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选刚刚结束,莫迪政府似乎就想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再次挑起事端。有消息称,印度可能会在近期公布我国西藏地区的20多处所谓“印度标准地名”,作为对几个月前,中国公布第四批藏南公开使用地名的回应。

【莫迪政府似乎就想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再次挑起事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迪政府似乎就想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再次挑起事端】

据外媒报道,印度陆军的信息战部门在一些智库的帮助下,挑选出了三十多个西藏地区的地名,然后用印度语言,结合他们找到的一些所谓“历史记录”,对这些地点进行了重新命名,最终列出了一个地名清单。

有印度军队消息人士称,这份清单应该会在莫迪领导的新一届政府宣誓就职后发布。不过从外媒的报道看,最终公布的清单可能会有所删减,最终会保留二十多个地名。

印方此举应该是有三个目的。

首先,在今年3月底的时候,中国民政部公布了藏南地区的第四批增补地名,明确了藏南方向四个县级行政区范围内,总计三十处地点的公开使用地名,以这种方式宣誓了主权,重申了藏南属于中国的事实,在法理上,强化了对于藏南的管辖权。

【民政部3月底公布的藏南地区公开地名分布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政部3月底公布的藏南地区公开地名分布图】

由于中方的举动,会进一步向外界揭露印度是非法抢占藏南地区的事实,印度方面当时就对此事十分警惕,在外交领域不断发声,抗议中国的行动。印军处心积虑,用2个多月时间编写地名清单,也是要拿出所谓的“历史证据”,来挑战中国对于藏南地区的合法主张。

其次,新德里方面在边境问题上的行动,往往会受到印度内部政治局势的影响,这次也不例外。

在刚刚结束的印度大选之中,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没能取得预期中的大胜,获得单独组阁的权力,必须与泰卢固民主党、比哈尔邦人民党等同盟党派结盟,才能够完成组阁,正式开启自己的第三个任期。

印人党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NDA),也只在在议会内拿到了292个席位,虽然获得了选举胜利,但与国大党领导的反对党联盟之间的席位差距,已经缩小到了60席。莫迪与印人党必须想办法重新争取民众支持,提升政治声望,以巩固执政地位。

【莫迪领导的NDA联盟在议会内的优势并不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迪领导的NDA联盟在议会内的优势并不明显】

可印人党此次大选失败,一定程度上就是遭遇了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反噬,莫迪现在难以继续通过炒作宗教议题,来巩固自身地位。在此情况下,炒作中印边境议题,展现对华强硬立场,来争取民众支持,就成为了莫迪与印人党的一个选择。

况且,对华强硬本就是印度国内的政治正确,之前还指责莫迪“对华软弱”的国大党等在野党,就算看清了印人党的诡计,也无法出面反对。

最后,外界有分析认为,印度这次没有对应的公布藏南地区的地名,而是将范围扩大到了整个西藏地区,很有可能是想要在国际舆论上炒作西藏问题,配合西方展开一场新的对华舆论攻势。

据白宫消息,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即将出访印度,与莫迪就两国关系等议题展开讨论。如果印方在此时公布一份西藏地名清单,美方有可能会表示支持,以配合西太平洋上的行动。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将访问印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将访问印度】

因此,只要莫迪政府真的公布了名单,本就不佳的中印关系必然会进一步滑向低谷,中国必然会通过外交手段先对印方展开反制,随后民政部可能会再度公布增补地名。解放军也有可能在西藏举行军演,威慑印度方面。

如果中方通过研判新德里的外交动作,最终判定在莫迪的第三个任期内,印度方面不会改变对华立场,反而会在藏南等问题上越发强硬,中方在中印边境方向上的一系列部署可能会进一步加速。

就如我们之前常说的那样,中印在边境问题上的博弈,整体上仍旧是双方综合国力的比拼。中国正在发挥国力优势,推进边境地带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在未来需要的时候,内陆的解放军部队和各类物资可以快速运抵边境。

【川藏铁路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川藏铁路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

在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的基础上,解放军也可以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掌控边境的主动权。不久前,就有开源情报信息显示,中国空军的一批歼20战斗机,已经被部署到了西藏日喀则机场。

有一点要补充的是,在2003年的时候,中印签署过一份联合宣言,印度正式承认了西藏属于中国领土,中国则不再抓住印度当年吞并锡金王国一事不放。如果印度通过公布地名等方式,破坏了中印之前的默契,迈出了违反宣言,不再承认西藏属于中国的危险一步,中方其实也可以考虑,以锡金王国问题为切入点,对印方展开反制。

【印度在吞并锡金王国后建立了锡金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在吞并锡金王国后建立了锡金邦】

总体而言,在包括藏南在内的整个西藏都属于中国的事实面前,印度方面的这份地名清单,完全是在东施效颦。只要莫迪政府敢于公布清单,等待印方就是中国的全面反制,到了那个时候,印方非但无法达成一箭多雕的目标,还会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