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有机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百鸟朝凤》以师父焦三与徒弟天鸣之间的唢呐技艺传承为主线,通过收徒、传艺、经营等内容,体现了民间艺人执着的价值追求、顽强的生命意识和匠心精神。

同时,技艺传承过程中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择徒观念,言传身教、心领神会的传艺方式,以及技艺传承的礼俗规范等,也深刻反映了民间文化的传承特征和性质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以游天鸣拜师学艺、自立门户、难以为继、新的机漫为主线,表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在民间文化生态演变过程中。

唢呐技艺从“人人敬之”“无人问津”的悲情生命史,以及两代吹呐艺人不顾一切地追求、传承唢呐技艺的生命意识和匠心精神,就像导演生前说的那样:“现在的观众就算不爱看,就当我拍给未来的观众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择徒观念

影片中,师父对待天鸣和蓝玉两个徒弟的前后反差构成了故事的第一个戏剧性冲突。两个徒弟在拜师、学艺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天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鸣虽然入门早,但因天资一般,只得长期练习基本功,没机会跟着师父“出活”,正式接触唢呐也晚于师弟;蓝玉尽管入门晚,但他天资好,学得快,经常跟着师父“出活”,并先于师兄吹唢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观众难免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天鸣不如蓝玉。按常理,蓝玉应该是游家班传人的不二之选,但师父在“传声”仪式中没有选择看起来天资聪慧、脑子灵活的蓝玉,反而选了天分一般、略显木讷的天鸣。

这一选择不仅出乎两位徒弟的意料,前后的反差也颠覆了之前铺垫在观众心中产生的逻辑预设:为什么是天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选的这个人,不单是看他唢呐吹得多好,更要紧的,是看他能不能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师父的话对两个年少的徒弟来说有些深奥,但从影片的种种细节不难看出,师父更看重的是徒弟对技艺的敬畏和执着,是德行而非技艺。

他认准了天鸣“能拼着命把这活保住传下去”,秉持的是“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收徒择徒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古以来,围绕“德”“才"而生发的人才评判标准并不鲜见,而“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可谓综合、全面且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标准。

我们一直倡导的“厚德载物”“立德树人”“德行天下”,以及“德不配位”等,无不体现社会对德的重视。梳理影片的脉络和细节,不难发现,师父先德后才的择徒观不仅煞费苦心,也印证了是正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每个师父都喜欢有天分的徒弟,但收徒既看艺品更要看人品。影片通过大量细节描写了天鸣厚道本分的德行和执着的坚持,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德行更多地体现为天性。

拜师时,他看到父亲控倒流血,根本不顾父亲让他赶紧给师父骑头的呵底,而是急忙为父亲擦拭伤口。当草棚着火时、他置险拿回蓝玉的唢呐,却没能挽回自己的,即使挨了师父的打骂也没有辩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他得到属于自己的唢呐时,如获至宝地捧在手里,眼里的泪珠砸了下来.……这些细节反映了天鸣心地善良、安分守己、重情重义的美性,他不争不抢,做事牢靠,稳得住,并饹守师父的教海,这些品行师父都看在眼里,也正是师父所期望的。

只有师父看中了可以托付的徒弟,才能得到师父的衣钵,师父才有可能将毕生所学和全部的技艺传授给徒弟,当然,这种传授在不同的民间技艺行当中形式和内容也都有所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发生的一切也验证了师父的选择,天鸣没有负师父的厚望和托付,当传统唢响被西洋乐队冲击、师兄弟们迫于生计而纷纷转行时,天鸣多次用“我跟师父发过誓的”来回绝众人劝他改行的好意。

他孤身苦苦坚持,从没想过放弃吹响,做到了师父说的“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师父同样以身作则,躬身践行着唢呐艺人的匠心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恪守《百鸟朝凤》只能吹给德高望重者的行规,金庄老村长过世,他拒绝了孝子的金钱诱惑。天鸣第一次“出活”赚到钱后,他告诫天鸣“别光盯着那几张票子,要盯着手里的唢呐”。

当听说游家班“散伙了。垮台了、有活也不接了、死了、绝种了”的时候,他气冲冲地责问天鸣,眼看游家班人手不够时,他带病顶上,直至吐血也要演奏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临终前把牛卖掉,为天鸣置办一套新唢呐,希望天鸣再把游家班襻起来。“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是师父用生命的绝唱给天鸣上的最后一课,是对天鸣学习唢呐技艺外的人生示范和道德表率。

言传身教、心领神会的传艺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的民间艺人缺乏读书识字的机会,难以对技艺进行文字总结和记录,多以原始朴素的口头言传方式、经验总结直接传授给徒弟。

有时候,师父对技艺的总结、提炼往往藏在日常的“闲话”里或许不系统、不完整,但看似不经意间地脱口而出或顺口溜,甚至含糊不清、隐晦难解的自言自语,可能就是技艺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貌似简单的“一看就会”可能只是表象,有意无意的“一句话”可能正是捕破要害的一层窗户纸,当然,这种言传可能是师父的“说者无意”,而作为徒弟则需要“听者有心”。

