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礼作为“五礼”之一,在历代都备受统治者重视,其与吉礼通常位于各朝典章文献前列。

嘉礼中包含朝会、册封、冠婚以及乡饮酒等礼仪,这不仅关乎统治基础,行礼所用服饰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开国不久后便加紧了对于礼制与服饰的变革,在洪武时期便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服制度。

经过永乐时期的进一步细化,后妃礼服的功能性以及“明等级、辨尊卑”的作用得到加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后妃嘉礼服饰的内容

明代后妃礼服虽基本沿袭宋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实物略不同于史籍所载的情况。

皇后嘉礼常用礼服主要有两套:一为大婚时所穿九龙四凤冠与翟衣;二为具有礼仪性质的燕居冠服,多用于其他嘉礼场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他后妃则以皇后燕居冠服为礼服,冠用九翟冠,以服色与皇后燕居服相区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九龙四凤冠与翟衣

1 .九龙四凤冠形制的细化

凤冠为皇后所戴,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此种冠与后世的吉服性质相似,可用于非礼仪但又相对隆重的场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唐以来,在一些礼法限定外又隆重于日常生活的场合下,女性常常服衫、裙、帔子等,头饰随意搭配,逐渐形成了穿戴工艺复杂精致的盛装之风。

凤鸟等式样有时会出现在头饰的中央,慢慢成为贵妇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翟衣

明朝开国之初皇后礼服为袆衣,乃大臣参考唐宋之制而定,“服袆衣,深青为质,画翟,赤质,五色十二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皇后礼服一直被沿用至明末,然而目前并未有明代翟衣出土。

洪武时皇妃礼服为翟衣,绣翟纹九等,永乐改制后形制与皇后燕居服同。

(二)燕居冠服

1. 燕居冠

燕居冠为皇后常服冠,在非受册、谒庙、朝会等其他嘉礼场合中经常被使用,是具有一定礼仪性质的常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洪武时期的规定,永乐帝则是进一步提升了皇后冠的地位,这使后宫妃嫔的等级更加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凤冠虽饰有龙凤,但凤的位置始终位于龙饰之下,象征着封建皇权的不可逾越。

2. 燕居服

燕居服同样为具有礼仪性质的常服。

皇妃礼服由洪武时期的翟纹数低于皇后变为以皇后燕居服为礼服,服饰制度的调整是永乐时期礼法更为严明的体现。

皇妃礼服的等级性不仅体现在形制的改变上,其中的配饰也成为区分皇后与皇妃身份的重要特征。

霞帔作为燕居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代女性礼服中独具特色,其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的帔。

霞帔的使用,不仅反映了明代礼制改革在服饰上的变化,也成为社会等级的象征。

上面绣的不同纹样以及所用的不同材质、颜色都表明了使用者的特定等级以及皇权所赋予的不同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后妃嘉礼服饰的变化与辨析

(一)礼冠与燕居冠的细节变化

凤冠的变化与当时奢靡之风流入宫廷密不可分,龙凤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凤冠制造的成本变得更高。

万历时期频繁的册封、婚冠礼的举行显示了万历帝对于宫廷典礼的热爱与执着,即使在国库空虚之时仍执意举行典礼。

万历帝在典礼中的挥霍或许成为这一时期礼用冠服更华丽的因素之一。

(二)礼服形制的演变

明代后妃礼服的显著变化体现在领口形制的改变上,主要有交领大襟、竖领大襟、圆领大襟、竖领对襟、圆领对襟、方领对襟。

明初期交领使用较多,且受元代遗俗影响多见左衽,至明中期后交领使用在明代画像中少见,竖领逐渐流行,圆领则是沿袭唐制。

洪武时期提到的“命妇团衫”便是圆领。

方领对襟流行于明中后期,定陵出土的孝康靖皇后百子衣与“洪福齐天”吉服皆为方领。

据统计,明成化至嘉靖年间女袄较多使用交领与竖领,至万历以后竖领、圆领、方领成为女袄领襟的主要形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后妃礼服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皇帝个人因素的影响

明前期的礼服制度呈现出既严格又稳定的特点,这与明太祖严格执行政令有关。

这一时期虽然对礼服并未作出十分详细的规定,但已形成一套基础完备的管理体系。

明代第三次大规模的礼制与服饰改革是在嘉靖时期,嘉靖皇帝即位是由小宗入大宗,是继朱棣之后的第二次以藩王之位继承皇位的皇帝。

其在统治期间进行大规模礼仪及服饰改革的原因,网友认为有以下两点:

其一,嘉靖皇帝即位是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策划下完成,他即位时年仅十五岁。

从迎入京城到即位,皆由杨廷和与其他大臣操办,加之在大礼议事件中首辅对皇帝行为的种种束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继统派”与“继嗣派”之争,而是新旧政治势力之间的较量。

因此嘉靖皇帝想通过大礼仪树立自己的皇帝威严,不为臣下所御。

同时不排除嘉靖皇帝有同朱棣一样为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而进行改革的心理。

(二)思想文化的深入

明初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服饰制度依礼明辨等级。

明时,在上层阶级女性中服饰等级化明显表现在命妇礼服上。

命妇冠服所用补子、颜色、霞帔纹饰、冠等必须与其丈夫所处的官阶相匹配。

不仅成为其丈夫身份地位的体现,更是受到传统“夫为妻纲”礼教思想支配的象征 。

后宫礼服自洪武至永乐年间不断地被细化,统治阶级依仗礼教思想,强化服饰的等级内涵,维护自身所属的阶级属性。

明太祖力图恢复淳朴之风,体现传统礼教的实质。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初时达官显贵使用的金纽扣在中后期已流行于民间。

晚明时期,纺织业的技术水平提升使江南地区的各色丝绸层出不穷,这为服饰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尤以苏州一带的苏样服饰最受欢迎,成为服饰新样传播的发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尾:

对于明代统治者来说,建立一套完整的服饰体制,是稳定社会秩序的“良药”。

在传统儒礼统治思想的指导下,服饰制度虽“复古”但不“泥古”,从服饰等级到穿用场合,以一条礼法之线串起了各阶层的人。

而影响国家发展的各种因素最终都会通过政治手段转化为现实因素,礼服的稳定性也主要源于其更为稳定的礼制色彩。

明代嘉礼及其服饰只是明王朝发展史中的一个支流,其流变并不能成为决定明代兴衰的根本原因。

但透过后妃嘉礼服饰的变化,仍可见在传统礼制思想的束缚下,人们突破传统、追新求美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