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看好的爱情 仍爱得坚定

走进湖溪村张元进和吕玉芳的家,两位老人开心地迎上前来,他们眼神明亮、精气神满满,怎么看也不像耄耋老人

一坐定,两个人的手就自然地牵在了一起。“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5年,我回老家湖溪镇湖溪村探亲,经人介绍认识了她。”说起与妻子的相识,张元进仍忍不住嘴角上扬。他于1951年毅然投身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在战场上光荣入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介绍人说他是军人,我想身体一定很好。”吕玉芳的娘家在湖溪镇镇西村,乍见眉清目秀、身姿挺拔的张元进,她就喜欢上了。

然而,这段姻缘却遭到了吕玉芳家人的反对,担心她嫁给军人会受苦受累。但吕玉芳坚信张元进会给她带来幸福。因为对她的婚事不满,她出嫁时家里还扣下了早几年前为她准备的家具。

相濡以沫两心牵

“1956年9月21日,我们结婚了!”对结婚的日子,张元进记得清清楚楚。

婚后不久,张元进的父亲因故去世,而张元进又在部队,吕玉芳身上的担子骤然加重。因为经济状况紧张,几乎每天都吃白菜煮粥,吕玉芳日渐消瘦,张元进的母亲见状,就单独为她做了碗白米饭,自己和4个女儿吃粥。吕玉芳内心很感激,暗暗发誓要替丈夫照顾好这一家人。

在部队期间,她用丈夫寄回的微薄补贴精心照顾婆婆、小姑子和女儿,每一分钱都花得恰到好处。尽管生活拮据,但当邻居遇到困境向她求助时,吕玉芳总会慷慨解囊。

1964年年底,张元进转业回乡,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两人真正过上了家庭生活。

令小女儿张虹雯记忆犹新的是,她读三年级时,一天放学回家,看到家中围满了邻居,得知母亲骑自行车前往周边村庄为农户送墙纸途中,被车撞伤送进了卫生院。父亲得知消息从单位赶回,母亲却催促父亲回单位工作。“我让他走是不想因为我耽误他工作。”吕玉芳遇到困难不喊苦不喊累,家中的大小事务也从不让丈夫操心。

“她在哪,家就在哪”

1993年,张元进退休了。张虹雯发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形影不离。

2022年,吕玉芳突发脑梗住院,张元进在医院陪伴照料,张虹雯提出替换父亲让他回家休息,但张元进坚持道:“老婆在哪,家就在哪,我不累也不辛苦。”拗不过父亲的张虹雯提出请护工,张元进依然拒绝。吕玉芳出院后,左半边身体行动能力减弱,需要依靠拐杖。张元进便寸步不离地守护在她身边,为她按摩、陪她散步,帮助她尽快恢复身体机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位老人对彼此的爱,渗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我爸爸经常说的话就是,‘我最喜欢吃老婆做的菜,老婆做的最好吃’。”平日里,张虹雯总是被父母甜到腻的感情“虐”到,“只要爸爸喜欢吃的菜,妈妈肯定做,如果这道菜爸爸不爱吃,就可以不做。”对此,大女儿张虹霞感同身受。“有一段时间爸爸经常出差,家里有好吃的,妈妈总会留着等爸爸回来吃。有一次妈妈对我说,爸爸是最辛苦的,爸爸吃剩下的,你们可以吃。”那一刻,张虹霞感受到父母之间深厚的感情。

退而不休 热心公益

张元进在职期间担任东阳市志征访员,退休后他立志编写村志,四处收集资料。在广大村民的鼎力相助下,张元进不辞辛劳,终于在1996年完成了40万字的村志

张元进对湖溪村户籍的老年人情况了如指掌,他几乎每天都会走访离退休干部,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生活困难的老人,他更是放在心上,每隔几天就上门探望,并时常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资助他们。他还热心协调解决老干部的婚姻、赡养、财产、看病住院等问题,为此经常自掏腰包。吕玉芳对此从不阻挠,反而非常支持。

吕玉芳也是村民眼中的“热心肠”。婚后,她担任了6年湖溪村妇女主任,指导村民养蚕、养猪、发展副业,为村民扫盲。近年来,张元进和吕玉芳在村办的集体食堂就餐,因年事已高无须缴纳餐费,但他们觉得过意不去,于是取出2万元捐给村里。

这对“90后”的爱情故事,经过70年岁月的洗礼,愈发显得珍贵。

东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 吴玲 视频 陈春泽 刘晶君

编辑:严格格

二审:陈云

终审: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