例如影片中天鸣练吸水时,“芦苇秆只能将将伸进水面,接着吸”,这看似与吹唢呐无关,实为吹唢呐的基本功,这类技巧和经验每个师父都会以言传的形式,直接传授给徒弟。

但师父更多的又不仅仅是传授技艺。师父给徒弟们讲解唢呐的构造、发声原理,也讲每支唢呐的来历、小故事等,这让徒弟全面了解了技艺以外更为内在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唢呐就是这样,调越高,个头就越小“唢呐离口不离手”。师父向徒弟传授饮人、学艺的道理,以及关于技艺的历史、规矩、禁忌、技巧、艺诀、行话等。

内容或许是零散的,但教育是综合的,有时师父的话超越了单纯的字面含义,话中有话,需要徒弟用心领会,有些话甚至需要终生去感悟和理解。

比如师父说的“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吹到骨头缝里”,这种对待技艺像对待自己生命一样的意识不是一个年少的徒弟能够理解的,它需要长时间的人生积淀和艺术的经历,才能深刻理解和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师父的传授只是基础,要想达到更高的境界离不开个人的刻苦钻研,只有用心去体会和感悟,把被动的“教”转变为主动的“学”,日积月累才能做到灵光乍现、一通百通。

如果说“言传身教”的传授主体在师父,是师徒间的直接传授,那么“心领神会”的主体则更多地在徒弟,是启发徒弟的自我思考和感语,前者是外部被动的,后者是内在主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中,当师父知道天鸣没吸上水就回家,生气地减了他半碗饭,“老子哪个徒弟不是从娃儿过来的,老子当年学徒的时候,三天都没饭吃”,晚上师娘去安慰天鸣,“别怪你师父,他也是为你好”。

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磨练,其实是师父的良苦用心,因为师父对待徒弟的态度,也是师父从师爷那里传承来的,是拜师学艺代代相传的模式和特征,徒弟也只有在长期的磨练和体会中,才能领悟师父的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师徒传承的礼俗规范

影片中,父亲带着天鸣登门拜师,见到师父,父亲就让天鸣赶紧磕头,师父却说:“磕头?磕啥头?他为啥给我磕头?这个头不是谁都能磕的。”磕头就意味着拜师,只有师父同意收徒后,才能行磕头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在民间不同的行当拜师学艺的礼仪和习俗也有所不同。但传统社会技艺传承过程中的各种礼仪和习俗不仅是约定俗成的社会生活模式,同时也是规范和协调人的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在焦三爷看来,天鸣一旦磕头,拜师的礼俗即宣告完成,周围的人同样认可二者的师徒关系,当然,随之还有其他的礼俗来规范和约束师徒之间一生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前述师父对天鸣德行的观察,天鸣爷儿俩第次拜见师父时师父还说:“唢呐匠的规矩你是知道的,十三岁是个坎。”孩子只有年满十三岁才能学唢呐,这是无双镇众人皆知的“规矩”。

这一规矩的渊源,可能是十三岁是传统的成人礼,成人才有资格学艺。如《礼记·内则》有云:“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或是孩子十三岁才有足够的力气。

或许这一世代遵守的规矩正来自于传统礼制,并演化为当地民俗,这既是一种礼俗规范,更是一种礼仪规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规范在上层社会是一种礼制,在民间或许就演变成为一种民俗,弱化了法的意义和严谨的程序。天鸣不足十三岁,尽管穿着像大人一样的衣裳也难掩稚气。

师父说:“这娃看起来不像是十三的样。”父亲连忙说:“他就是个娃娃脸,自打十岁就这个样儿,不见熟。”师父也许是“看破不说破”,但礼俗的规矩是明确的,既然不法制,似乎也是可以变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间技艺传承中普遍存在的拜师、谢师、授艺、经营、传承等礼俗规范,直接目的是确认师徒关系并给予加强,尤其是对非血缘的师徒而言,必要的礼俗规范是打破血缘壁垒、建立双方互信并使之长久存续的一种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可否认,师徒关系的建立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徒弟拜师学艺,是为了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艺,师父收徒传艺,既是技艺的传承,也有生命延续的意义,还要有所回报。

而师父的这些期望决定权主要在徒弟手上,比如徒弟可以照顾师父的衣食起居、干农活、打下手等,但是,师徒的付出和回损都是相互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师徒关系一旦确立,是无法割断的,就像父子关系,师徒关系的维系既靠枝艺,又靠情威,“吃水不忘挖并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每逢“三节两寿”等重大节令徒弟都要去探望师父,这种草师的礼俗同时还是保持师徒关系的行为准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描写了天鸣知恩图报的朴素行为和情威:第一次“出话”后,天鸣就马上去探望师父,给师公要了烟叶,给师娘买了花布,临走时还留下了全部的钱。

师父病倒卧床后,天鸣一直守在身旁,精心照顾直至送终…….天鸣敬重师父的人品、艺品,感恩师父的教诲,在他的心目中,师父师娘已是再生父母。

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百鸟朝凤》这部电影热议不断,深受大众推崇,该片不仅致力于挽救濒危的民族乐器,更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凤凰本来是百鸟之王,《百鸟朝凤》自然是乐中之首,而这部电影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多的是德,是风骨气质,是坚守信念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透过《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感受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并不可取,我们还是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啖呐就像中国民俗文化的一片净土,我们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