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篇得意之作

文/张昌国

学生时代一向理强文弱、严重偏科而学理工科的我,工作后竟阴差阳错地走上了从政的路子。在机关工作必然离不开写写画画,这就意味着我要避长扬短从事自己最不擅长的短板了。不过几十年来在干中学、学中写、写中练,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除能应对请示汇报、总结讲话等公文外,也常写一些新闻通讯、调研报告和理论研讨方面的文章,有不少作品发表在各类媒体,也获得过一些奖项。特别是在县人大工作期间,因经常在全国人大和省市人大主办的报刊上发表文章,并在省人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得大奖,受到了市人大领导的青睐,主动伸出橄榄枝,要调我到市人大工作,只因自己鼠目寸光为生活所累,谢绝了领导的好意。

在几十年来写过的众多文稿中,我最得意的一篇文章并不是发表在国家级大报大刊上,也没有获得任何奖项,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署。我之所以对这篇文章引以为豪,是因为通过它为一位憨厚的老农民讨回了血汗工钱,挽救了一个家庭,结下了一个忘年之交。

那是1999年我在县人大工作时,经常见一位土里土气但精神矍铄的老汉来访,因不是自己分管的事,对他上访的事由也没过问过。那个时候机关作风抓的不象现在这样紧,人们在工作之余经常会凑一块下下象棋,那老汉也常常站在一旁观棋,每到关键时刻他总能支出奇招,让即将落败的一方起死回生、反败为胜,机关里的几个象棋高手邀他上场对弈,都不是对手,人们开始对他的棋艺刮目相看。一来二去跟他熟了,便听他讲起了打官司的经历。

老汉叫李保荣,是南朱乐村的农民。1998年他牵头承包了水利部门在本村的田间修渠工程,他和干活的村民们非常明白,渠道修成后是乡亲们用的,就特别注重工程质量。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工程竣工后发包方竟以工程质量不达标为由,拒付剩余的一万六千多元工程款,前期支付的工程款主要用来购买了物料,剩余的这些工程款是他们的全部工钱,这笔钱在当时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尚是巨额数字,他在多次催要未果的情况下,将发包方上诉到县法院,法院通过组织技术人员实地勘查评审,确定工程质量没有任何问题,很快就作出了公正判决:责令发包方按合同限期支付工程款。

但发包方拒不执行法院判决,他就申请县法院强制执行,执行庭冻结了发包方账户,将要给他支付款项时,却突然收到了市法院暂缓执行通知书。他多次到市法院询问,开始不说原由只是让他等候,后来才告诉他是因为发包方到省人大上访,省人大要结果。就这样执行判决的事就被拖了下来。

期间他不间断地到市县法院及其他部门上访,其中也包括县人大,尽管县人大信访室人员已明确告诉他,此案已超出了县人大的监督范围,但还是经常来,他说我这是走投无路,有病乱求医。当时我只觉得他心量特别大,虽然官司缠身,却从来不急不躁,每次都是先到信访室说说情况,然后就和人们一块拍闲话、下象棋,大家对他非常同情,但也爱莫能助。

2000年春节过后,他再次到县人大,我见他情绪明显低落,面容也很憔悴,细问才得知,这两年不仅没讨回工程款,还因为打官司贴了不少诉讼费和路费,耽误了农活。春节前干了活的人们到家里讨要工钱,有些人情绪激动在家里吵闹,引得满街人观看,还拿走了家里一些东西来顶账。儿媳见年都过不好,闹着要离婚,他也感到工程款执行遥遥无期,心里十分苦闷。

对他的遭遇我心生怜悯,决定尽己之力给予帮助。那个时候我因常在省人大主办的刊物《地方人大建设》(后改名《公民与法治》)上发稿,并有文章在年度评比中获奖,与编辑们都很熟。就把他的情况写成了一篇通讯稿,想跟编辑们说说给予刊发,以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后来觉得到该事写成通讯稿没有新奇之处,又涉及到司法问题,找熟人发稿也有失公允。

联想到一年前发生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后,媒体刊发了徐杏虎烈士题为《亲历炮火》文稿,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我就和他商量帮他用第一人称自述方式重新写了文稿,文章以《亲历官司》为题,文中分“飞来的官司”、“公正的判决”、“艰难的执行”三个小标题,讲述了一个他亲身经历官司的苦辣酸咸,也反映了司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对加强人大司法监督的期望。以信件方式寄出后,没和任何人打过招呼。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他兴高采烈地来到我的办公室,说文章刊发了,拿出了杂志社寄给他的样刊,还有省人大内司委寄给他的信件,信中明确告知人大对信访案件要结果,不影响案件执行,已通知市法院马上纠正错误。看到案件有了重大转机,他高兴地要请吃饭,被我谢绝了。

没过多久,他再次高兴地来告诉我, 工程款已经如数收到。并拿来一张30元的稿费汇款单,说文章虽然署了他的名,但确实是我写的,让我一定要把稿费收下,我便提议用这点稿费小酌几杯,以示祝贺。

此后,我俩便成了忘年之交,他经常来找我聊天下棋,虽然我后来几次调动单位,他总能打听找来,我明白他这是怀揣着一颗纯朴的感恩之心。直到前几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到市里带孙女,才失去了联系。前些天我在公园碰到一个老乡,说是南朱乐村的,还和李保荣是邻居,告诉我他两年前已经去世了,生前经常拿着那本杂志给乡亲们讲他靠那篇文章打赢官司的事。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阐述过,文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鲁迅的《呐喊》唤醒了一代国人,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全国人民了解了志愿军战士,解海龙的摄影作品大眼睛女孩成就了希望工程,靳新华的摄影作品开启并推动了灵寿旅游业发展。我写的这篇文稿无法与之相比,但能帮一个普通农民解决了一点实际问题,我也觉得是篇得意之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