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彭佳芝 赵梦莹)春蚕食青桑,吐丝成金茧。夏收时节,走进白河县冷水镇兴隆村隆康农林专业合作社,连排的方格蔟挂满整个标准化养蚕室,雪白的蚕茧满满当当,甚是喜人。蚕农们正井然有序地下簇分拣蚕茧,不一会儿,身旁就堆起了数座小“雪山”,繁忙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构成了炎炎夏日里的一幅丰收美好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合作社干了很多年,算是这儿的老员工了。这段时间就负责打理桑园、喂蚕和摘蚕茧,都是手脚活很轻松,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很适合我嘞。工资是按天算的,再加上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流转费用,一年算下来也能有个三四万,补贴家用是绰绰有余的,很感激赵姐。”兴隆村村民皮国荣一边忙着摘蚕茧一边乐呵呵地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国荣口中的“赵姐”就是赵启贤,她有着多重身份,是兴隆村的党员,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附近小有名气的乡贤人士,是她带头通过种桑养蚕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更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增收。“从九十年代开始,兴隆村就提倡‘坎边栽桑、地种黄姜’,因此村内桑园面积广阔,村民基本都掌握养蚕技能。后来看到大片老桑园荒废,在家妇女照顾孩子的同时也都闲着,我觉得很可惜,就萌生了种桑养蚕的想法。”谈及发展蚕桑产业的初衷,赵启贤这样说道。

据了解,赵启贤早年一直在外务工,先后从事餐饮服务、人寿保险等诸多行业并小有成就,2013年返乡成立了白河县隆康林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县镇有关部门的大力帮扶下,历经短短几年时间,就种植改造桑园200余亩,建成标准化蚕室3间600平方米,购置化蚕台、伐条机等蚕具设施,从刚开始的摸索改造桑园小规模养殖到如今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更是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养蚕“土专家”,这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合作社从每年五月初开始养蚕,一直能持续到十月份,可养两季蚕。这一季养了30张,预计能够产茧2400斤,根据市价大概能收入6万多。”赵启贤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富裕不算富,大家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赵启贤不仅自身养蚕技术过硬,还会耐心指导乡亲们。每到桑园管护和育蚕时节,总能在各个坎边桑地和农户家中看见她的身影,指导着蚕农做好栽桑养蚕的每一个环节,“看到乡亲们种桑养蚕的技术越来越好,单张鲜茧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感觉比自己丰收了还要开心。”赵启贤如是说道。随着蚕桑产业的逐渐发展,她还流转了村内2000亩闲置土地,发展种植核桃1840亩、林下魔芋1020余亩、林下油用牡丹350亩,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常年带动65户群众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种桑养蚕仅仅是冷水镇招引乡贤能人返乡、发展山林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鼓励支持能人返乡创业,大力发展核桃、魔芋、油用牡丹、蚕桑、板栗、碧根果、八月瓜等林业经济,并将二凤山林下生态鸡养殖作为首位产业培育,在全镇探索形成了“林上采、林下种、林中养”的立体复合型山林经济新模式,为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