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带彩球的帐篷》改编自宁夏作家石舒清的短篇小说《花开时节》,原文使用大量内心描写,细腻又真挚地描述了一段关于爱情的隐秘心事。生活在宁夏乡村的少女邂逅远来的青年养蜂人,莫名的情愫在彼此有限的言语和交往中,花朵般默默孕育、缓缓绽放,花香般弥散,又落花般无痕。与其说这是两人之间隽永动人的爱情故事,不若说它更像一个人梦醒后的怅然若失,或者突然明了成长必经之后的短暂茫然。电影以诗意的视听语言和散文化的结构,还原了小说的神韵,将人与人之间偶尔迸发的情感深化为对生命本身的礼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带彩球的帐篷》海报

少女麦麦在一片紫花摇曳的苜蓿地给羊割草,她不久前刚定了亲,和未婚夫环环谈不上什么感情,只是听从父母安排就成了待嫁新娘。这是西北偏僻乡村女孩们代代沿袭的普遍命运,麦麦对此只能漠然接受。她的世界很简单,以至于常常反问,难道我就只是个给家里割草的、干活的,未说出的潜台词是她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未来的方向。日复一日单调里的平静,随着麦麦在苜蓿地邂逅远来的养蜂人李韩,终于被打破。

跟随麦麦的视角,逐花而来的养蜂人李韩带着外面世界的气息,成了少女闭塞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在两人初识阶段不多的会面、交谈中,麦麦始终是一个观望者,羞涩又好奇地打量或者说窥视着李韩的生活。此时,李韩的热情和蜂蜜馈赠,更多处于对在麦麦家苜蓿地采蜜的补偿。不谙世故的少女带着对外界的渴望,误会了基于利益往来的友好,开始期盼两人的见面并在意自己的衣着。这种情感的错位,随着彼此的“看见”逐渐弥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带彩球的帐篷》剧照

很难说李韩是被麦麦本人吸引,还是被纯真少女眼里的在意和爱意打动。这个曾经在上一场爱恋中全情投入(李韩名字中的“韩”字就取自前女友的姓氏)受到伤害,进而自我放逐,游吟诗人般经常抱着吉他唱歌的年轻人,如同爱的启蒙者蓦然闯进麦麦的世界,其本人却似乎没有爱的欲求。然而,在对方爱意的感染中,李韩的心也在慢慢变得柔软。于是为她选购恋人间才会相赠的花发卡,又情不自禁地拥抱了麦麦。 这一举动显然超出了少女的预期和乡村礼俗,她的快速逃离令李韩看清了自己爱的无力与无果,两人再次错位。

在二人交往的第三个阶段,看似不再相见,实则内心更加靠近。一场雷雨突如其来,麦麦担心李韩的帐篷漏雨,扛起自家急用的塑料布不顾一切地前去帮忙,这一刻,少女无法面对亦无法掩盖的情感喷薄而出,目光灼人。习惯风餐露宿的李韩自然不需要她的帮助,只能怜爱地望着对方,无所作为却爱意盈盈。他们的爱情至此达到顶点,却也如雷雨般倏忽而止。几天后,李韩不告而别,麦麦戴着他留下的发卡,哀伤地看着曾经搭帐篷的地方被推土机轧为平地。嗡鸣的蜜蜂没有了,紫色的苜蓿花没有了,少女终于明白了爱,与此同时也失去了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带彩球的帐篷》剧照

由此,《带彩球的帐篷》以少女第一次爱情的萌发和流逝,用两个孤单的人在各自寂寞中偶尔迸发的情感,讲述了爱情的不可理喻和难能可贵。依照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观察,现代社会个体日益陷入自恋式的自我满足,爱情被纳入功利考量,屈服绩效产出,或日益粗鄙沦为色情,或消解了伤害、打击等消极面,成为被高度同质化的消费品。

然而,正如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所言,“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基于我们的努力和积极态度而存在,它可以没来由地打击我们,伤害我们”;人们面对爱情的无能为力,正是激情与爱之生命力的体现,也是爱不可或缺的组成。麦麦和李韩的爱情之所以在当下显得珍贵,并非悲剧性的爱而不得。两人这段看似转瞬即逝,实则隽永的感情,正是黑格尔意义上的古典爱情——即当人们置身纯粹的爱,“自我”在与“他者”的相爱中“死亡”,就能从自恋牢狱中解脱,进而得到救赎,成为柏拉图所崇尚的灵魂升华后,富于欲望、激情、理性,并且可以诠释和创造“美”的更新“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带彩球的帐篷》剧照

在这个精神脉络上,《带彩球的帐篷》可以视为电影版的《我的阿勒泰》。养蜂人帐篷上飘扬的彩色气球、李韩弹唱的民谣、凝结着爱意先后被两人戴在发际的卡子,都带有脱离庸常生活轨道的神性光晕。雷雨具象了麦麦和李韩超越世俗藩篱、不可抑制的情感,迅疾且猛烈。如此似弱还强的爱意,对于古典爱情受到威胁甚至逐步死亡的现代社会,无疑具有情感补充和疗愈的意味。然而,现实生活无处安放的情感,终究情归何处?影片用大地与天空两个维度给出参考。

影片导演刘苗苗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78”班年级最小的学生,与张艺谋、陈凯歌等同学同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毕业后很快执导个人首部电影《远洋轶事》,其后作品《马蹄声碎》《杂嘴子》《家丑》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获得佳绩。前一部电影作品《红花绿叶》同样改编自石舒清的小说,比同类题材的《隐入尘烟》更加老道、臻纯。对故乡宁夏尤其西海固地区的爱恋和关注、现实主义原生态表达、非职业演员方言对白,是刘苗苗导演突出的艺术特征,《红花绿叶》及其姊妹篇《带彩球的帐篷》莫不如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带彩球的帐篷》剧照

影片扎根土地,没有刻意回避亦没有美化西北乡村生存环境的贫瘠、观念的闭塞、发展的缓慢,在这里,女性几乎没有婚姻自主权,青年人很难找到真正的出路。一方面,影片以开放性的视角记录时代变化,看似凝滞封闭的乡村受到经济浪潮冲击,青年一代的观念正在变得更加多元。麦麦的房间贴着明星海报,弟弟强强一心读书出人头地,已然成为“成功学”的追随者,而未婚夫环环则试图通过倒卖银元暴富改命;另一方面,又在叙述细节中打捞、留存了这片土地丰厚的人情之美。例如麦麦的父母宁可不翻修自家漏雨的老屋,默默留着钱以备麦麦的表弟素素治病急用,又如麦麦父母对儿女婚约承诺的看重,麦麦堂姐远方归来亲戚往来间彼此的情感流露等情节,都成为故事讲述的情感土壤,使得麦麦和李韩的感情可信可感,同时增强了影片地方叙述的独特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带彩球的帐篷》剧照

辽阔的大地之上,有着更加辽阔的天空,而大远景勾勒出的天地之中,山峦、树木、花朵无不丰盈自由。影片除了使用李韩扮演着音乐人莫西子诗的民谣表达人物情绪,还为多处日常生活场景增添纯音乐背景音,并非小资美学般地美化装点,而是与日常生活适当拉开距离,留出感受和反思空间。麦麦和李韩之外,影片还有一条讲述表弟素素朦胧情感的故事线,作为麦麦故事的对照,素素俨然另一个麦麦,同样在爱意失去中获得成长。在这个意义上说,《带彩球的帐篷》除爱情之外,还讲述了人生无处不在的遗憾。而这遗憾,在如此广阔的天地之间,其实并不哀伤,或许正是生命的馈赠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