子甚至受到二次心理伤害。

所以,父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家庭治疗”,并找到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图。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亲密的亲子关系是预防孩子自杀的最关键防线。

孩子罹患精神障碍,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只不过在孩子身上呈现出来而已。比如,有的父母总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不够亲密;父母之间的夫妻感情存在问题等等。

绝大部分父母都是极疼爱孩子的,但有很多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不对,经常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情感诉求,为了让孩子以后能成人成才而施加高压,盲目鸡娃;如果孩子达不到要求,父母就训斥、贬低、甚至又打又骂。

这很容易导致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父母的爱,而是父母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当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大,孩子对父母的怨恨不断升级,他们想到自杀时,几乎不会考虑父母的感受,甚至可能会以自己的死作为对父母的报复。

所以,父母双方都应该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尤其要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将对孩子愚昧、无知的爱转化成有觉悟的爱,并让孩子能够真正地感受到爱,产生对父母和亲情的眷恋。

04、创伤修复师Lucy曾自残过,如今已转为人生财富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爱人、创伤修复师Lucy在这方面的部分经历。

Lucy的父母都非常疼爱Lucy,但对她的教育方式非常严厉,Lucy不敢反抗。而且,Lucy父母二人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一样,容易争吵。这都对Lucy造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在Lucy的成长时期,她也出现过严重情绪障碍,并有过自残、自伤的行为。那时的她经常用刀划伤自己的手臂,看着鲜血流出来,再用纸巾擦拭血迹。她没有把浸满了血的纸巾偷偷扔掉,而是夹在了书架的书本中间。

时间一长,这些书里面的带血纸巾开始发臭。Lucy的妈妈打扫卫生的时候,经常闻到异味,但又不知道味道是从哪里来的,怎么都找不到味道的源头,非常苦恼。

Lucy看到妈妈愁眉苦脸、一筹莫展的样子,心里幸灾乐祸,非常开心,感觉“报仇”了!这是她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甚至成了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因为她那时候总是划手臂,还划得很深,所以她的手臂上留下了无法去除的疤痕。

我刚认识Lucy的时候,我不知道她以前自残、自伤过。我发现她总是穿长袖,实在要穿短袖衣服的时候,她就用手帕把胳膊缠起来。

我问她,为什么要缠手帕?她只是简单回答,“为了美观”。

但是,在我的陪伴下,以及她不断为患者进行创伤修复的过程中,她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疗愈。

现在,过去那段经历已经转化为她的人生财富了。她早就不再自残、自伤了,也能坦然面对自己手臂上的疤痕,不再遮掩。不少患者、家属看到她的疤痕,面露好奇,Lucy大方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经历,反而能迅速地跟患者、家属建立信任关系。

网上有句话,“正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伞”。Lucy也遭受过来自原生家庭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也出现过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

所以,她现在能更好地跟患者共情,理解他们的心里感受,并能够精准地发现、高效地解决患者的心理根源问题,帮助他们真正走向康复。

希望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和家属们也要坚定信心,当你们用高效、科学的方法解决了深层次的问题,走出了这段人生至暗时刻之后,这段经历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你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甚至整个人会有脱胎换骨般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