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宓家峰 通讯员 王梓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是终点,更是起点。

6月11日,一场以“三年四中行,一生四中情”为主题的新疆班毕业典礼在淄博四中大礼堂举行。

拥抱、握手、拍照,很多孩子流下不舍的眼泪说:“老师,我们不想说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出四中门,仍是四中人,希望大家常回校看看。让母校看到你们的成长和成绩,四中一直守望在这里,祝福着你们,期待你们的佳音!”在2024届新疆班毕业典礼上,学校党委书记朱文玉如是说。

仲夏时节,校园内的石榴花开得正红,随风摇曳,别样动人。

自2012年起,淄博四中承办新疆高中班,截至目前已输送了八届共881名毕业生。因为新疆班,天山与淄水“山水相依”咫尺相连,奏响了淄博教育和民族教育互融共生、同心共进的新时代进行曲。

情融四中

“我人生中最温暖的家”

说起四中,很多新疆班学子说那是“人生中最温暖的家”,甚至称自己是“淄博人”。远离父母的他们在这里学知识,更在这里完成了青春期的蜕变和飞跃。

毕业典礼上,高三(13)班班主任李青有些绷不住了。作为年轻教师,看到即将别离的学生们,她泪眼盈盈。“这是孩子们亲手为我制作的新疆特色小花帽。今天,我特地戴上它,向孩子们道别。”她脸上洋溢着妈妈般的幸福。

高中三年——人生中宝贵的三年。谈及这三年,李青深有感触:“孩子们的转变很大,不止是学习方面的。比如班里的木合塔尔江,因为对选科项目压力的不适应,有段时间很封闭。我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陪伴他,鼓励他,感化他。”从发现木合塔尔江的闪光点,到任命他为值日班长,到现在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改变在木合塔尔江身上一点点地发生着。进入高三后,“声音洪亮”的木合塔尔江成为班级的“好声音”。

“老师我们一起合个影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已走出四中校门的新疆班学子,常回校看看,也并非一句客套话,他们都与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上大学、工作甚至结婚后的学生,有心事都会找我们聊,就像对父母一样。”2017届学子热娜阿依·肖克来提,于淄博四中90周年校庆时,曾坐一夜火车重回学校,看望吴茂太、李红等老师,远隔山水的师生再度相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阳光开朗、能歌善舞的热娜阿依·肖克来提,如今已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第21小学的语文教师,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挥洒青春汗水。“我人生中最温暖的家”,是四中给她留下的永久而光辉的印象。今年7月,她将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结婚成家,而曾为她拍摄纪录片《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四中融媒体中心李霄老师,也将应约作为“家人”从淄博赶往伊犁,再次见证她“长大成人”的温馨一幕。

在四中的教育工作者看来,新疆班学子异乡求学的三年,不止是学习知识的关键阶段,更是塑造品格、涵养真情、培育人生观的关键期。

情暖家校

从四千公里到零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种往返,是从新疆的家到淄博的家;有一种牵挂,是淄博四中的“爸妈”和新疆的爸妈;有一种长度,是从四千公里到零距离。

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学校都会成立工作专班,守护万里返校路,为新疆班学子保驾护航。

2023年8月24日至26日,新疆班学生陆续从新疆各地州赴乌鲁木齐报到。8月27日,淄博四中教师一行走进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高一学生见面并亲切交流。当天下午,3辆大巴将本届新生送到乌鲁木齐火车站,与高二、高三新疆班学生会合。当晚20:03,随着一声长笛,Z106次直达列车载着新疆学子们,缓缓地离开站台,驶向淄博,驶向孩子们梦想中的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路列车一路情。临行前,高一新生麦麦提艾力·麦托合提的父母很是担心,因身体原因,孩子那段时间每日需要注射针剂。“在火车上怎么打针?”“针剂怎么冷藏?”在父母看来,这些都是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领队吴茂太坚定地回答。为冷藏针剂,老师们在上火车前便购置好冰块,将针剂妥善保存,一上车立刻联系到列车员,几经爱心传递,冷藏针剂的冰块被安全放置在餐车的冰箱中。在火车上,大家更是接力配合,陪孩子打针,每日不间断。

