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平市建阳区崇雒乡崇雒村水稻制种基地。 饶溶晖 摄

“公司成功培育出‘两优811’、‘君两优丝苗’、‘N两优769’等多个抗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在五夫镇科力兴种业公司展厅里,公司负责人自信地向记者介绍,“依托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团队技术支持,公司已在福建、江苏、云南等地建立繁育制种基地1万多亩。”

锚定种业大市目标,近年来,有着“福建粮仓”美誉的南平市,以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培育科研主体等为重点,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挖掘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品种5023份,实现杂交水稻制种超18万亩,再生稻示范推广面积为福建第一。

普查种质资源

加强特色种源保护利用

南平市有8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6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8.89%,耕地和林地面积占全省约四分之一,林木蓄积量占全省三分之一……作为福建省重要生态屏障,南平被誉为地球同纬度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最好的地区之一。

为夯实种业振兴基础,结合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等行动,南平市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创新性地开展闽北特色种源抢救性收集工作,全市共挖掘收集茶树、水稻等农作物种质资源品种5023份、林木1952份、水产71种。其中589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品种进入国家种质资源库。

查清种质资源“家底”,更要对特色种源加以保护利用。结合全市重点产业、县域特色产业,南平市持续推动打造闽北特色“1+N”种质资源圃。“1”即在全市推动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已收集保护茶树品种370个,纳入省级保护茶树种质资源圃28个。“N”即加快推动邵武多花黄精、松溪百年蔗、建瓯泽泻、武夷山闽北白鹅、顺昌闽北花猪、浦城薏米等一批地方特色品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质量直接关系农民的收成。为强化种子市场安全监管,南平市全面落实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分级审批制度,开展了打击侵犯品种权、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及林木种苗执法检查专项行动,结合种子市场“双随机”检查,规范种子经营市场。2023年,全市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网上备案313家、品种2071单,抽检各类农作物种子样品合格率98%以上。

突出种业创新

强化良种示范推广

“这次提供给将乐林场43个号码,官庄林场39个号码,光泽华桥林场45个号码,用于三个国有林场建设种子园。”清明节后,被誉为“中国杉木育种摇篮”的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第一批4代杉木良种穗条正式对外推广。洋口国有林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叶代全说,每个号码都来之不易,都是经过前面三代将近60年的遗传测定之后的最优材料。

突出创新攻关,打造良种繁育基地,不断激活特色农业的“芯”动能。多年来,南平市重点聚焦水稻、肉鸡等主导产业,突出打造百合花、杉木、中药材(多花黄精)、百年蔗等区域性特色种源基地,高标准推进良种繁育。

2023年,“一村一品”“一村一公司”制种基地模式交出喜人的成绩单:隆平高科等81家企业推动培育杂交水稻制种达18万亩。建成年产1800万株种苗的邵武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全国现有规模最大的光泽华桥杉木第三代种子园、年供种猪4万头的顺昌华天农牧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等一批特色品种繁育基地。

着眼“卡脖子”技术难题,大力推进品种选育创新。2023年,南平全市申报鲜食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新品种筛选及配套关键技术研究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项,通过国家审定水稻品种13个、玉米品种3个。全年推广“圣泽901”白羽肉鸡配套系超930万套。

为加强良种示范推广,南平市实施良种示范推广工程,大力推进农作物高产、优质、绿色新品种省级核心展示示范片建设。仅2023年,全市就建立各级新品种示范片140个、3.77万亩,展示新品种1262个(次),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5%以上,优质专用率达87%以上。

强化服务支撑

夯实种业振兴人才基石

2022年以来,南平市将种业创新列为乡村振兴“四大行动”之一,不断强化服务支撑,激发育种主体创新动能。

真金白银强政策。将种业振兴纳入市委一号文件和“三争”行动考评,重点突出杂交水稻制种,设立市县两级种子储备专项资金,每年统筹安排190万元保障全市16万亩水稻制种。出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若干措施,对通过国家审定的南平市本地粮食品种和育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的乡镇给予5至10万元不等的奖励。在浦城县,实行水稻制种保险保费财政补贴高达80%。

科技共建育企业。持续加强种业龙头企业服务保障,以科技为重点,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高端科研院校与圣农集团、永富公司、晓富公司等种业公司合作,成功共建“圣农研究院”、“永富种业创新研究院”、“福建圆旺元种业产业研究院”等合作平台。聚焦共性产业技术需求,推动共建中国水稻所水稻种业科特派专家工作站、谢华安院士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成建瓯、浦城2个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和4个省级种业公共服务平台,助力种业企业发展。

“才聚武夷”促发展。把种业人才纳入“才聚武夷”行动计划,享受职称评定、就学就医等人才优惠政策。同时,依托“发源于南平市、起步于福建省、推广在全国”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化强化科技人才下乡助企帮扶,围绕县乡村和企业的不同需求,发展“公司+科研团队”模式。2023年推荐选任高校科研院所育种专家等省级个人“科特派”28名、省级种业创新团队“科特派”23个,选派市县乡种业“科特派”团队6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