“都是自己的孩子!”面对视频中感动的麦麦提艾力·麦托合提父母,老师们的回答依然温暖而坚定。在长达38小时19分钟的铁路旅途中,13位教师与341名学生并肩携手,心心相印,车厢里的文艺汇演适时展开,孩子们消除了旅途疲惫,渐渐融入淄博四中的温暖大家庭。

“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由新疆来到淄博的派驻老师肖静深有感触。作为组长,她与其余4位老师一道,负责新疆班学生的生活起居;作为妈妈,她既牵挂自己远在新疆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更要时时关心341名新疆班孩子。工作之余,她会在视频通话中笑着安慰儿子:“妈妈离你很远,哥哥姐姐的妈妈也离他们很远。哥哥姐姐和你一起加油,一起进步,好不好……”

从四千公里到零距离,是家校共育,更是情谊的交融。

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形成了具有四中特色的校级、级部、班级三级体制和新疆部、年级“双轨”模式,力求育人的“全方位、全时空、全要素”,各项流程化管理高效便捷。

情牵山水

文化交流是座桥

从天山到淄水,文化如桥通心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人的情谊比太阳暖。在四中、在淄博,我感受到了身边人对我家人般的关怀与关照,这份真情我会永远珍藏在心间!”2021年中秋节,迪拉热·迪力穆拉提同学动情说道。多才多艺的她穿戴起民族服饰翩翩起舞,用欢快热情的舞蹈,感谢同学和家长的热情款待。

迪拉热·迪力穆拉提自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来到淄博四中,很快便融入到了四中大家庭。

在学校组织的齐文化研学之旅中,她对周村大街上的烧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现场学做,很快掌握了手艺的“精髓”。“不止是好吃,我看它就是缩小版的馕。”她笑着说,如同联结天山与淄水的文化小使者,“烧饼与馕”成为她心中的美食之“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迪拉热·迪力穆拉提的语言天赋与文艺才能让同学们感触颇深。她既教淄博同学及其家人用维语打招呼,跳新疆舞蹈,也向他们学习淄博方言及本地文化习俗。作为文艺骨干,她在学校的诗歌节、校园艺术节合唱比赛、庆新年文艺汇演中大放异彩,屡获佳绩。

2022年,迪拉热·迪力穆拉提获选淄博市“新时代好少年”。如今,她已进入重庆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就读。每当谈起淄博,她总是满怀自豪且感动——“淄博的文化底蕴深厚,美食让人记忆犹新。”

对于刚进入淄博四中的希尔麦麦提·苏然其来说,小小年纪的他,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玛纳斯英雄史诗传唱人,自3岁就开始学唱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该史诗共有8部18卷,比古希腊《荷马史诗》还要长十几倍。作为玛纳斯史诗传唱人,他在淄博找到了知音——2024年春节,他与八十岁高龄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第十一世孙、国家级非遗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进行了交流。“我觉得两种非遗文化虽然在地域、唱法、形式、内容等方面不同,但是传唱的核心都是真善美,体现的是和合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章俊老先生欣然用毛笔写下“和”字,赠予希尔麦麦提·苏然其。希尔麦麦提·苏然其也将民族乐器库姆孜作为礼物送给了蒲老先生。他表示,在以后的节假日,将再去蒲家庄拜访学习,共续传承非遗的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以来,淄博四中始终牢记“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探索新疆班管理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了“立德树人大讲堂”“民族团结教育+”“我们的节日”等特色主题活动。通过演讲诵读比赛、民族歌舞表演、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形式,让师生同学习、共活动,充分展现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与互助。

依托新疆班教学实践,学校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班融合教育研究”,由国家民委批准立项,取得了系列教学成果。

石榴花愈红,民族情谊融。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第八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

淄博四中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开创富有特色的融合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